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期間,外面秋雨淅瀝,我在家裡和兩個大寶隨意地聊著天,小寶依舊在旁邊開心地蹦蹦跳跳。
小寶忽然蹦到了大寶的床上,又把自己的玩具也拿到了床上。大寶立即制止著弟弟,告訴他玩具是不可以拿到床上去玩的。
小寶卻絲毫不聽,依舊我行我素。大寶有些生氣,伸手抓住小寶,摟進自己懷裡。小寶在大寶懷裡一邊拼命掙扎,一邊嗷嗷求救:“媽媽,媽媽,快救救我啊!哥哥欺負我,他欺負我!”
我看著小寶爆棚的“表演慾”,建議他好好地和哥哥道歉,並且保證再不把玩具拿到床上玩,這樣哥哥自然就會放過他了。
姑娘自然是和大寶統一戰線的,不住的在小寶旁邊訓斥他:“你錯了就是錯了,還找媽媽救你?就是哥哥脾氣好,不和你一般計較。你要趕緊認錯,否則誰都救不了你!”
小寶見求助無效,最終“討饒”,和哥哥達成和解。
大寶又和弟弟玩了一會兒之後,坐在我旁邊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班有個同學,天天也是因為家裡的弟弟特別苦惱。因為她爸爸媽媽總是讓她讓著弟弟,什麼事都要讓著,因為弟弟小,不懂事。所以,她天天特別不開心。”
我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姑娘也跟著說:“是的,是的。我們班也有個同學,特別討厭家裡的弟弟,爸爸媽媽要是不在家,她說她弟弟都不敢站到她身邊。她對她弟弟可厲害了,就是因為弟弟總是不經允許就拿她的東西,還動不動就告她的狀。所以她特別討厭弟弟。”
是的啊,隨著兩個、三個寶的家庭越來越多,兄弟姐妹間的相互“戰爭和磨合”,也逐漸成為一個家庭的問題,並且是讓父母頭疼的問題之一。
往往,小孩子似乎在成年人的感覺裡,就會脆弱一些,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總是會忍不住的格外照顧小孩子一點點。或者哪怕是父母絕對公平,但是對於大孩子來講,自己獨享父母的愛已經好久,忽然來了個弟弟妹妹來分享自己的愛,甚至可能會“奪取”原本屬於自己的愛,難免心中的天平會有些失衡。
這個時候,如何讓家中的孩子們“兄友弟恭、和諧美滿”,就成為考量父母智慧的一種標準了。
家中沒有絕對的公平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五個指頭有長短。何況天天呆在一起的孩子們?即便是一母同胞,他們也會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各的優缺點。
那麼作為父母來講,怎麼能夠求得在家中的絕對公平?何況,你眼中的公平,並不見得是孩子眼中的公平,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想法和觀點也會不同。
所以作為父母來講,與其天天頭疼如何“公平”,不如跳出這個“公平”的小圈子,從大局出發看待問題,對孩子們之間的小齟齬不參與,大矛盾公開化。讓他們自己去衡量、傾訴自己的對錯、兄弟姐妹的是非,漸漸地,他們就會懂得彼此之間的“度”在哪裡,哪些是不可觸碰的,哪些是可以玩笑的。
誰家的孩子們之間的情感不是打鬧出來的?父母越是糾結絕對公平,越難做到事事如意;不如放開手腳,只要確保人身安全、大是大非不偏頗、人生觀價值觀不扭曲,就讓孩子們自己處理吧。
小孩子也總會長大,而且事實上,小孩子的是非對錯觀更強烈一些。他知道自己的對錯,也知道哥哥姐姐的底線,只不過偶爾忘記了,偶爾想要突破罷了。
總是大的讓小的,其實是一種不信任和不公平
父母總是讓大的讓小的,其實是對大孩子的一種不信任。如果你相信大孩子完全可以處理好小孩子的情緒和問題,那麼父母就完全沒有必要強迫大孩子必須讓小孩子了。不是嗎?
而大孩子讓小孩子,同樣也是對孩子們成長的不公平。大孩子總是要揹負沉重的道德包袱,小孩子則更多了些無拘無束和無法無天的底氣。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講,真的好嗎?
“謙讓”作為傳統美德,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孩子們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就讓“大的先讓小的”,難怪大孩子總是會眼含熱淚吼一句“為什麼?”,隨後就是漸漸地更加叛逆或者不自信,甚至會故意責難弟弟妹妹,毫無有愛,對父母也毫無信任可言。小孩子則會恃寵而嬌,越來越任性、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和承擔。
然而這一切,追根究底,就是父母當初那句無心的禮貌“大的要讓小的”而造就的。
與家中“大的要讓小的”傷害相同的,還有孩子們聚集的地方
帶孩子出去玩,是很多家長的首選,遠距離的旅行咱們不說,就是家門口、小區的公共場所,往往是差不多同齡孩子的聚集地。
孩子們一起玩耍,家長們也由陌生變得熟悉。而恰恰是這種熟悉,才會在孩子們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把“成年人之間的虛偽”體現得淋漓盡致。
往往孩子之間的爭執都是一時興起,很快結束,才會出現陌生的家長之間為孩子出頭的鬥爭還未結束,孩子們就已經和好如初了。
可是在熟悉的人面前,我們往往卻處於禮貌或者面子,對自己的孩子說一句“你讓讓他吧!”這句話出口,效果與在家中對大寶說“你要讓著弟弟妹妹”如出一轍。
其實孩子們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最好做一箇中立的裁判,先透過爭執的雙方以及觀看的第三方來了解事情的始末,爭執的來源,再選擇處理的辦法,做到不偏袒自家的,也不傷害別人家的,不盲目保護小的,也不委屈了大的。
如果是孩子們之間爭搶玩具,判斷的標準就是誰的玩具誰來做裁判。如果玩具的持有者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也不必勉強,畢竟可以玩的東西還有很多,而孩子的關注度是很容易調整的。如果沒有拿到玩具的孩子覺得很委屈,並且堅持鬧著要拿別人的玩具,可以嘗試給他分享另外的玩具,並且展示新玩具的好玩之處,孩子很快就會調整過來。
這個過程不必強迫哪個孩子分享,也不必要求哪個孩子“讓”,調整孩子的注意力才是很好的方法。
如果是公共的遊樂設施,那麼就是大家公平的排隊就好,不必爭搶,也不能霸佔。
成年人處理問題的時候,越是風輕雲淡、有理有據,越是能夠征服、遊說孩子。非要去辯個是非對錯,把美好的時間浪費到爭執上面,才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啊!
再說了,如果是孩子們之間因為本質上的家教不一樣而產生的分歧,帶著孩子遠離就是了。出來玩耍就是為了開心快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必強迫別人,更不必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