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宋王朝的最後一戰——崖山海戰,目前史學界還有三個尚未揭開的謎團,時至今日史學家及史學愛好者對這三個謎團仍無定論。
第一個謎團:為什麼南宋軍隊會撤退到崖山?
在戰爭之中,行軍的路線至關重要,對於宋軍來說,崖山顯然不是最好的戰略位置。以現代的戰略眼光來看,南宋既已來到湛江海域附近,並在島嶼上修建了防禦工事,按理說宋軍應該在島上佈置防線,借防禦工事抵禦即將到來的敵軍。
不過,宋軍卻做了一個令人無法理解的舉動,那就是逆向前往崖山。這一戰略轉移,對於宋軍來說無疑是羊入虎口,正好將自己送進了元軍的包圍圈。此外,從湛江附近的島嶼前往崖山,一路逆風,這一戰略轉移顯然是故意進行的。
宋軍此舉,為我們留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宋軍的決策層,會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決定呢?
時至今日史學界仍無統一見解。有些史學家覺得,當時宋軍高層已經意識到南宋已無力迴天,不論是在陸地上與元軍決一死戰,還是在海島上負隅頑抗,南宋覆滅已成定局,無法扭轉。
既然戰勝已毫無希望,南宋決策層乾脆選擇回到陸地上,在南宋最後的版圖上與敵軍決戰,這也算是一種“鄉土情結”。這種說法雖然有幾分道理,但主觀因素太強。即便是因為“鄉土情結”,南宋的指揮官也不該在意識到戰勝無望的情況下打這場必敗的戰爭,否則他們何必在湛江海域的島嶼上修建防禦工事呢?
第二個謎團:宋元兩軍兵力相差懸殊?
倘若被打到崖山的宋軍所剩無幾,被尾隨而至的元軍一網打盡,倒也說得過去。不過,當時的戰局卻並非如此,在撤退到崖山後,南宋尚有大軍,反倒是追趕過來的元軍兵力不足宋軍的十分之一。
根據文獻的記載,當時宋軍總共有二十萬人,還有幾百艘戰船,而蒙古人的追兵卻只有區區兩萬人,戰船的數量還不到宋軍的一半。就算蒙古人士兵單兵作戰能力強,宋末的軍隊戰鬥力較低,但二十萬絕不是個小數目,怎會被蒙古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呢?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勝列舉,可類似的情況絕不多見。要知道,宋元之間的這場決戰是海戰,主戰場在海上而非陸地,所以蒙古人騎兵的優勢根本無從發揮。既然是海戰,兩軍的戰力差距就已被拉近了,為何二十萬宋軍仍被兩萬元軍擊敗呢?
第三個謎團:宋軍指揮官為何頻頻失誤?
縱觀整個崖山海戰,宋軍指揮官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荒唐無能。南宋一方的主將是張世傑,此人堪稱南宋王朝最後的希望。在當時,所有宋軍的補給都是由海南島送來的,這條補給線就是宋軍的命脈。作為一名指揮官,張世傑有必要派兵嚴守出海口,確保補給線的通暢,這樣才能進退自如。
不過,張世傑卻下達了一個愚蠢的命令,那就是將所有戰船都調遣到海港中。可以說,這是張世傑指揮生涯中的敗筆,這個敗筆也奠定了南宋的敗局。南宋的軍隊、戰船數量遠比蒙古多,應該深入大海,在海上與元軍作戰,而不是選擇地域狹小的海港。張世傑能夠成為軍中主帥,為何要犯這種低階錯誤呢?
今天,我們且站在客觀的角度,重新分析崖山海戰。
首先來看看宋元雙方的參戰人數。前文我們提到了,宋軍出動了二十萬兵力,以及近一千艘戰船。這些宋軍,並不是朝廷直屬的主力軍,而是各地的勤王軍。少帝退守崖山後,全國各地的宋軍開始向崖山轉移,建立南宋最後的防線。
元軍方面,總共有兩萬名元軍。不過,這兩萬名元軍並不是清一色的蒙古人,而是由各民族匯聚而成的“雜牌部隊”。在這兩萬人中,只有一千多個蒙古人,其餘一萬多人有漢人、金人、契丹人、西夏人。在崖山海戰爆發前夕,蒙古已經征服了許多民族,所以元軍中的民族成分非常複雜。
看完了參戰人數,我們再來看看兩軍計程車氣對比。宋軍雖然有二十萬大軍,但這二十萬大軍是由各地勤王軍拼湊而成的,他們歸屬於各自的長官,統一性很難得到保證。當時南宋屢屢落敗,從浙江一路退到廣東,已經打了不少場敗仗。這二十萬人雖然人數龐大,但基本都是些潰敗的軍隊拼湊起來的,毫無士氣可言。
反觀元軍,雖然在崖山海戰中僅出動了兩萬人,但這兩萬人無不是身經百戰的精銳。要知道,這兩萬人先後參加了數次戰役,從浙江至廣東連連得勝,高歌猛進。所以,雖然元軍沒有人數優勢,但他們計程車氣卻非常高漲。
所以,在崖山海戰中,宋軍在這場決戰中全軍覆沒,敗給了人數只有兩萬的元軍,看似離譜,卻是很好解釋的。
當時的南宋王朝已失去了九成的版圖,元軍強悍的戰鬥力就像夢魘一樣印在了宋軍的腦海中。宋朝的二十萬大軍,絕大多數都是在前線打了敗仗撤回來的,他們都見識過這兩萬元軍的勇猛。崖山海戰還未打響,宋軍已失去了底氣。兩軍開戰後,宋軍或聞風而逃,或坐以待斃,還擊者寥寥無幾。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從兩軍的戰鬥風格上找原因。
我們知道,二十萬名宋軍來自不同的地區,在崖山海戰之前他們從未並肩作戰過。所以,這些來自不同地域計程車兵因語言、習俗等不同,很難做到整齊劃一。指揮官在調遣這些士兵的過程中,難免會捉襟見肘。況且,崖山海戰雖然名為“海戰”,但實際上還是以白刃戰為主。當時的熱武器並不能造成太大的殺傷,所以主要的戰鬥還是發生在兩船相撞後的白刃戰上。我們知道,宋軍並不擅長白刃戰,元朝的軍隊有非常大的優勢。
總結完了這麼多原因,我們再來對這場戰役做出總結。
縱觀古代軍事史,像崖山海戰這種規模的海戰並不多。那麼,在崖山海戰中,總共死傷了多少人呢?由於史料及地方縣誌的記載有出入,所以各類資料說法不一,沒有明確答案。總體來說,關於這種海戰雙方的參戰人數尚存爭議,一種說法就像我們前文所說的那樣,雙方的總參戰人數在三十萬左右,第二種說法則是雙方的總參戰人數在五十萬左右。不過,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南宋方面出動兵力超過三十萬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第一種說法比較可靠。
前段時間筆者從文獻中瞭解到一些史學家的別樣見解,筆者認為他們的分析同樣在理。其實“二十萬”這一參戰人數也有可能是虛數。由於這場戰爭對南宋而言性命攸關,所以當時能夠拿起武器上戰場的戰鬥力基本都上了戰場,這二十萬有可能包括了臨時上陣的老百姓或士兵的家眷。
根據文獻的記載,在這二十萬人中有戰鬥力的只有幾萬人。這種說法,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麼南宋二十萬大軍打不過兩萬元軍。除此之外,近一千艘戰船也是個虛數,有一部分戰船是臨時從百姓手中徵調的商船、漁船,並不具備戰船應有的戰鬥力。簡言之,當時具備作戰能力的戰船,應該在七百艘左右。
而元軍的兩萬兵力,這個數字也不詳實。這一點,從元軍出動了四百艘戰艦上就能看出來。我們知道,在海戰的過程中,每艘船上都需配備大量舵手、水手,這些人要時刻留守在船上,不會在接舷後登上敵船參加白刃戰。所以,真實參戰的元軍數量,應該超過兩萬人。不過,由於文獻的缺失,我們根本無法得出具體的數字。
在崖山海戰期間,元軍的勝利也並非是壓倒性的。戰爭爆發後,元軍首先採取了火攻,想要燒燬宋軍的戰船。不過,由於宋軍人數龐大,且戰鬥發生在海港,所以宋軍及時滅火,元軍的火計未能奏效。在火攻失敗後,元軍開始採取弓弩遠距離射擊,不過由於戰船為宋軍提供了掩體,所以弓箭射擊收效甚微,並沒能對宋軍造成有效殺傷。最後,元軍才開始與宋軍接舷,展開白刃戰,並在白刃戰中一舉得勝。
根據史料的記載,這場戰鬥最後是以“海上伏屍十萬”收尾的,“十萬”這個數字也只是大體估算罷了,筆者認為宋軍的死傷人數應該在十五萬左右。當宋軍的戰鬥力全軍覆沒後,殘餘的百姓、士兵家眷均投降或被俘虜。至於元軍在這場海戰中死傷幾何,我們不得而知。由於所有關於崖山海戰的資料,僅停留在推測階段,所以這些推論尚無法解決我們在文首提出的三大謎團。或許,這些謎團的真相已隨著崖山海戰的結束,永葬大海。
參考資料:
【《宋史》、《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