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縱覽歷史長河,我國有著近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時期,朝代更迭則是不計其數:而封建時代皇權至上,國家大權統攬於皇帝之手,皇帝的位置只有一個,太子的位置也只有一個,為了爭奪那份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皇子們明爭暗鬥互相殘殺,歷朝歷代皆無出其右。
在新成立的唐朝中,唐高祖李淵的兒子們同樣也在上演著爭奪皇權的大戲,這場大戲的高潮部分便是我們熟知的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設局殺害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使皇帝李淵交出權力,不久后皇帝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為唐太宗。
縱觀玄武門事變,我們會覺得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黨取得勝利是必然結果,因為李世民手下可謂是眾星雲集: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干名臣,武有尉遲恭,長孫無忌等能征善戰的名將。
同時他還收買了太子黨的人,太子黨將內部的決議和動向告知李世民,可以說李世民是佔盡了人和;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太子黨在秦王黨面前就顯得那麼不堪一擊嗎?
我看未必如此,因為太子黨所掌握的人才和人脈相比於秦王黨可以說是有之過而無不及。
太子黨的參謀隊伍
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擁有房玄齡,杜如晦二人為他出謀劃策,而另一方的太子李建成,手下同樣有堪比房杜二人的大臣,也就是唐初四大宰相的另外兩位:魏徵和王珪。
魏徵和王珪二人早早便發現,在這場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明爭暗鬥中,太子李建成因為在宮中較早學習帝王之術,相較於李世民而言缺少戰功,難以服眾。
而此時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再次起兵反唐,連克唐軍,但王珪卻建議李建成向皇上請戰,因為劉黑闥的部隊雖然攻勢兇猛。但其部隊本身不過萬人,而且糧草補給等十分匱乏,若是朝廷派重兵剿滅,劉黑闥部可以說是一觸即潰。
李建成立刻採取了二人的建議,親自率軍出征,迅速平定了山東兵變,同時為自己攢下了一筆寶貴的軍功。
忠心的武將
說起唐朝,我們總會想到它在當時廣闊的土地與強大的國力,但它同樣也面臨著種種內憂和外患。而唐朝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將:薛萬徹。
薛萬徹在入朝前歸屬於羅藝,在羅藝與竇建德的戰爭中與其兄薛萬均出妙計引誘竇建德兵馬渡河,在其渡河期間趁其不備,親率百餘名精銳騎兵殺入敵陣,大敗竇建德軍隊;入朝後跟隨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事變期間帶兵猛攻玄武門,後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征戰四方屢立戰功,並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大獲全勝,達到軍旅生涯的巔峰。
除薛萬徹外,還有齊王李元吉的部下謝叔方,翊衛車騎將軍馮立等人,在玄武門事變前就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在玄武門事變中雖然沒有及時趕到救下太子和齊王,但在隨後的猛攻中依然展現了他們對太子和齊王的忠心,並在之後深受唐玄宗的賞識,為大唐的繁榮強盛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地方支持者
要想在爭奪皇權的鬥爭中勝出,就要盡最大的努力,爭取更多的支援。李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不斷拉攏李氏皇族的人協助自己,如長樂王李幼良、廬江王李瑗、李神符等人協助自己,他們手中或有兵權,或掌握一方行政大權,或為朝中元老,他們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和地位為太子李建成提供了不少的支援和幫助。
除了李氏宗親外,還有另一位很有分量支持者,那就是燕王羅藝。
羅藝在隋朝末年雄踞一方,其人以勇武著稱,公元620年,羅藝奉表歸國,唐高祖李淵封他為燕王,賜姓李;後來劉黑闥叛亂,秦王李世民帶兵前去反叛,羅藝也出兵數萬前去協。
但在戰爭中李世民有意削弱羅藝的實力,在戰爭中大破劉黑闥的同時,也折損了羅藝的數千兵馬,導致羅藝對李世民懷恨在心,當羅藝選擇站隊李建成之後,甚至毆打李世民派來的親信,並且悄悄向東宮輸送三百名精銳的幽州騎兵去幫助太子李建成。
由此觀之李建成實際上已經獲得了很多朝野大臣的支援,其勢力相較於李世民而言是非常強大的。
皇帝的支援
唐高祖李淵在這場博弈之中可以說是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雖然沒有公開反對李世民、支援李建成,但我們都能看出來在雙方博弈中,李淵一直在幫李建成拉偏架。
一來出於對次子繼位的擔憂(隋煬帝是隋文帝的次子,透過奪權上位),李淵擔心李世民會如同隋煬帝一般肆意橫行,最終使唐朝成為第二個隋朝。
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暗通各位嬪妃,而這且每天和皇帝睡覺的女子在收了好處後也對李淵吹耳邊風,這對李淵偏向李建成也起了一定作用。
三來是李世民戰功顯赫,有威震皇權之勢,這也是為何李淵縱容李建成對抗李世民的原因;李淵和朝中大臣也有對抗李世民的舉措,較為著名的便是唐朝開國功臣劉文靜之死。
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太子黨內有文武忠臣,外有李氏宗親和皇帝李淵的支援,相較於秦王黨而言可以說是隻強不弱,在如此多的厲害人物支援下,李世民又怎麼會翻盤呢?
在我看來,李世民能夠反殺,有兩點至關重要:
其一,李世民跟隨李淵東征西戰,功勳卓著,可以說是為唐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其功勞之大已有蓋主之勢。
其二,就算李世民不想奪權,他手下的那幫文武大臣也會推著他奪,因為他們跟著秦王出生入死,好不容易要過上達官顯貴的生活,這時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那他們會不會也和劉文靜一樣落得一個下場?
最終這場大戲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而告終,李世民之後順利登上皇位,開啟了貞觀之治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