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決戰》裡,在三大戰役中解放軍都有許多縱隊,如三縱、四縱、炮縱等。很多人對軍隊的編制如軍、師、旅、團、營等都比較熟悉,但是,說起縱隊有些觀眾就搞不清了:一個縱隊有多少人?縱隊和兵團哪個大?
解放戰爭中我軍的縱隊,是相當於軍一級的野戰部隊(主力部隊)組織,通常由3個師或旅及戰鬥、勤務保障部(分)隊組成。簡單說,縱隊下面是師或旅,縱隊上面是兵團或野戰軍。除了步兵縱隊,還有炮兵縱隊、鐵道縱隊、特種兵縱隊等。我軍許多赫赫有名的戰將,都擔任過解放戰爭時期的縱隊司令員,如張宗遜、賀炳炎、王震、許光達、彭紹輝、陳再道、陳錫聯、陳賡、王近山、秦基偉、楊勇、楊得志、葉飛、陶勇、許世友、宋時輪、萬毅、李天佑、韓先楚、吳克華、鄧華、洪學智、楊成武等等。
各縱隊成立的時間不一,多數是在解放戰爭初中期,即1945年9月至1947年10月間組建的,有些縱隊則是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如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前身是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前身是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縱隊,等等。
1945年9月初,抗戰剛剛結束,晉冀魯豫軍區為對付國民黨軍的進攻,將所屬冀南軍區、太行軍區、太嶽軍區主力部隊分別編為冀南縱隊、太行縱隊、太嶽縱隊,不久又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最早組建的一批野戰縱隊。
1948年9月初,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成立,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最晚成立的步兵縱隊。
各縱隊的編制規模也不相同,一般是轄2~3個旅或師。縱隊成立初期的人數,差別懸殊較大,少的萬把人甚至不足萬人,多的超過3萬人,平均2萬人左右。比如:1946年11月,晉綏軍區編組3個野戰縱隊,其中第一縱隊2個旅,共8300人;第二縱隊2個旅,共8600人,第三縱隊3個旅,共1.5萬人。
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和第七縱隊成立時,都是1.1萬人。
東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縱隊成立時兵力較多,一般都是編制3個師,各有半數的縱隊超過3萬人,其中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3.5萬人,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3.5萬人,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3.6萬餘人。以後,隨著戰爭程序的發展,各縱隊不斷得到補充加強,兵力普遍都有所增加。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規定全軍野戰部隊的縱隊改稱為軍,師和旅統一稱師。但當時正處於戰略決戰時期,各大野戰軍都有作戰任務,除了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結束後進行休整,於11月下旬各縱隊按照全軍統一編排改稱軍,其他各野戰軍所屬縱隊都是在1949年2、3月間才改番號的。
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各縱隊改稱軍,如第一縱隊改稱第三十八軍,第二縱隊改稱第三十九軍。但“縱隊”作為習慣稱呼仍沿用了一段時間,至少到平津戰役時仍用縱隊的番號。在中央軍委和東野有關平津戰役的命令中,都是稱縱隊的。《洪學智回憶錄》提到:“遵照中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頒發的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各野戰軍所轄各縱隊改稱軍,六縱改稱四十三軍。因當時四野部隊正在打仗,沒有公佈命令,仍執行原來番號,待我們過了長江後才公佈。”《洪學智回憶錄》提到:六縱(四十三軍)5月15日渡江,5月23日到達江西九江,才正式公佈了統一整編的番號。
東北野戰軍入關前,每個步兵縱隊增加一個師,全部為四師制,人數也增加不少,少則將近5萬,多則6萬多,如東野一縱6.2萬人,東野二縱6.8萬人,東野三縱5.9萬人,東野四縱6.4萬人。東北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約70萬人,平均將近6萬,居各大野戰軍之首。
其他各野戰軍都是在1949年2、3月間進行整編,縱隊改稱軍。人數多少不一,多在2~3萬之間,華東野戰軍各縱隊實力明顯高於其它野戰軍。
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各縱隊整編改稱軍,一般轄3個師,其中第一軍2.2萬人,第二軍3.4萬人,第三軍2.1萬人,第四軍1.9萬人;第六軍和第七軍都轄2個師,第六軍1.4萬人,第七軍1.1萬餘人,只相當於1個師的人數。
1949年2月至3月,中原野戰軍統一整編,各縱隊改稱軍時普遍為2~3萬人。據《陳錫聯回憶錄》:“(1949年)2月21日,第2野戰軍第3兵團在阜陽召開成立大會,下轄第10、第11、第12軍。兵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及直屬部隊。兵團總人數6.7萬餘人。”除去兵團直屬部隊,平均每個軍也就兩萬出頭。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各縱隊統一整編,除十二縱為2.4萬人,其他11個縱隊人數都在3萬以上,其中四縱(二十三軍)、九縱(二十七軍)都是3.5萬人,六縱(二十四軍)3.6萬人。
華北軍區所屬縱隊也是在1949年2月統一整編的,《傅崇碧回憶錄》中提到:“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人民解放軍在遼瀋、淮海、平津戰役結束後的休整期間,遵照中央軍委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指示,於2月至4月先後進行了整編。全軍按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的順序,分別整編為第一、二、三、四野戰軍,野戰軍以下成立兵團,兵團下各縱隊改為軍,旅改為師。華北軍區所屬第1、2、3兵團依次稱第18、19、20兵團,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3個兵團下轄各縱隊依次改為第60軍至第68軍,共23.8萬餘人。”3個兵團共9個縱隊(軍),除去每個兵團幾千人的直屬部隊,平均每個軍也就2.5萬人左右。其中,最少的是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七十軍)1.1萬人,最多的華北軍區第六縱隊(六十八軍)2.9萬人。
總的看,東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縱隊兵力最多,在三大戰役中也顯示了強悍的作戰能力。而東北野戰軍1個縱隊平均將近6萬人,又居全軍之首。這不僅因為東北野戰軍的縱隊是4師制,比其它野戰軍的縱隊多1個師,而且編制大,直屬部隊多。東北野戰軍炮兵在朱瑞將軍領導下,隊屬炮兵得到不斷加強,在遼瀋戰役之前,師有山炮營,縱隊有野炮團,在當時也領先於其他野戰軍。
洪學智曾回憶東野六縱“組織整頓後,每個步兵連190餘人,步兵團3200至3500人,師則有1.34萬至1.39萬人,全縱隊共有6.3萬多人,編制滿員,兵強馬壯,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軍’。部隊的裝備也進行了調整。每個步兵連都有輕機槍9挺,正副班長及戰鬥小組都配備了衝鋒槍。每個步兵團,除原有的迫擊炮外,又增加了3至5門九二步兵炮。師炮兵營也增加了迫擊炮。縱隊炮兵團更加充實,補充了不少大口徑榴彈炮。”可以看出,1個師近1.4萬人,加上縱隊直屬部隊,難怪1個縱隊有6萬多人。而且,東北野戰軍各縱隊最後的人數統計是1948年11月進關前,要早於其他野戰軍(1949年2月)。平津戰役改編、俘虜了40多萬國民黨軍,戰後各縱隊還補充了一些,平均人數應不止6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