所謂“自古紅顏多薄命”之說,從來都不是空穴來風,如若不信,請將視線轉移到民國,看一看民國時的薄命女。
至於阮玲玉、周璇這些大美人的故事,世人怕是已經聽厭了,還有一類女子,她們雖算不上傾國傾城,才氣卻能轟動一世。
可惜才女生不逢時,她們生前也許眾星捧月,也許轟轟烈烈,逝去卻比煙花還寂寞。
比如呂碧城,自小被退婚,從此一生都與愛情無關。
比如蕭紅,也曾轟轟烈烈的愛過許多人,驀然回首卻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比如石評梅,一生短暫得只夠去愛一個人,卻連愛的勇氣都不曾擁有。
比如張愛玲,用她悲壯的文字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千瘡百孔的感情。
呂碧城:即便這一生都沒有愛情也沒有關係
呂碧城
說起呂碧城這個名字,人們也許會想起“鑑湖女俠”秋瑾,的確,她們的關係好到可以同塌而眠,她們志同道合,卻也同病相憐。
秋瑾悲慘的結局人人皆知,呂碧城雖不至於此,這一生過得卻也並不十分安穩。
終身未嫁,暮年與青燈古佛為伴,她的一生只一“孤”字,但實際上,呂碧城本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她的出身很好,書香門第,富貴人家,父親呂鳳岐進士及第,家中藏書3萬卷,呂氏姐妹個個都是才女,呂碧城更是“鳳中鳳”。
然而作為女性,她身不由己,和蕭紅一樣,悲劇的源頭是女性這個身份,生在王朝末期,免不了被封建習氣所毒害。
早在十歲那年,呂碧城就不得不聽從父母之命,和同鄉的汪家訂了親,十歲的女孩並不知道何為反抗,更不懂得何為情與愛?
難不成她就這樣糊里糊塗地嫁人了?並非如此,世人皆知,呂碧城一生從未嫁人,那必然是這段十歲訂下的婚事有了變故。
呂碧城
因為呂碧城的家庭遭遇了禍事,父親病逝,家產被族人霸佔,這次禍事讓呂碧城第一次了明白什麼叫做“世態炎涼”。
13歲的她多方寫信求助父親生前的朋友,為家人解決困境,哪知此事竟會引發了汪家的悔婚。
世人所謂的有眼無珠,大概就是指汪家人這類吧,呂碧城與汪家公子註定有緣無分。
因為面對呂家的困難,汪家人不僅沒有對親家伸出援手,看到13歲的呂碧城竟有如此膽識,反而對一女子起了戒心,提出退婚。
汪家猝不及防地悔婚相當於拋棄了女方,讓呂碧城一下子無所適從,訂婚意義重大,她不得不獨自承受流言蜚語。
這大概就是身為女性的悲哀吧,男性的聰慧能得到眾星捧月般的待遇,呂碧城的膽識卻讓人起了戒心,他們骨子裡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
殊不知,這一樁事,影響了呂碧城的一生,此去經年,她談文學,談女權,都無關風月。
才女總是有個性的,20歲的呂碧城深受維新思想的影響,不顧舅父的反對,隻身出走,去天津探訪女學。
這次出走並不是蓄謀已久,因為她身無分文,甚至沒有行囊,只因舅父的一句“應恪守婦道”觸怒了她。
什麼是“恪守婦道”?十三歲時她就已經明白凡事只能靠自己的雙手,此時又怎會屈就閨閣?
也許呂碧城命中註定是應該離開那個家庭的,因為在“出走”的路上,她總有貴人相助。
身無分文的她遇到好心人天津佛照旅館的老闆娘,求助信又恰巧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這些都給予了她莫大的幫助。
英斂之在呂碧城的人生中是不可不說的一個人,他是賞識她的伯樂,是提拔她的貴人,最後也只是發乎情、止乎禮。
呂碧城
那時英斂之看到呂碧城的文字,竟有相見恨晚之意,並決定邀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
自此《大公報》成了她施展才華的平臺,“才女”二字名不虛傳,誰也無法阻擋她的光芒。
以呂碧城的才氣與美貌,無法不引人注目,也不乏追求者,可她依然未能尋得一個伴侶。
她曾說:“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
是的,呂碧城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女子,她的一生不會為情所困。
古來女子大多甘願做丈夫背後的女人,讓丈夫拼事業,自己做後盾,但沒有家庭的呂碧城不必如此。
無愛無牽掛,她只需要為自己而活就足夠了,她宣揚女權,興辦女學,自己當女校長,男人能做的,她都可以。
觀其一生,她有才、有貌、有膽識,敢愛、敢恨、更敢為。
作為女性,她曾任袁世凱的秘書,也因不屑他的行為而毅然辭職,她還和外商合辦貿易,富甲一方。
前半生她轟轟烈烈爭自由,爭權利,爭一切該爭取的,後半生卻隱於市,與世無爭。
當世人紛紛好奇呂碧城還會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她卻在1929年開始信佛,保護動物,提倡素食。
在戰火連天的歲月裡,她已然不問世事,與青燈古佛為伴,直到61歲那年,她坎坷的一生得以結束,她在香港與世長辭。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可惜她這一生坎坷孤苦,無人共她書半生,無人與她同甘苦。
石評梅: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石評梅
石評梅不像蕭紅和張愛玲那樣早早出了名,也沒有呂碧城那樣張揚的美,說起來,她竟是最普通,卻也最短命的一個才女。
可短短的26年時光,她竟活成了悲劇裡的主角,惹得後人唏噓不已。
才女總是出身名門,石評梅也不例外,1902年,石評梅生於山西省平定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亦是“才女”一枚。
父慈女孝,家庭和睦,其次石評梅早年的生活可比其他三位才女幸運的多。
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石評梅一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家庭帶來的,是她不敢愛的性格,導致她至死都抱有遺憾。
高君宇
在石評梅短短26年的生命裡,她愛上了兩個不該愛的人,這兩段感情讓年輕的她糾結,難以釋懷。
世人皆知石評梅與高君宇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纏綿悱惻,哀婉悽絕,堪比梁祝。
然而早在高君宇之前,石評梅也曾與一個叫吳天放的男子有過三年的戀情。
也許三年並不長,可是石評梅短暫的生命中,能有幾個三年,一段戀情足以讓她記一輩子。
石評梅
那時當她沉浸在戀愛的幸福中時,卻撞見了吳天放的妻兒,石評梅這才得知,所愛之人竟是她人之夫。
欺騙與失望湧上心頭,她的初戀竟以這樣不堪的局面而結束,那時她不知道的是,她下一次愛上的,竟還是有婦之夫。
石評梅在北京讀書時,遇到了一個讓她刻骨銘心的男子,名叫高君宇。
高君宇高呼反帝反封建,是個思想比較激進的青年,石評梅被這樣一個積極上進的青年深深地吸引了。
石評梅的愁悶與苦處高君宇都明瞭,高君宇的思想與行為石評梅都支援,難得的男女知己。
才子與才女,多麼般配的一對,可是在上一段感情中受過傷害的石評梅不敢再輕易接受任何男子了。
石評梅在高君宇墓前
高君宇早在十來歲的時候,亦有家中長輩為他安排了婚事,他與吳天放一樣,是個有家之人。
這也是石評梅遲遲不肯接受他的原因,他窮追不捨,她誓不再嫁,可惜兩個人都沒想過他們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了。
有些人一旦錯過,這輩子就沒有機會了,年輕人總以為這一生還很長,還可以繼續愛,可世事難料,命運又給過誰機會?
1925年,距離他們相識僅僅5年,距離高君宇離婚才1年,石評梅還沒等到高君宇的承諾,他就先行離開人世了。
世人總是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可惜總是為時已晚。
在高君宇的追悼會上,石評梅送的輓聯題曰:“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陰陽兩隔,此去再無相逢之日。
1928年,26歲的石評梅也因病逝去,被安葬在高君宇墓旁,兩個年輕人早早離開人世,也許在另一個世界裡相愛無牽無掛。
世間男女悲劇大多愛而不得,兩情相悅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可石評梅卻愛而不敢結合,至死遺憾。
悲劇中的男女主角大抵都是這般不圓滿吧!
張愛玲: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
世間不愛張愛玲文字的人大有人在,可質疑她才女身份者卻少有,因為她不僅僅是才女,更是天才。
天才不是後人的誇大其詞,它是幼時張愛玲做的一個“夢”,是在上海租界的貴族府邸裡做的“天才夢”。
1920年,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公共租界的一幢沒落貴族府邸中,祖父是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之女,相比其他三位女子,張愛玲的家庭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書香門第了。
且不說張愛玲的家學淵源有多深厚,她的姑姑張茂淵,母親黃逸梵,都是新時代的知識女性。
因此張愛玲的身上除了舊有的傳統學識之外,還有姑姑和母親帶來的新思想,觀其一生,顯然後者的思想佔了上風。
然而,正是這個名門貴族,卻帶給了她不可言說的痛,這不是她的“家”,是她痛苦的漩渦。
因為這個家庭造就了她紈絝的父親,間接導致了父母婚姻的悲劇,也是她不幸人生的開始。
張愛玲
父親不愛母親,父親也不愛自己的女兒,這樣的悲劇世間少有,可偏偏落在了張愛玲的身上。
父親抽鴉片,嫖妓,任由繼母打她,甚至他也下手打,囚禁她。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張愛玲在家中的遭遇竟不如身在虎穴。
幸運的是,她有姑姑張茂淵相助,不幸的是,所有的感情都千瘡百孔,姑姑與母親追求自由勝於愛她。
因此直到去世,她與母親竟都未能和解。
張愛玲與賴雅
張愛玲總說: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的確如此,父愛這種平常的感情她一刻都不曾感受過,母愛也並非純粹的,就連成年之後的愛情,也未能如願。
世人皆知胡蘭成與張愛玲曾簽訂終生,結為夫婦,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可胡蘭成風流成性,不願為張愛玲一人停留。
後來張愛玲遇到大了她許多的賴雅,可一段“忘年戀”的開始,註定要承受一個人的孤獨,賴雅果真早早留她一人在世。
她筆下敘寫了無數個香港與上海的悲情故事,這些竟都不如她自己的人生淒涼,才女背後總是承受得太多。
張愛玲
1995年,洛杉磯西木區的一個公寓裡發現了張愛玲的屍體,寬大的旗袍裹著瘦弱的身軀。
從前她高傲的頭顱只為胡蘭成低過,她冷語諷刺,睥睨眾生,如今也只能寂寞地離去。
所謂的“早早出名”在不幸面前都像是一個巨大的玩笑,如果不是出名過早,或許還能過得更安穩一些。
蕭紅: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蕭紅
有的人一生都與愛情無關,可有的人一生都在為情所困,擁有愛情究竟是幸還是不幸,竟也說不清楚。
世人憐惜呂碧城的孤獨,同時也感嘆蕭紅總是為男人背叛,可憐天下女子遇到真愛的機率總是小於遇到渣男的機率。
印象中蕭紅總是在“逃”,逃離家庭,逃離婚姻,可這個官宦的女兒逃來逃去落得個貧困交加,與苦難為伴。
才女從不出身寒門,蕭紅亦如此,她原名張乃瑩,出生在東北呼蘭縣一個官宦家庭, 她的父親張庭舉曾是黑龍江省教育廳的官員。
父親給她帶來了良好的教育,殷實的家庭條件,卻總是企圖將她困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封建牢籠裡,否則又怎會在她14歲時就給她訂了親?
所以在蕭紅的一生中,最大的痛苦除了那些棄她而去的男人之外,就是父親。
17歲時那年, 她認識了一個叫陸振舜的男子,她的遠房表哥,哈爾濱政法大學的學生。
兩人相識時,蕭紅已與汪家公子訂了婚,表哥陸振舜也是已婚身份,這注定是一段不被人祝福的感情。
但是熟悉蕭紅的人都知道,她在愛情中是撲火的蛾子,就像此時一樣,他們奮不顧身的相愛,將家族名譽拋之腦後。
愛上表哥的蕭紅懇求父親解除與汪恩甲的婚約,然而張庭舉斷然不可能同意,他和汪家商議,決定提前舉行這場婚禮。
張父的這一行為促使了蕭紅的叛逆,她選擇了逃婚,這一逃,不僅再也回不去家了,還同時得罪了自己的父親,汪家,以及陸家。
陸振舜不過是個還在讀書的學生,並沒有經濟來源,這樣一鬧,陸家斷絕了陸振舜的經濟來源。
貧賤夫妻百事哀,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兩人最終還是沒有敵得過家人,選擇了分道揚鑣。
文學洛神蕭紅
娜拉出走,要麼回來,要麼墮落,蕭紅是前者。
父親將蕭紅送回農村老家看守,伯父卻提出要把她勒死埋掉,以免再給張家帶來禍端,蕭紅再次選擇出逃。
這一次的出逃,是為了逃命,那個家,竟再也容不下她了。
多少年後, 蕭紅在回憶時仍認為:“那樣家我是不能回去的, 我不願意受和我站在兩個極端父親的豢養。”這樣親人,不見也罷!
可男人才是蕭紅一生中最大的劫,從前她不接受汪恩甲,此時無處可去的她竟然投奔了他。
然而汪家堅決反對汪再跟蕭紅在一起,直接斷絕了對汪恩甲的經濟資助。
同樣的悲劇再次上演,第二次私奔的悲劇依然是因為沒有錢,蕭紅在同樣的事情上跌倒了兩次,不幸至此,竟不知究竟該怪誰?
蕭紅的小說封面
回去拿錢的汪恩甲死在了路上,久久等不到她歸來的蕭紅寫信給《國際協報》求救。
後來《國際協報》果真派人去旅館看望了蕭紅,同時也帶來了蕭紅生命中的第三個男人——蕭軍。
在蕭紅的一生中,所有悲劇的源頭都是男人,那些奮不顧身的愛情在現實面前都成了一個巨大的笑話。
蕭軍對蕭紅說:“和我在一起, 你所得苦難都將成為過去。”愛情中誇下海口的話從來都不值得相信。
蕭紅的苦難只有將來式和現在進行時,和蕭君縱然情投意合,可那依然是一段“沒有青春只有貧困”的生活。
貧困始終圍繞著蕭紅,可在這樣的情況下,蕭軍的愛卻氾濫到要給予一個陳姓女子,這段感情也形神俱滅。
蕭軍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遇到的女人總是那麼孤單,那麼需要愛, 而我的個性是不願意讓別人失望。”
多麼可笑的一句話,別的女人需要愛終究是別人的事,與你何干?
蕭紅與蕭軍
真正的愛情是自私的,沒有人願意和別人共享愛人,蕭君口中所謂冠冕堂皇的“大愛”無非是不愛的藉口。
1938年,蕭紅懷著蕭軍的孩子嫁給了端木蕻良,這在她的一生中,也不是第一次了,可惜也未能有個好的結果。
回顧自己的一生時, 蕭紅把所有的不幸都歸咎於女性這個身份,可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更可悲的是,她所愛非人,所以總做不到善始善終,直到1942年,她終於結束了這苦難的一生,得到了解脫。
才女享有盛譽的背後,通常承受的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不幸,世間之事皆是如此不公平,承受的永遠大於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