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持耐心!不要猴急!不要三心二意!”小時候我們好像經常聽到類似的教導,現在我們也開始這樣教導自己的孩子了,那麼耐心到底是什麼?
忍受無趣、承受痛苦、咬牙堅持、硬扛到底。總之就是用意志力去對抗——如果做不到,只能說明自己意志力不強,耐心不夠?
不,真相根本不是這樣的。
《認知覺醒》裡告訴我們,我們對耐心的理解過於膚淺,因此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痛苦中掙扎。
缺乏耐心,是人類的天性
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質也全無關係,這僅僅是天生屬性罷了,每個人都一樣。
比如:嬰兒剛出生時,理智腦的作用極其微弱,全靠本能生活。
出生6個月之內的寶寶會認為自己是全能的,整個世界會隨著自己的意念而動,這可謂最強烈的即時滿足;
幾歲的孩子可以瞬間切換笑臉和哭臉,得到滿足就立即歡笑,不滿足就馬上暴怒,他們毫不掩飾自己即時滿足和耐心不足的特性;
等到上學之後,隨著理智腦的發育和學識的增長,他們的耐心開始變得越來越強,小學、中學、大學時呈現明顯的不同;
成年後,其生理機能趨於穩定,但此時若停止自我探索,保持耐心的能力可能會永遠停留在當時的水平,甚至倒退。
如再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社會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們的耐心水平更高,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
無論從歷史、現實考量,還是從生理角度看,一切關於耐心的線索都指向了理智腦這塊人類獨有的前額皮質上,也就是理智腦上,只有理智腦不斷成熟,人的耐心才會不斷變強,才能更好的克服天性,克服本能腦和情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