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桃蛋媽有個朋友,她家上初中的娃,沒刷過小區門禁卡,不知道家裡的空調怎麼定時關。

平時孩子啥也不用做,也不讓看電視,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

然而她家娃不僅沒有好好學習,反而對學習充滿了厭惡,還差點患上抑鬱症。

有時候,桃蛋媽覺得,孩子學習這事兒我們家長能做的有限,我們付出再多,也架不住有個不愛學習的娃。

但是,當我們的視線從分數、排名上移開,我們能做的又很多。比如孩子學習的自驅力、責任感、時間感,這些跟學習息息相關的品質,都可以透過我們日常的生活培養出來。

所謂學習的格局,並不僅僅停留在戰術的階段,想讓孩子學得高效,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咱們還得有戰略上的方法。

與其死盯著成績,不如從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品格入手,比如責任心、時間感,從錯誤中成長的勇氣。

你可能已經對家裡不愛學習、做事磨嘰的娃深感無力,彆著急,桃蛋媽把取到的經,分享給你。

01

責任感,用美好驅動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把學習當回事兒,成績差也跟沒事人一樣,忘了寫作業還會怪爸媽:都是因為你沒提醒我。

為啥,娃這麼沒有責任感,不把自己的事兒當事兒?

說起責任感,先來說說啥是責任感,是“必須做”還是“應該做”?

對我們成年人來說,這倆是同一個意思,因為這是“應該做”的事兒,所以我們“必須做”。但是對孩子來說就不一樣了,在他們眼裡,“必須做”的是父母、老師強加給自己的,而“應該做”才是自己覺得需要去做,還得想辦法去做好的事兒。

所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就是擴大孩子“應該做”的清單,並且讓孩子感受到做完自己“應該做”的事兒之後的那份成就感。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很多人覺得責任感就是用一種悲苦、承重來考驗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餓其體膚。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承受不了這樣的悲苦、重負。相反,孩子最初的責任感,都是用快樂澆灌的。

種下一粒種子,結果開出了一朵花。給小狗餵了吃的,小狗就會衝你搖搖尾巴。做某件事,然後這件事回饋了你,這種體驗對孩子來說太好了,太值得付出了,他們的責任感就是用這種美好的體驗帶動的。

有個寶媽家的娃喜歡賴床,也因此經常遲到,早上無論怎麼催都叫不起來這個小懶蟲。

後來,她發現孩子特別喜歡給螞蟻森林澆水,於是每天早上都提醒他:寶貝,快來收能量,快來給小樹苗澆水!

孩子一聽就趕緊爬起來操作,然後就不再睡了。等到孩子澆的水足夠多的時候,他們種了一棵樹。媽媽就給他講,樹種在酒泉,可以防風固沙,孩子聽了非常高興,每天起床收能量的勁頭兒更足了。

這就是用美好體驗帶動責任感,負責任應該讓孩子有一種美好的感覺,而不是苦大仇深。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電影裡經常演,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了某一件大事兒,這件事讓娃頓悟,於是有了責任心,成為他逆襲的開始。

但在桃蛋媽看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起孩子為自己負責的習慣,而不是期望靠某一件大事來突然質變。

日常的做法就是,我們適當地“偷會兒懶”,你“懶”一點兒,孩子才能變勤快。

以往,我們都太勤快,包攬了所有可以幫助孩子練習責任心的大事小事,導致孩子完全失去能力去做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旁觀者效應,也叫作責任分散效應。品品這幾個字,孩子本來是第一責任人,現在成了個旁觀者。

桃蛋媽曾目睹過一個父母太勤快的場景。有一次我帶桃蛋參加一個親子活動,其中有一個切哈密瓜的環節。一個小姑娘躍躍欲試,想自己切一盤瓜,孩子媽媽擔心她切到手,一直替她切。

小姑娘說了好幾次要自己切,媽媽嘴裡唸叨著“等我切完這個就讓你切”,手上卻沒有讓孩子動手的意思,反而讓小姑娘幫她拿盤子、拿竹籤,主角完全成了她自己,孩子成了來幫忙的。

這個媽媽做完後,把一盤漂亮的哈密瓜往孩子面前一推,但小姑娘滿臉不悅,這顯然不是她想要的。

其實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過程,與其說是讓孩子走向臺前,不如說是讓父母隱入幕後。

我們不需要做一個想著“我要為孩子做些什麼”的保姆型父母,而是要思考“我要為孩子放下些什麼”。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如果你的娃暫時還不想對自己的事兒負責,那桃蛋媽推薦責任階梯法

如果為一件事負責有從0到10的標準,孩子做不到10 ,那就從0到1,然後一步步攀登。

比如,有的孩子需要戴角膜塑形鏡,但是對孩子來說有點麻煩,因為得每天戴,每天摘,時常清洗,出遠門的時候還得小心儲存。

孩子暫時做不到那麼利索也沒關係,先從0到1,把戴塑形鏡的任務交給他,每天只要按時戴上就算完成任務。當然我們得讓他知道,這是他應該做的事,不戴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兒。

接下來從1到2,每天自己戴自己摘。適應了之後,再進階到3,學會清洗和護理。再然後是更難的挑戰,比如參加夏令營的時候也要好好儲存,別把塑形鏡弄丟了。

總之,責任感的培養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剋制的是自己想要插手的心,控制不住的時候問問自己:

在孩子成長的時間裡,你是想逐漸放手讓孩子去做他“應該做”的事,還是替孩子去做他“必須做”的事兒?

02

時間管理:

寫作業磨嘰的娃還有救嗎?

寫作業磨嘰的娃,大家幾乎人手一個。明明知道有作業要做,但就是搞東搞西,一會吃水果、一會上廁所,非得等到睡覺前才哭著把作業做完。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如果你問娃,拖延了做作業的時間去玩自己想玩的,是不是特別開心。孩子其實也並不開心,反而很焦慮:這下時間更不夠了,咋辦呢?

其實,磨蹭、拖延是人類的本性,別說小孩子了,我們大人偶爾也會拖延。早上起床賴會兒床,寫作業前先摳摳橡皮,也是孩子在自己的節奏中感受生活、建立生活規律的過程。

但是我們有時間觀念,孩子沒有。他們的參考標準就是他們的節奏,孩子的生活就是順序執行,做完這一件接著做下一件,如果中途有更好玩的,那更好玩的就是下一件要做的事兒。

想要讓娃擺脫拖延症,首先就得讓娃有時間觀念。

最開始,孩子是從自身的生物鐘裡以最天然的方式感受到了時間,這就是生物鐘效應。比如,孩子學會獨立行走之後,他的作息基本是穩定的,他會按照自己的生物鐘來吃喝拉撒睡。只要我們尊重孩子的生物鐘,他們的生活就能有條不紊。

但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生物鐘不以為然,經常讓孩子跟著成人的作息時間來生活,然後孩子越晚越興奮,越興奮就越是難以入睡。時間長了,孩子對自己的生物鐘就不敏感了,他們會以為時間是無序的,自己不需要按時間來,長大後對時間的概念就會很模糊。

可見從小按時作息有多麼重要。

其次,時間是抽象的,我們把抽象的時間具體化,可以幫助幼齡階段的娃認識時間。

有一個時間管理小工具叫做時間餅,時間就像孩子愛吃的披薩餅,只要把每一塊披薩里的任務、活動和相應的時間一一聯絡起來,就可以把日常生活變成一張時間清單。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透過這樣一個清單,我們就可以在一天中給時間打點,讓孩子把時間與生活對應起來——什麼時候起床、吃飯、上學、玩玩具、看動畫片、洗澡、睡覺。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習慣,我們也就不用為了讓孩子完成任務而喋喋不休了。

我們還得經常和孩子一起復盤,哪些任務沒完成,時間都去哪兒了,讓孩子明白時間有限,這塊餅裡的事情沒有做完,就會佔用下一塊餅的時間,導致後面的事情也做不完。

很多時候,你問孩子寫作業需要多長時間,他說不出來。因為他不知道他寫作業具體需要多久,五分鐘是多長,十分鐘又是多長。

這時候,我們可以在家裡擺幾個不同顏色和長短的沙漏,比如10分鐘的是白色的,半小時的是藍色的,45分鐘的是黃色的,然後讓孩子為每一個活動選一個沙漏,讀繪本選藍色的,那就讀半小時。

這些看得見的時間,會在孩子心裡建立起一個看不見的時間表,幫助他們感知時間。孩子對時間有了感知之後,他才會懂得珍惜時間,最佳化自己的時間管理。

在激勵孩子們珍惜時間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小獎勵來鼓勵孩子的“習得性勤奮”

比如,在假期的前一天跟孩子約好假期裡做點什麼,然後把獎勵夾在幾個任務中間。

8:00—9:00這段時間,娃必須上足球課。

上完之後可以帶他去買好吃的。

休息一會兒之後孩子們繼續訓練。

訓練完之後,午餐和下午的時光都可以讓他自己支配。

透過這種操作,我們向孩子傳達這樣一個道理:當我努力完成任務,好事就會發生,反之,我就會錯過美好時光。

不得不說的是,孩子節省出來的時間一定得屬於他自己的,讓孩子們絕望的一個情況是“我再省時間也沒用,我按時背完這篇課文,爸媽又遞過來一張卷子”。那孩子根本沒有動力去省時間,不磨洋工耍賴就已經不錯了。

03

有效犯錯和無效成功

關於犯錯,我們一貫的態度就是,別犯錯兒或者少犯錯。

對於年幼的娃來說,犯錯不可避免,畢竟凡事都有一個由生到熟的過程。而且對於成長來說,犯錯可能也是一種嘗試和體驗。所以孩子犯了錯,我們先彆著急,先讓他在錯誤裡待一會兒,讓他明白行為與後果的因果關係。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免受批評,就幫著孩子寫作業,第二天孩子光鮮亮麗地拿著作業交給老師,但這個過程中,孩子並不知道不寫作業的後果是什麼,而且還會誤認為寫作業是父母的責任。

我們不妨讓孩子嘗試一次,讓他知道不寫作業等待他的是什麼,可能被老師批評一頓。有了這一次不光彩的經歷,他就能剋制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

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曾經提到過一個“有效失敗”的概念,他把成功分為有效成功和無效成功,失敗分為有效失敗和無效失敗。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判斷是不是有效,關鍵的指標就是有沒有從這件事中獲得經驗。

舉個例子,老師讓學生們用模型搭出一座塔。有的娃直接上網搜,搭出了一座完美的塔。有的娃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創意,搭出了一座獨一無二的塔,但存在很多的錯誤和瑕疵。

前一種孩子沒有經過思考,按照網圖搭設出來的塔雖然完美,這個學習過程卻屬於“無效成功”。

後一種孩子花了更多的時間思考,即使犯了點技術錯誤,得到了一個很低的分數,那也屬於“有效失敗”,因為他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收穫了更多的思考,在未來的設計中會有更多的突破。

這個概念其實是讓我們用成長型心態去看待孩子的成敗,去思考其中的有效性

孩子已經掌握了的單詞,我們反覆讓他默寫,每次都全對,這樣成功就是無效的(如果擔心孩子會忘,可以定期複習)。

如果我們的聽寫讓孩子發現了一個不會寫的單詞,那這樣的失敗也可以算是有效的。

我們平時也可以跟娃溝通,一起發現有效點在哪兒,無效點又在那兒,這樣孩子就不怕跟家長聊自己犯的錯誤,也不會害怕犯錯,畢竟爸媽都是以平和理智的心態看待錯誤的。

聊完之後,我們還要給娃樹立“我可以改正”的思維模型。

有時娃老是犯同一種錯誤,比如總是忘記寫某項作業,爸媽因此很發愁,忍不住責怪娃:你怎麼老是這樣,說你多少遍了。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辦法改正,“忘事精”這個標籤已經牢牢地貼在自己身上,既然改不了幹嘛還花心思改?

所以,我們得把娃轉向“我可以改正”的思維模型。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娃越是犯錯,我們越是不能落井下石,而是跟娃站在一起,鼓勵孩子:你可以做到,只要我們一點點行動起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我們可以引導娃自己去思考、分析和改正錯誤的方法,他自己想出來的對策會更有行動力,當他的方法起作用了,我們一定要及時地鼓勵:你太厲害了,只要你行動就可以做得到!

04

後記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身為兩個娃的媽,桃蛋媽太瞭解那些殫精竭慮的父母了。

但是,只憑我們的一腔愛意,難以把孩子真正地培養成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不是長輩的斷然命令和晚輩的恭順服從,而是長輩和晚輩參與其中的緊張和複雜的共同精神活動。”

而這場共同精神活動,真正有效的並不是苦大仇深,你輸我贏的對抗,而是讓孩子感受到積極的情緒,快樂的,美好的,有成就感的。

唯有這種成長的喜悅,才能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目標感和使命感,透過探索周圍的世界,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角色。

不會“偷懶”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牛娃成長記

牛娃=擁有自驅力+豐盈的內心+活力與快樂,關注我們養娃路上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類: 親子
時間: 2021-10-08

相關文章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代溝. 錯誤的溝通方式,才是讓孩子封鎖心門的原因. 希望看完這篇後,你們都能找到開啟孩子心門的那把鑰匙. 作者丨葡萄媽 前幾天,表嫂找我哭訴,說: "我實在受不 ...

六歲前父母“認真養“和”敷衍養”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六歲前父母“認真養“和”敷衍養”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國慶期間,和摯友聊起育兒的話題,感觸頗深. 她們家有兩個孩子,老大剛上小學二年級,老二還在襁褓中.每天的生活都是雞飛狗跳,全身心照顧老二,就沒空關注老大,只恨不能分身. 偶爾騰出空陪老大寫作業,還被氣 ...

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了自卑的孩子?
因為我特殊的成長環境,加上工作後幫助相親物件,所以可以和各種家庭的同齡人接觸,基本上定義. 如果不是天生的性格自卑,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的自卑感大部分是"偽自卑感"性格,根據環境的不 ...

毫無“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多數家長渾然不覺

毫無“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多數家長渾然不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嗎,是所有父母最衷心的期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在關心著孩子的學習,卻往往忽略了孩子是否感覺幸福.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人類幸福的兩大敵 ...

窮養男富養女,男孩子怎麼培養?這六點很重要

窮養男富養女,男孩子怎麼培養?這六點很重要
窮養男富養女,男孩子怎麼培養?這六點很重要. "調皮","淘氣","搗蛋",這些基本上是形容男孩子慣用的名詞.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 ...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就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就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 <詩經>中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的恩情比山更高,比海更深. 子女所能回 ...

父母愛情:丁副參謀長的幾個孩子混得怎樣,似乎遠不如江司令的

父母愛情:丁副參謀長的幾個孩子混得怎樣,似乎遠不如江司令的
丁副參謀長也就是老丁,他有兩任妻子:王秀娥和江德華.他和王秀娥共生育了四個兒子,分別是大樣.二樣.三樣.四樣,和江德華只有一個女兒小樣.江德福也有五個孩子,老丁的五個跟江德福五個相比,似乎遜色了不少. ...

學生遇到校園暴力,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嘗試讓孩子做到3件事

學生遇到校園暴力,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嘗試讓孩子做到3件事
為了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不少家長都會讓他去學校讀書,家長在這期間需要起到引導作用,每個人的性格和成長環境都不一樣,他們在處理問題時也會有不同的方法,部分人的性格暴躁,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比較極端,有時候 ...

中國父母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永遠是錯的

中國父母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永遠是錯的
中國父母老是喜歡干涉子女的生活習慣,例如:跳槽找工作.別亂花錢.早點結婚(催婚)等.中國父母都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就認為自己講的永遠都是對的,子女如果去跟父母講道理,父母說不過孩子,就認為自己的孩子跟長 ...

在幫孩子洗澡時,父母不能這樣做,否則容易破壞孩子的免疫力

在幫孩子洗澡時,父母不能這樣做,否則容易破壞孩子的免疫力
在成為父母后,最希望的就是孩子一直可以健康長大,現在只要到醫院都有很多奇怪的病例發生,不禁讓人感嘆,因此許多家長就會想方設法為孩子提高免疫力.那麼作為父母的您知道為什麼現在孩子免疫力越來越低嗎? 首先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可你還在嗤之以鼻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可你還在嗤之以鼻
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家庭儀式感的帖子,底下不少高讚的評論是這樣的: 小孩子,也不懂什麼是儀式感吧 花錢買形式而已 考個好成績,才配擁有儀式感 所謂儀式感,就是花錢買禮物 誠然,父母最衷心的期盼就是孩子有所 ...

掏心掏肺養孩子,就怕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一直自認為把兒子養的挺好的,學習上一直名列前茅,不需要陪伴著寫作業,不需要檢查作業,他自己會對自己的作業負責,以前在生活上也比較省心.唯一需要忙碌的可能就是他的一日三餐.但是這幾天突然覺得兒子有些自私 ...

淘氣的孩子更聰明?父母這樣引導可以更好的激發孩子潛能
亂塗亂畫的嘉嘉 才入住沒多久的新房子,客廳的牆上就多了好幾條蠟筆線. 嘉嘉爸發現後,掄起巴掌就在嘉嘉的屁屁上打了幾下,事後媽媽問嘉嘉為什麼這麼做,嘉嘉委屈地說幼兒園裡的牆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 ...

熱問|父母名下有房,已成年的孩子再買房算首套嗎?

熱問|父母名下有房,已成年的孩子再買房算首套嗎?
北京的劉先生今年24歲,大學畢業後已工作了五年.如今,想要開始獨立生活的他,考慮買一套自己的房子. 不過,劉先生現在還未結婚,作為獨生子的他,戶口仍和父母在一個戶口本上.按照北京限購政策,京籍家庭只能 ...

1990年日本9歲女孩放學失蹤,十年後在鄰居家被救,父母已認不出

1990年日本9歲女孩放學失蹤,十年後在鄰居家被救,父母已認不出
小時候我們總是被大人警告,不要和不認識的叔叔阿姨說話,然而,有的時候,僅隔一條街道的鄰居也有可能會成為殘害兒童的罪犯.在日本就曾發生過令人震驚的地獄屋監禁案件,九歲的小女孩被鄰居拐走後,囚禁虐待近十年 ...

首批“浙江省氣候康養鄉村”出爐秀山鄉秀東村榜上有名
記者從縣氣象局瞭解到,近日,浙江省氣候中心公佈了首批40個"浙江省氣候康養鄉村",我縣秀山鄉秀東村榜上有名. 據瞭解,"浙江省氣候康養鄉村"是經縣氣象局申報,浙 ...

圍城:人生處處是圍城,永遠走不出自己的圍城生活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了了局":"--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01 ...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不被父母信任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不被父母信任
精讀媽:一個孩子最大的不幸,不是父母物質匱乏,也不是父母學識高低,而是不被父母信任. 作者:桑美(爸媽精讀作者) 最近,偶然間刷到一則新聞. 一位媽媽為了讓女兒長高,每天逼女兒跳繩三千個,沒想到,女兒 ...

在這幾方面越是“敗家”的媽媽,養出的娃越優秀

在這幾方面越是“敗家”的媽媽,養出的娃越優秀
文丨木棉媽媽 母親的性格和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不管是否承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大多都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刻的人,從一朝分娩到牙牙學語,再到蹣跚學步,每一步都離不開媽媽的悉心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