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歷史人物,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駕下名將。縱觀李廣一生,我們還是不得不感慨,王勃《滕王閣序》中“李廣難封”,確實是真的難封。而“李廣難封”確實有李廣自身的原因。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對李廣的精彩描述,也深切表達了司馬遷對李廣一生深深的同情,也有對朝廷不公平對待不同出身的臣下的一定的不滿。但是,我個人感覺,或許由於司馬遷與李陵關係密切,從而在寫李陵的爺爺李廣時,還是把個人感情投入的太深了一些,以至於對李廣有過譽之嫌。從而,沒有認真反思,李廣為什麼命運多舛的真正原因。
我嘗試用自己的視角,簡略解讀一下自己對李廣的理解。
李廣第一次出現在西漢最高統治者面前,是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當時,匈奴大舉入侵長安西北部的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加入漢軍開始抗擊匈奴。從此,李廣開始了他不平凡的軍旅一生。因為李廣精通騎射,這次戰役斬殺匈奴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隨從漢文帝出行時,他衝鋒陷陣抗擊強敵以及勇鬥猛獸的故事,深深感染著愛惜人才漢文帝。面對著英姿勃勃,勇猛善戰的年輕戰將李廣,漢文帝說: “太可惜了,你生不逢時!假如你在漢高祖的時候,不用說,肯定是封個萬戶侯啊?”這是《史記》中司馬遷描述的李廣與最高領導人的第一次相遇。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漢文帝也對李廣的才能倍加讚賞和肯定,而漢匈之間又是漢弱匈強的實際客觀情況,為什麼漢文帝不給李廣一展才能打擊匈奴的機會呢?為什麼不讓李廣站到戰爭的第一線去呢?為什麼漢文帝不給李廣封侯,立即重用他?說到底,這還與漢匈之間的巨大的實力差距所決定的。
自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面對實力強大的匈奴,漢朝一直奉行和親政策以圖自保,很長一段時間,漢朝處於絕對的弱勢。到了漢文帝時代,這個大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更何況,漢文帝還要面臨實力強大的諸侯王內部錯綜複雜的棘手問題,需要耐心周旋解決。內憂外患的漢文帝,根本不可能與匈奴翻臉開戰。在這種大的國內外實際情況下,即使看到驍勇善戰的青年將領李廣,漢文帝也只能發自內心地感嘆一下,不敢有深層次的突破性舉動。為什麼?因為國家大政方針既然奉行了對匈和親的政策,就是要維護現行的漢匈相對穩定的局面。你突然任命一個主戰的年輕將領到對匈一線,打破原來漢朝防守的對匈態勢,恐怕是不利於漢匈相對平衡的局面的長期穩定。所以,漢文帝的感嘆,既有對李廣的欣賞,也有對現有漢匈局面的不甘。沒辦法,實力不允許啊!漢文帝深知漢庭自身實力的不足,只好繼續修生養息,讓利於民,自己也繼續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西漢文景時期,漢庭的主要矛盾就是內憂外患。內憂就是實力強大又常常不聽漢庭號令的各諸侯王勢力,各諸侯國的領土面積總和,佔到了漢朝的三分之二,處理起來非常複雜。漢文帝極其欣賞的賈誼,就是在這個問題上被強大的反對勢力阻擊,以致漢文帝不得不讓賈誼到長沙王處,暫逼鋒芒。外患,就是強大的匈奴,這大家都知道。
而吳楚七國之亂,雖然兇險,但是給了已經有了一定實力積累的漢景帝一個處理內憂的絕佳機會。
此時,李廣被任命為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兵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李廣身先士卒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按說,此時的李廣或許可以封侯,但是,也正是在這次戰爭中,李廣英勇奮戰的特長,與缺乏政治智慧的缺點,一起表現了出來。李廣在與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的交往中,私下接受了梁王劉武給他將軍印。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大軍還師,李廣並沒有得到漢景帝的任何封賞。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漢景帝的帝位並不穩固,外有七國之亂意欲取而代之,內有母親竇太后一直期待漢景帝百年之後,能把帝位傳給自己喜愛的小兒子梁王劉武。很長一段時間,漢景帝的帝位岌岌可危。面對勝負難料的七國之亂,漢景帝也是晝夜難眠,寢食難安。萬一失敗,自己的命運以及漢庭的命運,也就此終結。而就在這麼關鍵的時刻,作為漢庭派出的年輕將領,李廣竟然私自結交諸侯王,而且這個人還是時時覬覦漢景帝皇位的梁王劉武,並且接受劉武的私人將軍印信,這讓漢景帝怎麼能對李廣的忠心不產生懷疑?又怎麼能夠給與這樣忠誠度有問題的將領大加封賞。這一次,李廣沒有被封侯,完全是李廣自身政治智慧的侷限性所導致的。
就此,我們也充分地瞭解到了李廣的政治智慧的真實水平。這一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所展現的忠誠的問題,在李廣日後的軍旅生涯中,或許是一直是揮之不去的陰霾。
自此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先後在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奮力作戰而出名。在這期間,在總體匈作戰以戰略防守為主的情況下,在邊境獨當一面的李廣表現出來的勇敢,與射箭方面的才華,都為自己贏得了聲譽。但很可惜,這一段總體表現可圈可點的戍邊生涯,基本都是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並沒有給李廣帶來大的勝利以至於封侯的機會。根據已知的漢朝關於封侯的條律,或許是因為斬殺敵軍的人數不夠所導致的。這對李廣來說,也是很遺憾的,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后元三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來任長樂宮禁衛軍長官。這個時候,李廣和程不識兩位將領為我們貢獻了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特別值得我們現代做管理的人深思。
李廣帶領軍隊行軍的時候,從來沒有嚴格佇列、陣勢,選擇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住宿的地方大家都感到非常便利。晚上,李廣的部隊也不安排打更自衛,他所率領的軍隊的各種規章制度都儘可能簡化,但同時,李廣也在很遠的地方佈置了哨兵,所以,李廣的部隊不曾遭到過危險。
但是,程不識的部隊管理恰恰相反。他對隊伍編制、行軍佇列駐營陣勢都有分廠嚴格的要求,夜裡打更巡邏從不曾放鬆警惕,軍隊的各類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一絲不苟,井井有條。有時甚至通宵達旦,使軍隊得不到休息,但是,程不識將軍的軍隊也不曾遇到危險。
程不識將軍評價李廣的管理時說:“李廣治軍極其簡便易行,充分考慮到士兵的感受。然而,一旦敵人突然進犯,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計程車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命。我的軍隊雖軍務繁忙,但是秩序井然,敵人也不敢侵犯我”。李廣、程不識都是漢朝邊郡名將,但匈奴害怕李廣的謀略。而士兵也大多願跟隨李廣為樂,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
這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後世常常被後人模仿,但結果是:“學李廣鮮有成功者;學程不識鮮有失敗者。”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深思。雖然李廣和程不識將軍領兵方法不一樣,卻都比較成功,但是,說一句李廣治軍不嚴,不算為過吧。軍隊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果調動李廣的部隊讓其他將領率領出徵,這支部隊還能打勝仗嗎?還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其他將領的領導嗎?歷史沒有給我們留下答案,但是,我們是完全可以持懷疑態度的。
李廣確實有其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做兩千石高官四十餘年,得到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家中沒有餘財。即使行軍打仗,也多與別人討論軍陣,比賽射箭為樂。自身不善言談,話也不多。全體士兵沒有喝完水,李廣就不喝水;全體士兵沒有吃完飯,李廣就不吃飯;行軍之中,李廣和士兵拿一樣的輜重,一樣的吃苦耐勞。對待手下計程車兵,從來都是和緩不苛責,士兵也都願意為李廣效力。
從這些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出,李廣在行軍打仗,訓練士兵,愛兵如子等等方面,確實做得非常好。但言語遲鈍,話不多,是很難和其他同為朝廷高官的同僚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這在職場上,是一個很大的缺點。以我們現代人的視角來看。說李廣沒有分辯清楚戰鬥員與指揮員的職責以及不同的使命,或許也是對的吧?
李廣的胸襟是非常狹隘的。在過灞陵亭時,被酒後的灞陵尉呵斥阻攔後,在亭下苦等一夜,進而懷恨在心。在以後找機會,利用職務之便,調灞陵尉隨軍出征,然後在軍中斬殺了灞陵尉。這件事來看,李廣的格局,確實也有限。這,或許是李廣不能封侯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
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最初一起陪同在文帝左右。到漢景帝時,李蔡由於自身累積的功勞,已經是二千石的高官。到了漢武帝時,李蔡做到代國的國相。到了元朔五年(前124),李蔡被任為輕車將軍,他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樂安侯。這也間接說明,李廣縱然宣告顯赫,戰功卓著,但沒有封侯的最核心的原因,還是自身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還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李蔡的封侯同時也證明,最高領導人沒有在封侯這件事上,為李廣設定額外的障礙,不然,同為李廣堂弟的李蔡,也會受到影響。
對於自己封侯的事,李廣也是非常在意的。他與主管星象學的王朔閒談,從這一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做隴西太守期間,為了平定羌人叛亂,李廣在誘降叛人軍之後,又在同日詐騙這些降將並且殺了他們。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八百人的生死問題,邊境安寧關係到朝廷安危,設計殺掉已經投降失去戒備的人,肯定會激起更大的民族仇恨。在邊境線上,為國家制造更大的動亂。從這件事上來看,李廣的人格確實有缺陷,更缺乏獨當一面的領導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的大局觀。
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軍衛青出征沙漠追擊匈奴,此時的漢匈強弱形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對匈作戰已經是全面主動出擊。善於打防守戰的李廣,在大將軍衛青以及霍去病面前,已經不是那麼重要的將領了。漢武帝與衛青的不信任,為李廣的最後出征,埋下了悲傷的結局。先是打先鋒的位置被人頂替,接著又被衛青故意安排走沙漠。李廣自己又不爭氣,在行軍過程中迷路,導致對匈奴的殲滅戰未能取得徹底勝利。從相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和大將軍衛青一再防止李廣影響戰爭程序,沒想到最後還是因為李廣而錯失戰機。一頓訓斥,令李廣有口難言,羞愧不堪。為了不讓部下將士承擔失職處罰,他一人承擔全部責任,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將軍長史急切的催促責難時,李廣選擇引刀自殺。用行動結束了自己的軍旅一生。
李廣死後,軍中的將士無不痛哭;百姓知道了這個訊息,無論認不認識,都為之落淚。
司馬遷對李廣倍加推崇,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也確實傾注了自己的心血,為我們記載了一個有血有肉、盡職盡責、踏踏實實、的赳赳武夫的精彩形象。但是,司馬遷對於李廣的缺點,或許認知不足。
李廣難封,固然有些遺憾。這在李廣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沒有被他忘懷。但是我們細細品來,恐怕最應該承擔這個責任的,恰恰是李廣自己。你說是不是呢?
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不當,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