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唐朝的治國方針並非像宋朝一樣重文輕武,可大家是否注意過,縱觀整個唐朝的歷史,只有建國之初猛將如雲。可當這批老將去世之後,唐朝再無名將,以至於中後期的大唐竟然連阿拉伯都打不過,把西域都拱手相讓。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偌大的盛唐怎麼就培養不出幾個名將呢?年輕人都去哪裡了?
話已至此,我們不妨透過薛仁貴的故事來透析當時的情況,或許讀懂了薛仁貴之後,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開端
薛仁貴大家都不陌生,關於他的文學作品也不在少數,在眾多文獻以及文學作品中,他是一個軍事奇才,當時非常棘手的九姓鐵彌都被他輕鬆搞定。即便是遇到了殊死抵抗的高句麗時,他也是巧計攻破。
當然,他的戰功遠不止這些,在和突厥以及吐蕃作戰時,也是勝多敗少,尤為著名的就是他“三箭定天山”,也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因為他總是一身白袍著身,因此後世將其稱之為“白袍將軍”。
不過薛仁貴並非開國功臣,他是繼那些老將之後才崛起的新生代名將。按照歷史的記載,他於貞觀末年才參軍,由於戰功卓著,很快就被皇帝關注。
按理說,一些出色的軍士即便被賞識,也應該是他的上司,為何會引起皇帝的關注。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李世民很明白,隨著老將的去世和年邁,培養新生代戰將的任務就顯得非常緊迫。
在李世民的關注和提拔下,薛仁貴的官職升得很快,短短几年就升到了右領中郎將,這樣的升職速度也著實罕見。
不過隨著他的官職越大,遇到問題也就越多,尤其是到了大非川之戰時,軍隊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貴族
或許大家想不到,儘管此戰雙方的兵力懸殊,吐蕃的兵力是唐軍的4倍,達到了40萬人。可這場戰爭的失利並非薛仁貴的能力不足,相反,薛仁貴在戰爭之初就佔盡先機,只要不出錯誤,定可獲勝。
可讓薛仁貴沒想到的是,軍隊之內的貴族成為了攪屎棍,硬生生把勝局禍害成了敗局。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郭待封。
郭待封,唐初名將郭孝恪的兒子,從小嬌生慣養,一身的臭毛病。在大非川之戰時,他任副將。不過他自恃是名將之後,並沒有把薛仁貴以及強大的吐蕃軍隊放在眼中。反而心中叫屈,認為自己大材小用,心中頗為不平。
戰爭後期薛仁貴決定突襲吐蕃軍隊,因此命令郭孝恪據險而守,為他爭取作戰時間。可郭孝恪驕傲自大,在沒有薛仁貴下令的情況下就擅自行動,最終被吐蕃大軍抓住機會,一舉擊破。
眾所周知,李世民對待開國功臣採取的是柔和的政策,幾乎沒有誅殺過為他拼命的功臣。雖然這些老臣在世時能夠恪盡職守,可他們的子孫依仗著皇家的庇佑,則表現出了一副盛氣凌人的事態。
除了郭孝恪,還有比如李孝恭的兒子李晦,程咬金的兒子程懷亮等等皆是如此。
可悲的是,大非川之戰戰敗之後,薛仁貴就被貶為庶民。儘管之後他因高句麗流民的叛亂再度被啟用,可另一個問題又擺在面前。
募兵制開端
史書記載,公元671年,薛仁貴被啟用,派往高句麗平亂流民。不過這場平亂卻打了2年,讓人頗感意外。一股流民的叛亂怎麼會用這麼久的時間,薛仁貴離開的這段時間,軍隊之中又發生了什麼?
原來唐高宗登基之後,均田制逐漸被破壞,這就造成流民以及逃戶日益增多。而這種情況出現的直接後果,就是軍隊人數的驟減,之前的府兵制已經無法滿足軍隊兵源的需求。
無奈之下,皇帝開始嘗試各種方式來解決,甚至嘗試招募流民入伍參軍。
正因如此,大唐軍隊的戰鬥力也隨之下降,士兵質量參差不齊,很難做到整齊劃一,明令禁止。
在這種情況下,薛仁貴在平亂時就明顯地感覺到很吃力,因此用了2年才戰勝流民的叛亂。然而擺在薛仁貴的問題遠不止這些,接下來由於募兵制而延伸出來的節度使做大,成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節度使
在薛仁貴晚年時,各地的節度使憑藉募兵制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實力。到了唐朝的後期,這些節度使不僅權力滔天,且兵多將廣,一些節度使的兵力甚至比皇帝的禁衛軍還要多出幾倍。
其實節度使制度早在北周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主要在一些軍事重地擔任總管統兵的職責。不過李隆基登基後,為了避免武則天之類的情況再度發生,於是下旨加強了各地節度使的職能。
正是這次加強,使得節度使的職責已經集齊了軍政財三大政於一身。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節度使和藩王已經沒有什麼區別。
不過李隆基最終自食惡果,大唐王朝最終就滅亡在這些節度使的手中,著實可悲,可嘆。
話說回來,雖然薛仁貴在世時,這些節度使還沒有如此大的權力,不過其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各地節度使瓜分著本來就不足的兵源和人才,使得薛仁貴幾乎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人去哪了?
回到問題的本身,為何薛仁貴之後,大唐就再無名將,後來居上的年輕人都去哪裡了?這就要問你了,透過薛仁貴的戎馬一生,你是否看懂了他的無奈和憋屈?
是的,不是唐朝沒人了,而是前有貴族擋道,後有節度使瓜分,使得唐朝無法培養屬於自己的名將、大將、猛將。即便是薛仁貴,若不是皇帝親自提拔,相信也很難有出頭之日。
反觀那些貴族以及節度使,貴族們的祖父輩雖然有些功績,可他們卻不珍惜,把李世民對待功臣的善良,用在了頑固之上。
而後來的各地節度使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手下都是猛將如雲。比如河東節度使,他手下的十三太保,哪一個不是獨霸一方,尤其是不敗戰神李存孝,連李克用都極度他的能力,最終將其殺死。
讀懂了薛仁貴之後,不由得讓人胡思亂想,難道“走狗烹”是對的?即便是開國功臣不敢造次,可他們的子孫呢?怎麼反而成為了國家前進的絆腳石?
參考資料:《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