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是一座有著濃郁的江南氣息和江南風韻的非江南地區城市。
揚州城舊名廣陵、江都,始建於公元前486年,迄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
隋煬帝修通大運河之後,揚州就成為了一座重要港口。“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作為第一等繁華之地的揚州古城,曾令多少文人墨客心嚮往之。“天下三分明月夜,兩分無賴是揚州”,揚州之美,美在其繁華、美在其園林,美在其有著獨一無二的瘦西湖風景。
一組拍攝於1914年至1918年間的揚州老照片,與您分享,一起回望100多年前揚州的風物景緻。
乾隆十八年(1753年),揚州鹽商為迎接乾隆的到來,在天寧寺西園興建行宮,並用青石在宮前修建了御碼頭。康熙五次到揚州也都是在這裡上下船舟。
圖中的牌樓在前面圖中已經看到,是位於天寧寺山門前面的“萬福來朝”牌樓。遠景是天寧寺山門,上有匾額“敕建天寧禪寺”的字樣。
揚州天寧寺是聞名天下的一座名剎, 始建於東晉時期。相傳最初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舍宅為寺廟,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年)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間重建 。
揚州藏經閣為全木製建築,是高僧講經說法和儲藏佛經典籍的地方。其前方安放有一尊非常精緻的香爐,上刻有“萬能寶鼎”的字樣。
位於藏經閣樓上,櫃子上繪有精美的人物形象,陽光透過窗欞射在藏經櫃上,使得人物栩栩如生,金碧輝煌。
此鍾為銅鑄,置於藏經閣一樓,外部刻滿了銘文。鍾架子的立柱上貼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祈禱文字,旁邊的牆上繪有人物壁畫,線條流暢。
崇節堂又叫貞節堂,是舊時候專門收容貞女、節婦的慈善機構。在“崇節堂”的下面,刻有“孝貞節烈總坊”的字樣。此時,這座牌坊成了揚州一位高官寓所的入口。
在一座祠堂前的公共水井。有意思的是水井上的裝置,井口的上部搭設有一個轉輪, 從井中提水的時候,只需要拉著繩子的另一頭就可以了,因為向下用力比向上用力要省力得多。
運河邊上的一座古寺廟,門前綠樹成蔭。寺廟旁邊有一座石拱橋,上有行人使用的臺階和供獨輪車透過的坡道。運河邊上有一排木樁,可以起到了加固堤防的作用。
棣園坐落於今揚州市區南河下二十六號,曾用名“小方壺”、“駐春園”和“小盤洲”。如今棣園尚在,卻與100多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雖為傳統的三面通透樣式,但兩邊均壘有假山石,因此可知這個戲臺並不對外開放,有演出時觀看者也不多。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閱兵揚州,曾駐節園內,一位鹽商曾在此處開樽演戲為曾國藩祝壽 。
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它集合了北京北海五龍亭和十七孔橋的特點而建, 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
白塔位於瘦西湖畔。 清朝乾隆年間仿北京北海白塔而建,是瘦西湖著名的景色之一。
釣魚臺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亭子,位於小金山下伸向湖心的長堤盡頭,早先這裡叫“吹臺”,是文人雅士吹簫撫琴之地。後來因為乾隆皇帝在這裡釣過魚,便改名叫“釣魚臺”。
橋橫架在運河之上,當有船隻透過的時候,可以隨時開啟一個缺口。遠處是揚州高大的城牆,城牆之外有幾戶臨河而居的人家。
此處位於揚州北護城河和運河的交匯處,寬闊的水面之上有木船正在揚帆航行。近景的岸上曬著漁網,有幾隻木船靜悄悄地停泊在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