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查體時經常碰到小胖子,相比於小瘦子,家長對孩子的胖確是不以為然:孩子還小,胖點沒事兒,你看胖乎乎的多可愛;我們胖,說明我們營養好,營養好了大腦才聰明啊;胖點咋了,能吃能喝還成病了?
其實不然,肥胖不但是病,對兒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甚至比成人更為嚴峻。
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肥胖?
肥胖是能量代謝失衡,導致全身脂肪組織過度增生、體重超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無論在經濟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超重和肥胖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範圍內增長,已構成21世紀全球醫學和公共衛生的嚴重問題。兒童期肥胖不僅會對身體發育造成嚴重影響,而且會增加成年後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發病風險,使成年期慢性病的發生低齡化;另外,超重和肥胖的兒童更容易發生心理行為問題。
那麼,兒童超重和肥胖的標準是什麼?
體重與身高的平方之比(kg/m2),又稱體塊指數,是國際上推薦評價兒童超重和肥胖的首選指標。下面來看一下我國2-18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I界限值,看看你家娃是不是超重或肥胖呢?
兒童肥胖的原因有哪些呢?
兒童肥胖大部分為單純性肥胖,一般認為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極少數孩子為繼發性肥胖,如皮質醇增多症、甲狀腺功能減低、下丘腦或垂體的腫瘤、某些遺傳代謝綜合徵如肥胖-視網膜退化-神經性耳聾綜合徵、醫源性肥胖如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1.遺傳因素
肥胖呈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研究顯示:
父親肥胖+母親肥胖=下代70%肥胖
父親或母親肥胖=下代40%肥胖
父親和母親均不肥胖=下代10%肥胖
2.飲食因素
膳食結構不合理、攝食過度以及不良飲食行為與兒童青少年肥胖的發生密切相關。母親孕期營養過剩,體重增加過速,合併妊娠糖尿病,使胎兒體脂過多和出生體重超重。嬰兒期過度餵養和過早新增輔食,兒童期過食、貪食等均可成為肥胖的原因。肥胖也是一種與飲食行為密切相關的行為性疾病,如進食的頻率和次數、食物的選擇和數量、烹調方式等都將影響熱量的攝入量。傳統飲食中的陋習大吃大喝、逼迫式勸飲或食、快食、重肉輕蔬;西方飲食模式的高脂快餐、含糖飲料、甜點和炸土豆片等高能量食物,均可能引起肥胖。
3.家庭環境
家庭健康信念與健康思維模式是導致上述不良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家長營養知識的缺乏、顯富、錯愛、缺乏對肥胖程度的正確判斷和危險性認識,助長了兒童的多飲多食。特定的家庭生活行為方式和習慣、運動型別,決定了兒童行為方式與取向。如父母肥胖的家庭,在把肥胖的體質遺傳給兒童的同時,也把不良的生活習慣傳給了下一代,在這種氛圍下子女發生肥胖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4.運動量不足
靜坐為主的生活方式缺乏體力活動,減少熱量消耗,使多餘熱量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是導致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體育活動少,運動強度低,以車代步、看電視、玩遊戲、玩手機等時間過長,靜坐為主的生活方式增多等,都是兒童青少年肥胖發生的危險因素。
5.心理、睡眠
孩子睡眠過多或不足,可能導致胰島素分泌改變,易致肥胖;孩子因學習壓力焦慮,或是家庭因素心理波動等心理問題也易致肥胖;還有研究發現,感染特異病毒或腸道菌群失調也會導致兒童肥胖。
6.環境汙染物
一些研究顯示環境汙染物也是導致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臨床調查發現己烯雌酚、雙酚、鄰苯二甲酸鹽和有機錫等化學物質能夠透過促進前脂肪細胞分化、加強葡萄糖攝取、啟用脂肪生成相關受體而導致肥胖,而這些成分廣泛存在於嬰兒奶嘴和玩具等塑膠用品或與兒童密切接觸的環境中。兒童特殊的生活飲食習慣使得他們更容易因攝入這些環境汙染物而產生肥胖。
重點來了,家有小胖墩兒,應該怎麼辦?
兒童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在身高、體重不斷增長中控制向肥胖發展,嚴禁使用飢餓或變相飢餓療法、使用減肥藥物或減肥飲品。
1.飲食調整
適當限制脂肪和糖類的供給,但要保證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的攝入,以增強患兒的耐餓性。主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限制甜食、含糖飲料以及含熱量高的食物。多給蔬菜、水果,以米飯、麵食為主食,加適量瘦肉、蛋、魚、豆製品。正餐不應以糕點、甜食取代主副食品。為滿足患兒食慾,選擇同樣重量但體積大、熱量少、膳食纖維含量多的食物,如芹菜、西紅柿、黃瓜、紅薯和白菜等,以增加飽腹感。經常鼓勵,樹立信心,持之以恆。
2.運動療法
兒童選擇體育運動形式應遵循安全、有趣味、價格便宜、便於長期堅持的原則。透過運動,有效減少脂肪,增加肌肉力量,同時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機體代謝率。
肥胖較重者可根據個體最大氧消耗制訂運動訓練方案。以個體最大有氧能力的50%為平均訓練強度,每日訓練1-2小時,每週訓練5日,1個療程12周,把減脂肪的任務均勻分配到3個月之內。每次訓練必須先做準備活動,在每個訓練活動間要有小休息。身體不適或受傷時要停止訓練,學會自我保護。
運動形式應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這種鍛鍊,氧氣能充分燃燒(即氧化)體內的糖分,還可消耗體內脂肪,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包括走路、跑步、跳繩、游泳、球類、騎腳踏車和跳舞等,避免激烈運動。抗阻運動指肌肉在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可以有效提高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包括仰臥起坐、俯臥撐、啞鈴、彈力棒、拉力帶、器械等。建議以中等強度、持續時間較長的有氧代謝運動為主,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交替進行,技巧運動和大肌肉運動相結合,逐漸增加體力活動時間、活動量和運動強度。鼓勵平時走路上學,爬樓梯,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