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鄭重宣佈:中國政府決定,減少人民解放軍員額100萬。
說這話的時候,他伸出右手的食指在空中擺動了一下。一個手指,象徵著100萬,震動了整個世界。
至此,百萬大裁軍,在全軍展開。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有11個大軍區,按計劃將縮減為7個軍區。
而對於西南地區的昆明軍區和成都軍區是必須要裁撤一個的,到底裁撤哪一個成為了當時討論的重點,經過很長時間的醞釀,決定保留昆明軍區,撤銷成都軍區。
但是就在方案即將實施的最後關頭,卻發生了反轉,最終昆明軍區被撤銷,而成都軍區得以保留。
為何最後昆明軍區被撤?
這個方案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隱情?
一、事情的起因,百萬大裁軍序幕的拉開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1985年為什麼要裁軍100萬?
這還要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的軍事政策說起。
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中央對於軍隊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略政策。
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軍隊的規模不斷的擴大,而規模的擴大又導致了機構出現了龐大臃腫的問題,在這一政策下,中國人民解放軍人數最高的時候達到600多萬。
如此臃腫的隊伍,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那就是不僅影響軍隊的質量,也會加大軍費投入給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其實早在1975年,鄧小平就提出過要精簡部隊,後來經過幾次的精簡,到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的數量已從600多萬減到了423.8萬,減掉了近200萬。
但即使是這個數量,在規模上仍然是美軍的兩倍。所以,在當時,軍隊必須要做一場“大手術”,來解決已經出現的各種嚴重問題。
裁軍一百萬,是在1984年國慶閱兵之後提出的。
國慶閱兵一個月之後,中央軍委召開了軍委委員和全軍各大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在會上,鄧小平強調,這次閱兵給國內、國際的反應都是不錯的。但是有一個缺陷,那就是80歲的老人檢閱部隊,這表現軍隊的老化,這個問題不解決不行。
面對軍隊高層的老齡化,鄧小平提出要對軍隊進行一次大手術,就是裁軍100萬。
這次會議之後,中央軍委開始反覆研究整編方案,確定編制,加強合成,精簡機關,減少幹部和保障人員,淘汰落後裝備。在這其中:
一、解放軍三總部的人員和機構有大幅精簡;
二、11個大軍區裁併為7個;
三、陸軍的35個軍撤併升級為24個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
四、團以上機關,部隊、院校和機關中相當於團級以上的部門,裁減5900多個。
五、機關、部隊的76種職務由軍官改為士官擔任。
六、部分內衛、執勤部隊移交公安機關,改為武警部隊。
至此,一場百萬大裁軍的序幕就此拉開。
二、昆明軍區已做好接收成都軍區的準備
裁軍的訊息迅速在各大軍區傳開,而對於此時正在堅守國門,與越南正在作戰的昆明軍區來說似乎並沒有看出什麼壓力。
因為就在1984年國慶閱兵後的1985年春節前夕,胡耀邦、楊尚昆、餘秋裡等中央領導專程來到雲南看望部隊,一是向他們祝賀春節,二是向他們祝賀對越作戰的勝利。
在昆明軍區期間,胡耀邦深入到前線,親切看望了參戰官兵,對部隊的英勇表現高度讚揚,定位昆明軍區題詞:“國威軍威看西南”。
中央領導此次來到昆明軍區,在部隊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中央領導對昆明軍區的誇獎總結起來有“四好”:
一、仗打得好
二、黨整得好
三、部隊年輕化搞得好
四、領導的好
這“四好”給了昆明軍區很大的信心,因此在當時就有很多人認為保留昆明軍區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原因有三:
首先,在11個大軍區中,昆明軍區是唯一還在打仗的大單位。
其次,昆明軍區是二野的老部隊,而鄧小平是二野的老政委。
第三,胡耀邦親臨軍區題詞“國威軍威看西南”,這是對昆明軍區最好的褒獎。
除此之外,1985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全軍各大單位參謀長會議上,也基本形成意見,就是保留昆明軍區,撤銷成都軍區,機關部分人員併入昆明軍區機關。
此時,雖然正式檔案還沒有下發,但形勢已經非常明朗了,昆明軍區也開始了接收成都軍區的準備,昆明軍區黨委也作出了嚴格控制幹部提升和動員即將臨近退休年齡的幹部離職的決定,目的就是給撤銷後的成都軍區的同志留位子。
一切似乎都在預想的結果中進行,但在最後關頭,事情卻出現了反轉……
三、在最後關頭,為何又決定撤銷昆明軍區而保留成都軍區?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將成都軍區合併到昆明軍區,定點昆明,稱昆明軍區的精簡整編方案提交了上來。
似乎一切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參加會議的成都軍區司令員王誠漢、政委萬海峰,看到這個提案,心情自然很複雜。
如果軍委最終確定這個方案,作為軍人,他們將無條件的堅決執行,但是出於對軍隊建設以及國家戰略的長遠考慮,他們始終認為,保留成都軍區,撤銷昆明軍區,才是最好的方案。
於是在最終結果沒有確定之前,王成漢等成都軍區幾位參會的幹部,出於公心,著眼大局,起草了一份《關於昆明、成都軍區合併後定點問題的幾點想法》的建議信,呈交給中央的幾位領導同志。
在信中他們表示:大軍區定點位置不宜靠前。
在建議信中,他們從五個方面客觀地分析了保留成都軍區,對西南地區的穩定更有優勢:
一、從四川和成都在西南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位置看,定點成都比較合適;
二、從西南地區的作戰指揮看,定點成都可以更好地兼顧西藏、雲南兩個作戰方向;
三、從後勤物資保障看,定點成都有利於整個西南戰區的物資籌措、調運和供應;
四、從利用現有軍事設施看,成都到昆明、西藏的交通、通訊設施比較完善,特別是成都到拉薩一線經過30多年建設,公路、通訊、倉庫、兵站等,都比較完善,定點成都有利於減少新的投資;
五、從軍區空軍的作戰任務和指揮位置看,定點成都有利於整個西南空軍的組織指揮。
這封建議信,引起了軍委的重視,而對於是保留成都軍區還是昆明軍區的問題, 也重新讓軍委領導開始了思考。
當時,剛參加完參加老山作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一軍軍長傅全有,是擬任昆明軍區和成都軍區合併後的軍區司令員一職的,關於到底保留成都軍區還是昆明軍區,總參謀長楊得志專門找他談話。
面對這個問題,傅全有也坦率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
機關是領率,其駐地設在哪兒,應該從長遠、從全面加以考慮。雲南邊境有戰事,放在昆明固然有道理,但這一戰事是階段性的、是區域性的,不是永遠的戰場。一旦戰爭結束,昆明偏於一角,對於整個軍區部隊建設和管控西藏方向,都是不利的。而成都西接西藏,南依雲、貴,東臨中原大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論是物質基礎,還是戰略地位,機關定點成都,對軍區部隊建設和保障西藏供應,都是十分有利的。
最終經過多方面的認真思考,6月3日,軍委作出決定:成都、昆明軍區合併,機關定在成都,稱成都軍區。
精簡整編方案公佈以後,成都軍區領導機構,黨委會常務委員會也隨即成立,共有8人組成,名單如下:
司令員:
一軍軍長傅全有
政委:
原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
副司令員:
十一軍軍長廖錫龍
二十八軍軍長張太恆
參謀長:
42軍副軍長陶伯鈞
副政委:
六十四軍政委李碩
政治部主任:
原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邵農
後勤部長:
原昆明軍區後勤部部長馬秉臣。
至此,新的成都軍區成立,而昆明軍區併入到新的成都軍區當中。
四、昆明軍區219名幹部併入新的成都軍區,7000多名幹部轉業
精簡整編方案確定以後,交接工作也隨即展開。
1985年7月17日,昆明軍區各部門在司令員張銍秀和政委謝振華的帶領下來到成都,向成都軍區介紹昆明軍區自成立以來的各部門工作情況,並介紹了中越邊境作戰情況和作戰預案,還將昆明軍區對部隊的整編方案做了說明。
1985年7月20,昆明軍區在前線的作戰指揮開始向成都軍區移交,在移交的過程中,昆明軍區作戰部隊向成都軍區介紹了當前敵我雙方的作戰態勢及作戰部隊情況。
1985年8月4日,成都軍區司令員傅全有、政委萬海峰帶領成都軍區各部門到昆明軍區對編制、裝備、器材、物資、經費等進行了全面的對口交接。
當時昆明軍區需要裁撤的人員約有2.2萬人,其中僅幹部就有7000多名,但在大局面前,被裁撤的人員均無條件堅決執行命令,最終全部轉業到地方工作,最後經兩軍區協商決定,昆明軍區機關的219名幹部合併到成都軍區機關工作。
至此,昆明軍區併入成都軍區的工作順利完成,而成立了30多年的昆明軍區也成為歷史,正式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