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在我軍發展史上曾湧現出無數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戰士,她們智慧、慈愛,身上似乎充滿著無盡的力量。
1988年9月,被廢棄了23年之久的解放軍軍銜制度被重新啟用,這一年在中南海的禮堂上有5位女性被授予少將軍銜,她們是誰,又曾經做了什麼獲得如此殊榮呢?
聶力
1930年9月23日,聶力在上海出生,她的父親是開國元帥聶榮臻。甫一出生,聶力面臨的就是嚴峻的社會環境,3歲時還曾同母親一起被反動派抓捕入獄。
聶力在人生前十五年的歲月裡,生活的一直比較艱苦。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侵略者被趕出中國,15歲的聶力也在勝利後的第一時間被從上海接往北平與家人團聚,她的科研學習生涯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
聶力曾在前蘇聯列寧格勒的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進行了5年系統的機械理論與實踐學習。
1960年畢業回國後的聶力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主要負責導彈駕駛儀這一模組的研發與設計工作。這一專案是新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的開端,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聶力十分重視這個機會,工作中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從不以元帥之女自居,與同事們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因為表現優秀,聶力從最開始的技術員,一步步走到科研領導的位置。
1977年,中國國防部著手研究洲際導彈,聶力被調往國防科委下屬的科學技術部門擔任海軍局副局長,帶隊負責運載洲際火箭的遠洋測量船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為新中國洲際導彈的成功研發做出了貢獻。
1985年聶力調任國防科工委技術委員會,就任副主任及秘書長職位,並著手研究電子科技領域的探索與設計。在"銀河"巨型計算機的研究過程中,聶力深入科研工作的最前線,領導下屬科研人員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反覆試驗過程中,不斷收集資料總結經驗,最終取得開創性成果。1992年該項技術還被評為"國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並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聶力的一生都致力於中國國防科技領域的科研工作,與父親聶榮臻一樣,為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立下了汗馬功勞。1988年9月,聶力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因為貢獻突出,升任中將。同時,聶力也是我國解放軍部隊的第一位女性中將。
廖文海
1934年5月6日,廖文海出生於上海。1950年參軍入伍後,一直輾轉國內各大醫學院進行學習。
1956年廖文海在瀋陽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第七軍醫大學,開啟了自己的軍醫生涯,"救死扶傷"這一使命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她此後的所有時光。
工作後的廖文海十分努力,因為專業技術過硬,又從不間斷學習,所以在專業技術上的進步飛快。1964年,年僅28歲的廖文海被調往解放軍總院,成為主治醫師,可謂是"年少有為"。
廖文海在工作中始終踐行積極謹慎的態度,1983年,廖文海正式成為解放軍總院院長。在此後的工作生涯中,廖文海除了繼續在醫學專業範圍內對工作人員給予指導外,還致力於為祖國培養大量的醫學人才。
當時的國內醫學領域,還處於論資排輩的傳統狀態,從事醫學專業的人才,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進行職稱的緩慢升級。廖文海看到了這種情況,認為人才不應該被年齡資歷限制,她透過種種方式,發起了專業醫學人才競爭制度,並提出了在高階職稱評定和提升中使用答辯的形式進行專業職務晉升的意見。在廖文海的積極開拓與創新下,更多的年輕醫學人才得到了發展機會,為新中國的醫學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988年9月廖文海被授予少將軍銜,除此之外,廖文海還曾擔任過第9屆政協委員。2009年1月9日,74歲的廖文海在北京逝世。
李希楷
1932年李希楷出生於北京。1950年李希楷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解放軍第六軍醫大學,正式開啟了自己在醫學領域的探索生涯。經過長達5年的系統學習,李希楷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國內培養的專業醫學人才,並以各門學科全優的成績獲得留校的工作機會。
在李希楷近半個世紀的工作中,她秉承著醫學工作者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素養,救死扶傷,將自己的心力幾乎全部投身於工作中,不但醫術了得,在醫德當面也是行業翹楚,她對每一位治癒過的重症患者進行長達幾十年的後續跟進和觀察。
最出名的事例是重慶青年女工侯桂華的心臟病案例。已經升任主治醫師的李希楷在當時工作的新橋醫院為侯桂華進行了系統的檢查與治療,針對侯桂華的情況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一個月後,侯桂華的病情得到控制,出院繼續生活。
雖然病情得到控制,但當時心臟病無法完全治癒,後續出現病情反覆的機率極大,因此李希楷在侯桂華出院後,特意囑咐她一定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李希楷一直都很關注侯桂華的病情,在侯桂華女兒、孫子相繼患病後,應用當時不斷更新的醫學技術,不斷創新的新療法,最終將侯桂華女兒和孫子的遺傳性心臟病完全治癒。
李希楷在對侯桂華一門三代的病情控制上,用自己高尚的醫德和專業的醫學技術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在治療心臟病的問題上為中國醫學領域提供了最寶貴的治療經驗。而李希楷也在從醫生涯中不斷地學習成長,由主治醫師到科室主任,最終成為院長,幫助無數患者走出疾病困擾。
1988年9月,李希楷被授予少將軍銜,她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國家醫學事業。
胡斐佩
1930年,胡斐佩生於大洋彼岸的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父母是留學海外的大學生。1934年,胡斐佩一家回到國內,因為父母的海外生活經歷,胡斐佩從小就對外語學習很有天分,再加上學歷積極努力,在學校表現有限,還曾經被學校建議跳級。
然而,局勢的不穩定擾亂了胡斐佩最初的學習計劃,抗日戰爭爆發後,胡斐佩居住的上海很快淪陷,在國內才安定幾年的胡斐佩跟隨父母逃難,直到抗戰結束後才回到國內。
看到經歷過戰爭洗禮千瘡百孔的家園,胡斐佩的愛國精神迸發,促使她萌生了為建設國家添磚加瓦的熱切願望。1947年,胡斐佩考上了復旦大學,受到先進思想的影響,加入共產黨。
建國後胡斐佩被調往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成為了一名英語教育工作者。在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中,胡斐佩不忘初心,始終堅持在教學領域不斷拓展、學習。
針對當時國內情況和教育水平,多次參與編撰學習計劃和專業外語教學書籍,她主編的《英語泛讀教程》、《英語精讀教程》、《英語考試指南》等英語專業教科指導書被廣泛應用於國內教育領域。
實幹精神是胡斐佩在教育領域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對專業的要求,不論是針對英語教育工作者的教學,還是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胡斐佩都運用自己的豐富經驗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指導,為中國的外語教育領域耗盡心血。
1988年,58歲的胡斐佩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曉恆
1932年吳曉恆出生於湖北紅安,18歲就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成為共和國的一名戰士。1950年吳曉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哈爾濱軍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齊齊哈爾軍醫學校擔任助教,開啟了自己的軍醫生涯。
1970年吳曉恆隨著學校一同遷往廣州地區,在南方醫院先後擔任主治醫師和內科主任的等職務。1976年吳曉恆跟隨來自各地的志願者一同參加了青藏高原醫療隊的支援工作。
在工作中吳曉恆用自己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1983年吳曉恆升任為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副校長。在這期間,吳曉恆主持建設了第一家面向海外華僑的醫院"惠僑樓"的建設工作,並對醫院的醫療及後勤領域進行多次改革與升級。"惠僑樓"曾兩次被廣州市評為優質服務的先進單位。
之後吳曉恆又被安排分管學校的科研與教育工作,為了促進醫學教育事業發展,吳曉恆提出了科技興校的理論,並在國內權威雜誌發表10多篇文章探討科技興校的重要性。在吳曉恆的帶領下,院校的醫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得到迅速提升,在之後的評比中,學校榮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的兩項殊榮。
1988年吳曉恆因著多年積極工作與行業建設教育功績,被授予少將軍銜。
在我國的教育、科研、醫學等領域,這五位女將軍作為行業的頂尖人才與先進的愛國戰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投身於沒有硝煙革命事業,為中國做出了突出貢獻。她們的精神和態度,引領著更多的女性走向自己的事業,在國家建設的各個崗位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