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粟裕是新中國將帥中最會打仗的人之一,他本人雖然沒有上過正規的軍校,也沒有接受過軍事知識的系統化訓練,但到了戰場上,他所指揮的部隊一次又一次地擊敗了那些從軍校走出來的高材生,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粟裕將軍的軍事才能。
粟裕用兵最大的特點應該是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讓敵人摸不到頭腦,這一點,國軍中將王耀武對此深有體會,他曾經是粟裕多年的老對手,為此感嘆道:粟裕作戰風格多變,能夠隨時隨地調整部署,與他們那些將校出身的高階將領非常不一樣。
粟裕的靈活多變,不僅僅是體現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在安置俘虜,戰場後勤等工作中,他也能想出許多可行性的辦法,解決了他人沒法解決的難題。
淮海戰役俘虜太多
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每次打贏一場戰爭會有許多戰俘,這些戰俘大多數經過簡單教育後加入瞭解放軍的隊伍,畢竟是一場對內的戰爭,雙方沒必要搞得你死我活。因此,整個解放戰爭時期,我軍透過“即俘即補”的俘虜政策,使得解放軍隊伍是越打越大,越打越多。
相比在紅軍時期,戰俘大多數遣散回家,只留下少部分外,解放軍對戰俘的政策是寬鬆了不少,只要不是軍官,普通士兵在進行簡單教育後,都會得到釋放,或者讓他們加入解放軍。
這也是整個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人數從一百多萬擴大到四百來萬的原因。
1948年年末,粟裕根據全國戰場的形勢,設計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計劃,該計劃經過一系列的討論,中央由最開始的反對,到最後也同意實施,肯定了粟裕對整體戰局的看法和判斷。
整個淮海戰役規模很大,其慘烈程度遠超平津戰役和遼瀋戰役,在消滅敵人的同時,自身的傷亡也比較大。
整個淮海戰役可以說分為三個小戰役,分別是碾莊戰役,消滅了黃百韜兵團,雙堆集戰役消滅了黃維兵團,以及陳官莊戰役俘虜了中將杜聿明,是整個淮海戰役的收官戰。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戰役的慘烈程度遠遠超出了粟裕本人的預料,僅在碾莊戰役中,在黃百韜本人的拼死抵抗下,解放軍傷亡有六萬人,許多部隊兵力不足,急需新兵來補充部隊的戰鬥力。
碾莊戰役結束後,我軍抓獲了大量俘虜,按照對待俘虜“即俘即補”的政策,俘虜們經過教育後就可以自願加入解放軍。
因此,那些原本傷亡較大的部隊,在獲得大量俘虜兵的補充後,實力大增。
沒有軍裝無法辨認敵友軍
一場戰役俘虜了十來萬,這些被俘虜計程車兵雖然有著戰鬥經驗,可以迅速填補軍隊的戰鬥力。
可他們身上穿著是國民黨軍的軍裝,夾雜在我軍隊伍中,不容易辨認,很容易被誤會成敵軍,造成誤傷。
起初,後勤部的工作人員並不會想到一場戰役會俘虜這麼多人,一時間沒有能力趕製十萬套軍裝,這就意味著那些沒有我軍軍裝穿的俘虜兵無法加入解放軍隊伍。
因為上了戰場的軍人,警惕性很高,一根神經緊繃著,看到國民黨軍的軍裝,會自我反射一樣地向對面開槍。
大家正發愁如何將大量俘虜兵送上戰場,補充部隊戰鬥力的時候,粟司令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讓後勤軍需部門連夜趕製個十幾萬頂簡易的軍帽。
一開始,軍需部還弄不明白要這麼多軍帽幹什麼,聽完粟裕一解釋,頓時恍然大悟了。
原來,這十多萬頂軍帽就是給那些俘虜兵用的,如果趕製十萬套軍裝,難度肯定很大,在短短的幾天內很難完成。
可要趕製十萬頂簡易的軍帽,難度就小了很多了,手巧的婦女同志們很快就能做完,耽誤不了多少工夫的。
粟裕的辦法是先製作十萬頂軍帽,將軍帽戴在俘虜兵的頭上,這樣能讓我軍快速辨別穿國民黨軍裝計程車兵是否是友軍,解決了戰場誤傷的問題。
粟裕用帽子代替軍裝,使得很多部隊得到了擴充,解決了部隊士兵短缺的問題。
結語
不管什麼辦法,其目的都是為了打贏淮海戰役,在大戰爆發時,粟裕能夠想到不拘小格,以最快的速度補充部隊的戰鬥力,解決了友軍誤傷的問題,實屬非常聰明。
正是因為在碾莊戰役後,部隊得到了快速補充,才能在後面的雙堆集,陳官莊戰役中快速有效地包圍敵人,把他們全部消滅在長江以北地區。
如果當時我軍兵力不足,戰損得不到補充,或許會讓一部分敵人跑掉,加大了後續作戰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