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今天來說一個對孩子人生非常重要的概念:毀滅性信念。
毀滅性信念,是指在舊有的生活中學到的一些負面的經驗,一直控制著我們的人生。一旦有了這樣的信念,就會給生命平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惑。
比如,有一些人特別害怕別人對自己不滿意,他們的毀滅性信念是:“我如果不能讓別人滿意,就會有可怕的事發生。”
於是,他們就會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讓別人滿意上,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需求、權益與生命成長。漸漸地,他們的生命品質越來越差,人生體驗越來越糟糕。
01
毀滅性信念,是從小時候的經歷中產生的,卻對人生有著長遠的影響。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許多糟糕的體驗中,比如,被忽略、被指責、被嚴格要求、被限制自由、被嫌棄、被比較和否定、被虐待、被拋棄等,那麼對於他來說,就會覺得“我不值得被善待”,“人生就是一場可怕的歷劫”。
當一個孩子不斷地遭遇同一型別的負面體驗,就會不斷地在內心自我驗證這種毀滅性信念,久而久之變得根深蒂固。
長期帶著這種毀滅性信念生活,即便孩子今後長大成人了,那些過去的負面經驗,依然讓他們產生恐懼,而這種恐懼又迫使他們身不由己地一遍又一遍回到那種體驗中,就會對生活中的體驗失去了興趣和勇氣。
如果一直固守著這樣的信念,人就無法自我發展,也就失去了創新的能力。同時,他們又會對未發生的未來擔心,也沒有辦法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自在和快樂。因為內心有著很多的不愉快和不滿足,無論今後他的事業多成功,依然取代不了內在的那一份空虛。
我的一位來訪者,一直活在這樣的信念中:“我必須讓所有的人滿意。”她有很多恐懼和擔心,令她無法為自己的每一步做決定。因為這條信念讓她處處惴磨和討好別人,消耗了太多的心理能量太多,所以,她總感覺力不從心,活得很辛苦,即便什麼都沒做,也會感覺疲憊不堪。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呈現,想要改變外在的呈現,比如自信、優秀、快樂、從容和富有,需要先改變內在世界的品質。
每一種現象的背後,都是內外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在因素才是決定作用,外在因素只是引發的作用。同一種外在因素,引發的結果是各不相同的。
02
很多行為結果,是由信念導致的。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決定你的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件,而是想法。”這個想法,就是你的內在信念系統作用的一部分,而行為和結果,是由信念創造出來的。
比如:“我不能有錯,否則,我就很難抬起頭來。”
有了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做什麼都要思前想後,想到全部細節完美了後能行動。長大後,他們就會有非常多的行為障礙和完美主義情結,活得非常疲憊和痛苦。
還有一種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一直指責別人,久而久之形成傷人又傷己的指責型人格。他們的內在信念是:“我不能認錯,否則我就會死!”
他們覺得認錯是一件很羞恥的事。因為在他們心中,認錯就代表著自己整個人就被否定了,也就意味著自我被殺死了。
這常常是因為,在他們早年的生活中,常常遭遇被指責的經歷。比如,受到父母的苛責或被要求完美,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或期望,就會受到否定與指責,甚至受到嚴厲的懲罰。於是“我不能認錯,否則我就會死”就成了他們潛意識的一種信念。
當他們長大後,往往又會變成了指責型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就會活在巨大的痛苦中。
因為常常被數落,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自我厭惡;
總被父母挑剔和指責,還會形成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長期處在這樣的處境裡,孩子就會變得膽小退縮,小心翼翼,怕犯錯,怕惹人不高興。這樣的孩子,就會活得特別壓抑。
一些孩子就會想逃避現實,沉迷於網路世界中,還有一些孩子或者因為受到攻擊而產生憤怒,於是爆發劇烈的衝突。
指責型父母自己也很痛苦,因為傷人的同時是在傷害關係,傷害自己。不僅切斷了連線,讓孩子疏遠自己,而且因為得不到孩子發自內心的配合,面對孩子的問題會感覺到特別力不從心。
03
毀滅性信念的形成
信念,是一種確定的感覺,並由此形成的固定想法。
每個人都是在過往的經驗中對自己以及周圍環境形成一種確定的想法,並不斷地用行為去印證這種想法。
最早的感覺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越小的孩子感覺越敏銳。童年的經歷和感受,就是孩子各種想法的發源地。
如果這些過去的經歷帶給孩子的是否定型的經驗,長大後他們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看法也往往具有否定性的傾向。久而久之,否定型信念系統不斷地得到強化,就會爆發出毀滅性的能量。
人為什麼總是傾向於關注負面的東西?就是因為否定型信念系統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無孔不入,從各個方面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比如,今天發生了10件順利的事,和1件不順的事,人們往往記住的是那件不順的事,由此覺得自己“怎麼運氣這麼不好”,並受到這件事的影響,因此而悶悶不樂了一天。
就以在大人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平淡無奇的一天來說吧。
今天,孩子身體健康,早上他準時起床,認真刷牙洗臉、好好吃飯,按時上學,在學校也一切順利,傍晚回家途中一路平安。到家後,你叫他寫作業時,他還在看手機,沒有及時寫,你會因為這件事發火,覺得“這孩子怎麼讓我這麼不省心”,儘管後來孩子也完成了作業並按時睡覺了。
這一天,這麼多順心的事你全然不記得,只記得一件不順的事,給了孩子一個“不自覺、不讓人省心”的否定型標籤。
漸漸地,孩子也受此影響,忽略了自己好的部分,只記得自己不如人意的地方。久而久之,他也形成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思維模式。
04
信念,由念頭和理由組成。
比如:“我不好”是孩子的一個念頭,形成這個念頭的理由,可能就是父母一直否定孩子,覺得他“這不行、那不對(不好)”。
當一個孩子有了“我不好”的念頭後,潛意識就會找出所有證明“我不好”的資料。理由越多,這個信念就越強,時間一長,這個信念就成為了孩子思想的一部分,變得根深蒂固。
“沒人喜歡我”是孩子的另一個常見的毀滅性信念,這導致孩子做出許多行為來驗證這個信念,最終變成了真的很少人喜歡他,又反過來加固了這個信念。
每個人內在心靈都有一個自我支援系統,心靈力量越強大,就越具備自我支援的能力。當一個人的自我支援系統受損時,就失去了自我鼓勵的能力,遇到挑戰時深感無力。
抑制心靈力量成長的部分,就是否定型信念系統,在這種系統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毀滅性的信念。
當父母一直否定孩子,告訴孩子“你不好,你不行,你不如別人,你不可愛”時,就是在摧毀孩子的自我支援能力。讓孩子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模式中。
05
一旦產生了毀滅性信念,就會限制了與當下接觸的能力。
這種信念越多,越強大,就越難做自己。
一個自我否定的孩子,只會依賴於外界的肯定來獲得自己的價值感。這樣的孩子活得很累,他們要靠討好和迎合別人來獲得肯定,卻放棄了自我成長的機會,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有一些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最初就是因為父母要求他們乖巧、聽話和懂事,讓父母省心,於是他們不得不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父母和周圍人,去獲得他們的表揚和讚賞。
但是,他們卻無法自我欣賞,如果沒有人表揚和鼓勵他們,他們就會陷入自我懷疑中,覺得“我是不是不好了”,“別人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我沒有價值”等。所以,他們會執著於如何讓別人滿意和喜歡自己。
這些想讓“別人喜歡自己”的人,是透過別人的喜歡來幫助“喜歡自己”。 這是因為他們在自己身上迷茫,無從發現自己有什麼值得喜歡的地方,是他們內在的自我價值感缺失的體現。
所以,他們只能 “價值外建”,為喜歡、欣賞去尋找種種外在理由——身份、舉止、學識、人脈、外貌等。可惜,這種比較的結果,只會越比越挫敗。因為總會把關注點放在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覺得自己“沒資格”被喜歡。
一個能夠自我肯定的孩子,有著積極而穩定的內在自我價值。他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喜歡,而不會被異化成各種世俗的標準。於是,這個時候“喜歡”就是“欣賞”。 而只有欣賞自己的人,才會真正欣賞他人,喜歡他人,在享受與他人的美好關係中,生命得到充分的滋養。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