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生在和平年代,對於戰爭的認識也僅僅侷限於歷史書中那些遙遠的故事。
提及戰爭,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裡,似乎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敏感度更深刻一些。
目之所及,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影視劇中呈現的,也都是這些題材為主的片子。可是這個秋天,因為一部電影——《長津湖》,讓“抗美援朝”戰爭以不一樣的姿態重新整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
記得之前很多人都在網路上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抗美援朝?
也許在《長津湖》中,能找到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所有答案的初衷,在那一代人眼裡只有一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了我們的後代,可以生活在和平年代……
01
總以為,抗日戰爭一定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可是三刷《長津湖》後,方才懂得“抗美援朝”對於新中國的意義非凡,它奠定了中國建國以來和平發展的基礎。
之所以如此喜歡這部電影,一方面是電影真的很好看,有些隱藏的深意不是看一遍就能吃透;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的姥爺就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我想透過電影跨越時空去了解姥爺年少時走過的腥風血雨。
記得還沒看電影之前,就刷到過一個新聞,90後姑娘看完電影回家後就嘗試了吃凍土豆,居然啃哭了。
彼時我還覺得,是不是有些刻意煽情了,但不曾想這原本就是一部可以承包所有人淚點的誠心之作。
13億投入堪稱中國電影業之最,據說沒有使用任何資料片段,所有鏡頭都是實拍,最大程度地呈現戰爭的真實感,包括裡面的情節和故事,很多也都還原了歷史,比如楊根思連戰到最後一人和敵人同歸於盡時螢幕上出現的三個不相信。
讓觀眾透過大螢幕感受那一代軍人在保家衛國之時是如何以肉身對抗敵人的槍林彈雨;如何以視死如歸的精神哪怕戰到只剩最後一人也絕不退讓的無畏;如何以強大的信念感一次又一次擊退裝備精良的數倍敵人。
網上有一個話題,關於《長津湖》哪一個瞬間讓你破防淚崩?此刻我只想說,前面有多少笑點,後面就有數十倍的淚點讓人決堤。看懂的畫面越多,哭得越狠。
02
為什麼要抗美援朝,每個人都給出了答案……
從未想過,一個戰爭片在臺詞方面也能貢獻出那麼多深遠、沉著且令人深思的金句。而每一個金句背後,都藏著一個軍人內心的信仰和期許。
不讓弟弟上戰場,是哥哥對他最大的保護
原本是回家探親,可一聲令下伍千里又要再赴戰場。弟弟伍萬里追出去想和二哥一起去打仗,伍千里說了一句:大哥說我們倆把該打的仗都打了,不讓你打。
這讓人想到一開始的畫面,伍千里抱著哥哥的遺物坐船回家,夕陽下祥和的畫面是戰爭後的新中國。他原本是回家蓋房子的,祖祖輩輩漂泊在水上,家裡新分的二畝多地,是那一代受戰爭之苦的人落地的根。
可是當硝煙再起,這短暫的相聚就要結束,這落地的根就要被繼續摧殘。伍萬里脖子上的長命鎖,是千千萬萬人對下一代的期許。
如果這一代人打完了所有的仗,大概下一代人才能夠活得安穩,可只有軍人明白,戰爭沒有完。
尊嚴只能在戰場上取得
影片中,當敵軍在策劃於聖誕節前夕要結束戰爭時,也曾有人質疑如此自信是不是過於輕敵。美軍一個將領便說他從來不會輕敵,但他信心十足,因為自己帶領的是訓練有素的專業軍隊,而不是農民。
這一番隱晦的對比,讓我理解了毛主席的那句話:洋人從來都看不起我們,尊嚴只能在戰場上取得。
是啊,對於當時全世界裝備最精良的美帝國主義軍隊而言,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可不就是一群“硝煙起就上戰場,硝煙散就回家種地蓋房”的農民嘛!
誠如主席所言,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只為今天,真不想打,但為了未來幾十年,一百年的發展必須得打。他太瞭解美帝國主義的野心,跨過三八線,就是鴨綠江,唇亡齒寒,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麼理由不去?
關於毛岸英這一段,對歷史的還原度高達99%。作為毛主席的長子,當他意識到新中國又有一場硬仗要打,他請求做彭總的第一個兵。
他認為,別人家的孩子也是爹生娘養的,自己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為什麼別人能上戰場,而他卻不能?
正因為有那麼多像他這樣心懷國家大義的好兒女,戰場上才有那麼多浴血奮戰的解放軍。家國天下面前,沒有特例。
希望下一代,能夠生長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和美軍經過一場慘烈的廝殺後,神槍手平河在子彈上刻了一個平字。然後看著遠方發出這樣的感慨,看得出來那是對未來的期許。
願下一代人,平平安安,活在沒有硝煙的時代。
這句話觸動我內心深處,我們現在不正是處在沒有硝煙的年代嗎?這些都是先輩們換來的。
這場仗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
不是他們選擇戰爭,而是戰爭選擇了他們。那一代人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我們這一代人不打仗。
正如朝鮮戰爭的戰士們所說:“如果我們這一代沒有打好,那下一次的仗就要子孫們替我們打。”
如果戰士們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那麼就意味著我們這一代要繼續打仗,直到勝利為止,那麼我們可能會生活在戰火頻發的時代,也就沒有我們現在安全的生活。
這也正是梅生騎車一百多公里,趕在部隊出發前歸隊的理由,即便馬上退伍,但為了女兒能生活在沒有戰爭的年代,他選擇再赴戰場。
我家剛分了地,就有人要來搶,沒門!
如果以上答案,都太過文雅,那用宋時輪形容伍萬里攔下師長的車要求入伍的話來講就接地氣很多:
我今天在這裡遇到了一個小鬼鬧著要讓你們師長批准他當兵入伍,我問他你為什麼當兵啊,他說我爹說啦,毛主席給我們家分了土地,而現在有人要把他搶回去,他不能答應,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剛剛取得了全國的勝利,屁股還沒坐熱,美帝國主義就在我們的北邊,朝鮮發動了戰爭,戰火燒到我們腳下,這個絕不允許。
03
除了那些深入人心的臺詞金句,《長津湖》也連結到很多名場面。這部電影的編劇蘭曉龍也是《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編劇。
在士兵突擊中有一段經典的臺詞:“你懂七連嗎,你知道七連多少次從屍山血海裡爬起來,抱著戰友殘缺的軀體,看著支離破碎的連旗。千軍萬馬在喊勝利,在喊萬歲,七連沒聲音,他們只是埋好戰友,包著傷口,跟自己說又活下來了,還帶打下去。”
一定程度上來說,電影《長津湖》中的第七穿插連是《士兵突擊》中鋼七連的新的描寫,繼續講述抗美援朝中這支部隊的鋼鐵意志與戰鬥精神。
要說他們的意志有多剛強,電影的第一個戰火場面足以讓人觸動。美軍兩架飛機突然出現,解放軍躲避不及只能就地裝死屍。敵軍卻以十塊錢打賭橫掃死屍區,解放軍戰士還未上戰場就死傷嚴重。為了不連累戰友們,那些被擊中的戰士們絲毫未動,等敵機離開,才發出痛苦的嘶吼。
這是讓我第一個淚崩的場面,畫面血腥,但我們都明白,或許真正的戰場,要比這更加慘烈。就如志願軍老兵說過:“我們也許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有勇敢”。是啊,和裝備精良的敵軍相比,他們唯一佔優勢的就只剩下勇敢了!
有人說,如果不是這場戰爭,或許兩岸早已統一。九兵團本來是要南下解放臺灣的,戰士們穿的都是溫區冬裝,也一直在東南沿海訓練,然而戰情突變到來不及換裝,他們直接轉頭登上了北上入朝的火車,奔赴零下三十多度的鴨綠江邊……
所以,當看到我們的戰士在雪地裡啃硬的硌牙的土豆,而美國大兵在火堆旁吃火雞,那一刻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心情,各種情緒交織。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浪費糧食,但我真正意義上感受到珍惜糧食的重要性是在姥爺家吃飯。
姥爺骨子裡有些許重男輕女的思想,但我從未見過他打罵表弟。唯一一次是因為表弟沒有把碗裡的飯吃乾淨。那時候我年紀尚小,只知道吃不完飯會捱打,但不知道為什麼必須要捱打。
隨著年齡漸長便懂得那一代人是被餓過來的,浪費糧食在他們眼裡是很原則性的錯誤。
看完《長津湖》裡啃土豆的場面,我更加理解了姥爺當初的嚴苛。也許我們碗裡剩下的飯菜,就是他們戰場上想都不敢想的救命口糧。
小時候貪玩,逢年過節長輩們都喜歡坐一起聊天,我大概知道姥爺在講什麼,但從不喜湊到跟前去聽。相比於他抗美援朝的故事,我們小輩似乎對他那些壓箱底的勳章更感興趣。
如今想來,真是遺憾。雖然姥爺健在,但他都不太願意到兒女家養老,想聽也沒什麼機會。大概是軍人骨子裡那種剛強,總不喜歡給別人添麻。
是不是年輕時,看過了太多生離死別,現如今才更願意一個人面對老去?亦或者,他也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常常懷念那些戰火中逝去的戰友?
04
電影中後半段的很多畫面我都是哭著看完的,但最心痛的一幕,是冰雕連。
網上有個話題,當初長津湖3個冰雕連僅2人生還,歷史遠比我們看到的更加慘烈。對此有人質疑,指揮員是幹什麼吃的,怎麼能讓人凍死。
你說,他們為什麼這麼冷都要俯臥在陣地上?因為只要稍微一動,美軍的飛機就可能炸過來。每天每天,每個區域,都要一遍又一遍地搜尋。
搜尋時要開啟飛機門,用望遠鏡檢視每一個地形,還要用照相機拍照,稍有暴露就得轟炸。
甚至還有人辱罵這些英烈,當真比長津湖的氣溫還讓人寒冷。那三支化作冰雕的連隊,人民稱之為“冰雕連”,是對他們為國而戰的尊敬緬懷,也是對志願軍視使命榮譽高於一切精神的崇敬。
如今,“冰雕連”已經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不可磨滅的符號,亦是志願軍捍衛祖國和人民利益、國家和民族尊嚴的象徵。
儘管這是和平年代,現在的祖國也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己任。我們不懷念戰爭,但懷念在戰爭中逝去的同胞,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記住先烈的犧牲。
雷爹最後的那句話:不要把我丟在這裡。讓我們明白,其實時隔70年,依然有千千萬萬曾經鮮活的生命長眠異國他鄉。
我們這一代人有幸生在華夏,沐浴著和平年代的繁榮,只能在影片中感謝祖輩們固守的江山湖海。
end~
愚笙未夏:文風多變,喜好單一,知道你會來,所以我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