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發展心理學知識的明智消費者———林崇德版《發展心理學》拆書稿62 “幼兒的心理發展”8幼兒的攻擊行為和親社會行為
攻擊行為和親社會行為最早出現在嬰兒期,父母和養育者的任務,是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教孩子逐步學會控制攻擊行為,發展出親社會行為。
這樣,孩子才能更符合社會期待和各種社會規則,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
【關於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是一種普遍現象,自從有人類歷史以來,攻擊行為就從來沒有消失過。大到部落、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小到兩個人之間的爭吵、誹謗、搶劫等等。人類社會如果想更加文明和諧,社會成員就要學習控制自己的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可以是身體的攻擊,言語的攻擊,也可以是對別人權力的侵犯。
關於人為什麼會產生攻擊行為,很多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研究,相關的理論有很多。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願望,二是為了自我保護。
在幼兒早期,孩子採用身體攻擊這樣的行為是比較多的。到了童年中期,大部分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攻擊行為,這是因為父母和老師不允許發生攻擊行為,鼓勵他們要跟小朋友分享。孩子們從自己的經驗中也可以懂得,透過跟小朋友們協商、談判同樣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不一定非要用攻擊。
據研究發現,父母經常拒絕孩子的表達,武斷、冷漠,或者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家庭氛圍充滿矛盾和衝突,更容易培養出有攻擊行為和情緒困擾的孩子。
【關於親社會性】
親社會行為是指孩子所做的事符合社會期待,而且對他人、對社會是有益的,比如幫助別人,社會捐助與他人合作分享等等,甚至包括讚揚別人,使別人愉快。
親社會行為又稱利他行為,按動機分兩種型別。第一種叫自主利他,就是沒有任何的動機和目的,發自內心的關心他人。第二種叫規範利他,是指為了得到報償、讚揚或者為了避免懲罰,不是從別人的利益出發。
靜,能生慧。越是內心平和的人,越有內在的力量,越有後勁。相反,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們的力量只會體現在外部的粗魯和蠻橫上。人在急躁和暴躁時,往往難以做出理性的判斷。暴躁、急躁、攻擊行為,往往讓別人痛苦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怎麼培養親社會性】
如果作業系統是win95,哪怕往裡裝再多應用軟體,也執行不了。如果用蘋果手機4,現在常用的app基本都用不了。
早期教育,就相當於往電腦和手機裡裝系統。系統裝得好,後面執行軟體速度和效果才好。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培養出一個充滿暴力、沒有人性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懂得與他人合作,知道分享,生活順遂,一生平安。
有期待,就要有針對性的行動,不然,都是幻想。
家長培養孩子親社會性行為的方法有:
1、營造和睦、溫暖、尊重、友愛的家庭關係和家庭氛圍。
2、對待孩子要及時反饋,拒絕冷漠、忽視、暴躁,更不能為了家長髮洩情緒而武力對待孩子。
3、借用幼兒的“移情反應”,強化他們產生的親社會行為。
4、父母和親近的家庭成員以身作則,多做親社會行為。
總結一下,訓練孩子親社會行為的手段是:榜樣示範、行為強化和角色扮演。
親社會行為是人性當中一種情感主導下產生的行為,情感是靠父母用心養育出來的。
人的情感越豐富,人性就越豐滿,人生就越豐盈。
有的人覺得養育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飽喝好就可以了。有的人覺得養育孩子很複雜,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大道至簡,只要家長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私”,而是尊重和平等地對待;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先做到;加強學習,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掌握他們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剩下的,就陪著他們慢慢成長吧。
2021.10.9 12:30 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