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一年一度的蘋果“科技春晚”如期而至,而此次iPhone 13系列的加量降價,也使得諸多讓消費者直呼“真香”。就在iPhone 13系列揭開面紗後,“喜新厭舊”的愛好者們又開始追蹤來年的新款iPhone了,近日就有訊息源透露,有一款代號為D85x的新款iPhone機型正在測試120Hz重新整理率的開孔屏方案。
儘管如今下一代iPhone 勢必已經進入預研,乃至早期的工程機或許都已存在的情況下,但在其最終定版前依然是一切皆有可能。不過後續來自蘋果供應鏈方面的說法,則為iPhone 14系列取消Face ID的傳言“添磚加瓦”了。
日前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顯示,在光學鏡頭廠大立光10月7日舉行的法人宣講會上執行長林恩平表示,光學技術已有了新的突破,大立光已經找到新的方案來解決過去困擾光學產業多年的問題,例如解決陽光下炫光問題,幫客戶做出預期的產品,並已可開始進入量產階段,而去掉“劉海”的設計方案也已交給客戶,就看對方什麼時侯啟動新方案。
一方面,大立光是蘋果旗下產品的重要供應商,另一方面,智慧手機的全面屏設計經過了3年多的發展和數次迭代後,如今還在使用異型全面屏設計的機型著實已經不多。因此這番發言也被外界認為,是指向了大立光已經具備了讓新款iPhone“無劉海”的能力,而至於是否啟用就看蘋果的抉擇了。
儘管今年在iPhone 13系列上,蘋果選擇將聽筒上移,不再整合在螢幕上,並將泛光照明器和點陣投影器合二為一,減小了Face ID的體積進而縮減了20%螢幕開槽面積。但事實上只要Face ID還存在,異型全面屏的“劉海”造型就會與iPhone繫結在一起。
畢竟,Face ID是一系列元器件的集合體,其包括了前攝、距離感測器、環境光感測器、紅外鏡頭、點陣投影器、泛光感應元件等元器件,而更強大的整合度和更高效的排列最佳化,並不能從物理層面上完全改變Face ID元件的存在。換句話來說就是未來iPhone機型是否會取消異型全面屏的設計,其實與蘋果對Face ID的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
如今隨著螢幕指紋識別技術的不斷成熟,在Android陣營中幾乎從旗艦到入門級機型都在使用,由此可見,iPhone取消Face ID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商業策略上的選擇。早在2018年秋季蘋果釋出iPhone X時,CEO庫克曾豪言iPhone X會定義未來十年智慧手機的發展方向,這既是向十年前喬布斯曾說過iPhone會領先業界五年致敬,也昭示著蘋果將一如既往地成為手機行業的“創新旗手”。
然而天不遂人願,Android陣營在短暫嘗試了3D結構光技術後,迅速放棄了跟隨蘋果的戰略,反而不斷髮力螢幕指紋識別技術。當然,相比於螢幕指紋識別技術來說,Face ID依舊是目前智慧手機中最為安全的生物識別技術之一,但問題是此前誰都沒有想到此次疫情的爆發。
自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以來,Face ID遭遇到了預想之外的難題,儘管如今大家已經逐漸適應與口罩共存的生活,但Face ID卻似乎還沒有準備好。即便蘋果方面試圖透過演算法和AI技術讓iPhone的Face ID能夠更加輕鬆的認出自己的主人,但Face ID本身的操作邏輯,是透過點陣投影器將3萬多個光點投射到臉部,讓紅外鏡頭捕捉到點陣圖案,再計算後繪製出三維人臉影象,並與此前錄入的人臉資訊進行對比。
所以問題就出在了Face ID需要完整的人臉進行識別,而不是被標準化工業製成品口罩擋住的半張臉。蘋果平臺架構副總裁Tim Millet曾經承認,“Face ID要能看到見不到的東西相當難”。因此在如今人類被迫與疫情共存的當下,隨著口罩已經成為了必需品,也讓Face ID引以為傲的無感體驗不僅變成了空談,還讓不少iPhone使用者重回了數年前只能用密碼解鎖手機的時代。
那麼如今在Face ID沒有達到預期使用體驗的情況下,蘋果會放棄它嗎?答案大機率是否定的。這其中極為核心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蘋果一直以來都是一家以穩健出名的廠商,只採用成熟技術同時也是他們的標誌,這既代表了蘋果的產品在使用者體驗上不會“翻車”,也意味著“船大難掉頭”。
以Face ID為核心,蘋果帶來了Memoji、Portrait Mode、面部支付等功能。甚至於即便是在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在WWDC2021上蘋果方面還曾宣佈,已經在著手開發全新的密碼驗證方式,可以讓使用者直接透過Face ID登入各類網路服務。可以說圍繞著Face ID,蘋果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功能和配套的研發團隊。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縱觀蘋果近年來的產品升級策略,熟悉PC行業的朋友可能會有類似市場領先者Intel和NVIDIA“擠牙膏”的既視感。再結合在過去的數年間,蘋果方面對於AR超乎尋常的看重,也在側面展現了其對於智慧手機潛力已經被挖掘殆盡的判斷。
所以如果基於智慧手機的故事已經接近尾聲的這個判斷,那麼蘋果傾向於堅持現狀、而不是大刀闊斧的變革,顯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