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被稱為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
遼寧南臨黃海、渤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西與內蒙古相鄰,南鄰河北省,北鄰吉林省,為關內進入東北的必經之地。
據《禹貢》等史書記載:
遼寧地區最早為冀、青二州之城,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
漢武帝年間,劃分天下為十三州,其中遼寧地區屬幽州。
唐代,始行道、州、縣三級制,遼寧地區歸河北道管轄。
遼代,在遼寧地區設有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道下設有府州縣。
金代在遼寧地區設定有上京路、鹹平路、東京路、北京路。
元代,在遼寧地區設定了遼陽行省。
明朝,在遼寧地區設定了遼東都司,都司下設25衛和2州。
清末改為奉天行省,民國初期仍然稱奉天省,後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更名為遼寧省,下設有3市、59縣、6旗。
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地區設遼東省、遼西省。
1952年11月,遼西省山海關市劃歸秦皇島市,同年遼東、遼西省合併,成立遼寧省。
由於東北於1948年11月就全部解放,成為全國最先解放的地區,所以,“共和國長子”自然要出自東北地區,遼寧被稱為“共和國長子”則是歷史的選擇。
首先,從政權誕生時間看
遼寧省政府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最早建立的省級民主政權。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全力爭奪東北。
但國民黨由於當時在東北沒有一兵一卒,遠在大後方的軍隊又一時無法調入,所以只好採取“先立省後派人”的戰略,於1945年8月31日就決定在長春成立“軍事委員會東北行營”,並將東三省劃分為九省兩市(遼寧、遼北、安東、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省和哈爾濱、大連市)。
我黨則與國民黨不同,由於堅持抗戰14年的東北抗日聯軍是隨同蘇軍於1945年9月5日至13日就返回了東北,並迅速控制了57處戰略要地,所以,黨中央採取了“少說多做”的方針,於1945年9月14日在延安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局於9月19日在瀋陽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決定立即開展建軍建政工作,10月18日,東北局致電中央:“國民黨即將接收政權,友方(指蘇軍)已允我速接,我應以最快速度接收全部政權。”
由於東北是全國最先解放的地區,遼寧省則是我黨在東北地區最早建立的省級民主政權,所以,從時間上看,稱遼寧為“共和國長子”是符合實際的。
其次,從為新中國的貢獻看
遼寧的作用獨一無二。從軍事上看,遼瀋戰役被稱為“新中國的奠基之戰”。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1月2日結束的遼瀋戰役,包括攻克錦州、解放長春、遼西會戰、解放瀋陽4個戰役,主戰場集中在遼西省和瀋陽市。遼瀋戰役勝利後,黨中央於1948年11月3日發的祝賀電中說:東北的解放“奠定了在數年內解放全中國,然後將中國逐步建設成為工業國家的鞏固基礎”。
當時新華社刊發的《中共中央電賀東北完全解放》一文就用了“奠定了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鞏固基礎”的副標題。
從經濟實力上看,作為“全國工業化的出發點”(毛澤東語)的東北的工業化水平是以瀋陽為代表的;
從為國家貢獻上看,遼寧不負“共和國長子”稱謂。無論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乃五”時期,156個重大專案中24個落在遼寧。全國17%的原煤、27%的發電、60%的鋼產自遼寧,第一爐鋼、第一架飛機、第一艘巨輪等1000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第一”都誕生在遼寧,遼寧都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創造了眾多的“全國第一”;從創新引領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遼寧人民主動順應時代潮流,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投身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第一家承包租賃經營責任制企業、第一隻上市企業股票發行等,都是遼寧改革開放的生動寫照。
今天,遼寧改革開放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實現了向海發展的華麗轉身,遼寧自貿試驗區開放平臺作用日益彰顯,“遼滿歐”“遼蒙歐”“遼海歐”交通大通道聯通了遼界。遼寧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發展活力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