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實行新軍銜制,濟南軍區正、副司令員,授予什麼軍銜?
1985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我軍迎來了大變革之年,史稱“百萬大裁軍”。在此背景之下,原十一大軍區進行了大調整,武漢、昆明、烏魯木齊、福州四大軍區被裁撤,所轄各省及武裝力量,劃入兄弟軍區。其中,牽涉到濟南軍區的主要是原武漢軍區所轄河南省及武裝力量。原濟南軍區僅轄山東省,為十一大軍區中最小的軍區。調整之後,濟南軍區下轄河南、山東兩省及武裝力量。
及至1988年9月,我軍已經完成了大軍區調整及百萬大裁軍工作,實行新的軍銜制時機已經成熟。筆者注意到,網上一提到1988年授銜,總是習慣性地稱其為“恢復軍銜制”。實際上,這樣的稱謂是有問題的。持有這一說法,關鍵在於忽略了我軍軍史對八八式軍銜的定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軍著眼於國防現代化建設,就開始著手恢復軍銜制。
圖|原七大軍區示意圖
到了1986年下半年,中央軍委召開的相關會議,原則上已經不再提恢復軍銜制,而是實行新的軍銜制。這也就意味著,八八式軍銜與五五式軍銜有著質的區別:
88式軍銜僅僅是借鑑了55式軍銜,而不是簡單的恢復。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僅說明一點,最高軍銜的設定與五五式軍銜大不相同。55式軍銜體系中,名義上最高軍銜是大元帥軍銜,實際上最高軍銜是元帥軍銜。八八式軍銜體系中,設定有最高軍銜一級上將軍銜。但是,一級上將軍銜設而未授,上將軍銜為最高軍銜。
圖|1988年9月,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授銜
五五式軍銜的授銜背景,老一輩革命家都經歷過戰火考驗,而八八式軍銜已經處於相對和平時期。基於此,1988年9月大授銜中,上將軍銜除了卡職務,還要卡資歷。所授17位上將,七大軍區軍政主官僅有北京軍區政委劉振華(開國少將)、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開國少將)、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兩位(開國大校)三位。
圖|原濟南軍區臂章
其他軍區軍政主官,基本無一例外都是中將軍銜,此所謂極為罕見的正大軍區職中將。濟南軍區正、副司令員授銜情況如下:
司令員
李九龍(1994年晉銜上將)
1929年3月,李九龍生於河北豐潤。李九龍出生之際,河北屬於東北軍勢力範圍。及至李九龍稍長,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開始覬覦燕趙大地。1937年7月,日本悍然發起七七事變,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序幕。同年11月,河北全省宣告淪陷。1945年8月,李九龍投身於革命事業,被分配到了冀東軍區。
解放戰爭時期,李九龍隨部挺進東北,所部幾經改編演變為第四野戰軍第45軍。期間,李九龍參加了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衡寶戰役,屢立戰功成為了一名戰鬥英雄。建國後,第45軍與兄弟部隊第44軍合編為第54軍,入朝參加輪戰。1958年,第54軍回國。
圖|李九龍與楊得志在濟南
此後多年,李九龍長期在第54軍戰鬥生活。截止1979年2月,李九龍已經是第54軍162師師長。在越作戰期間,李九龍取得五戰五勝的驕人戰績。1985年6月,時任第54軍軍長的李九龍,被越級提拔為濟南軍區司令員。1988年9月,李九龍被授予中將軍銜。此後,李九龍歷任總後勤部副部長、成都軍區司令員,直至1994年10月離休。1994年5月,李九龍在離休前五個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副司令員(4位)
固輝(1994年晉銜上將)
固輝生於1930年10月,遼寧蓋州人。固輝與李九龍一樣,都是從四野走出來的高階將領。1947年8月,固輝參軍入伍,被分配到了遼寧軍區獨立2師。固輝所部幾經改編,於1949年11月改稱第42軍,隸屬於東北野戰軍戰鬥序列。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第42軍隸屬於第13兵團戰鬥序列。東北秋季攻勢、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豫西剿匪等戰役戰鬥,都留下了固輝的戰鬥身影。
圖|固輝(中)
建國後,固輝隨部參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11月,第42軍奉命回國。此後多年,固輝長期在第42軍服役。截止1983年,固輝出任第42軍軍長。1985年6月,固輝提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88年9月,固輝被授予中將軍銜。1990年4月,固輝升任南京軍區司令員。1994年,固輝晉升為上將軍銜。
張志堅(1998年晉銜上將)
1934年5月,張志堅生於山西聞喜。1951年7月,張志堅參軍入伍,進入第31步兵學校學習深造。1953年1月,張志堅出任步兵師後勤醫院文化教員。1954年6月,張志堅得以進入志願軍參謀學校深造。此後多年,張志堅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直至1983年5月,已經是第67軍軍長。1985年3月,張志堅率部參加兩山輪戰。
圖|張志堅
1985年6月,張志堅獲得火線提拔,出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這在兩山輪戰中是十分罕見的。1988年9月,張志堅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7月,張志堅晉升為中將軍銜。1992年11月,張志堅跨軍區出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1993年12月,張志堅再度跨軍區出任成都軍區政委,躋身正大軍區級。1998年3月,張志堅晉升為上將軍銜。
馬偉志 中將
馬偉志生於1930年,黑龍江穆稜人。1945年,馬偉志參加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任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第47集團軍前身)作戰科參謀,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馬偉志出任團作戰股股長。建國後,馬偉志隨部入朝參戰。回國後,馬偉志進入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深造。
圖|馬偉志
截止1982年12月,馬偉志已經是第19軍軍長。1985年6月,第19軍撤編,馬偉志升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躋身副大軍區級。1988年2月,馬偉志跨軍區平調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同年9月,馬偉志被授予中將軍銜。1990年4月,馬偉志出任國防大學副校長,直至1994年12月到齡退出現役。
馬辛春 海軍中將
1925年3月,馬辛春生於直隸(現為河北省)鉅鹿。1940年2月,馬辛春參加八路軍,一度擔任冀南軍區團通訊參謀,分割槽作戰參謀。進入解放戰爭時期,馬辛春所部劃歸劉鄧大軍,出任中野2縱6旅16團代理營長。期間,參加了豫北攻勢、進軍大別山、渡江等戰役。二野進軍大西南之際,馬辛春已是第10軍30師作戰科科長。
圖|馬辛春(敬禮者)
1952年4月,第10軍軍部及第30師轉隸海軍,馬辛春也從陸軍轉行當了海軍。1960年,馬辛春進入海軍學院學習深造。結業後,馬辛春出任海軍作戰部處長。1985年7月,馬辛春出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躋身副大軍區級。1988年9月,馬辛春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1990年6月,馬辛春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