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時期,人每天的活動是學習坐、爬、站、拿東西、說話等生存技能。大人逗得他們開心,他們就開懷大笑;相反,他們便號啕大哭。以至於人們一度認為,人的思考是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的,在嬰兒時期是不會思考的。
事實上,人從出生時就開始思考了,他們透過觀察他人與自己的互動、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如何看待世界,來形成自己對人和世界的初步認知及對待世界的態度。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其一切行為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一個新生命降臨世界,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某些決定,並逐漸形成自己對自己、對世界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求存”狀態時,人每時每刻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歸屬感是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最基本的要求,他需要感受到自己融入一個家庭、一個集體或一個社會組織,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且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也許有人會認為,孩子本來就是家庭的一分子啊,而且因為他小,家裡所有人都對他很寬容,將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根本不需要找尋自己的位置。但很顯然,這只是大人的觀點,孩子並不是這樣想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完全,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但同時他們卻具備了最敏銳的觀察力,最快速的反應速度——孩子一般是憑藉自己的直覺做出判斷、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