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第一個是伍子胥,大名鼎鼎的伍子胥,憑藉一己之力,最後掘了母國的墳,第二個人物是太子建,被父親奪妻,憋屈到死,最後還想博一把大的,第三個人物是子西,時刻都在踐行自己的君子之風,一個本來可以善終的糊塗君子。他們三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楚國人,還差不多同一時期。
一、下面我們先講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名員,字子胥,伍奢次子。楚平王是個昏庸荒唐的君主,他安排兩位大臣輔佐太子建,一位是伍奢,一位是費無極,費無極怨恨太子信任伍尚疏遠自己,想出了一條計策,給楚王建議太子建聘娶秦哀公的長妹孟嬴為夫人,然後挑唆楚平王將貌美的孟嬴留下納為夫人,另選一名齊女冒充孟嬴和太子結親,後來,醜聞洩露父子之間生出嫌隙,平王便想除掉太子建,太子只好出逃到鄭國,其後,平王抓住伍奢,讓伍奢召回自己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孝順的伍尚明知危險卻毅然回國被殺。
伍子胥逃到吳國,派專諸刺殺了吳王僚,輔佐公子光登上吳國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然後推薦孫武練兵,屢次攻楚,(在此期間,楚平王病死,楚昭王繼位,為平民怨,殺費無極),後來吳軍一舉攻破楚國國都,恨極的伍子胥把楚平王的陵寢掀開鞭屍300,大仇得報。後來,吳王夫差繼位,因擔心伍子胥功高蓋主,逼伍子胥自盡,臨死之前, 伍子胥讓家人把自己的眼球掛在城門上,他要看著越國把吳國滅亡。伍子胥天縱之才,意志堅定,在家恨面前,不惜讓母國生靈塗炭,後來自己下場也不好,令人唏噓。費無極壞事做盡,不得好死。楚國好像昏庸的君主佔了大多數,楚平王便是其中的代表,因為他的好色昏庸招致了無妄之災,導致了國家差點滅亡。正應了那句話,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二、太子建的故事。太子建,羋姓,熊氏,楚平王嫡長子。太子建被奪妻後四年,費無極又獻計成功的挑撥了和楚平王的關係,使太子建遷居城父。費無極步步緊逼,誣陷太子謀反,太子建倉惶出逃宋國,後又至鄭國,鄭定公以禮相待。在鄭國避難時太子建欲聯合晉國攻打鄭國被發現,被殺。歷史上不乏這樣恩將仇報的案例,好像成功的並不多。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到處是勾心鬥角的叢林法則,太子建搏一搏的心態可以理解。
三、子西的故事。子西是公子申的字,羋姓,熊氏,名申,楚國令尹。子西是楚平王的兒子,作為楚國的貴族,子西正直無私,一心為國。平王去世時,當時的令尹子常(子西的兄弟)想立子西為君,子西拒不接受,子常只好立熊軫(孟嬴之子)為王,為楚昭王。後來楚國國都被破,子西在楚國對吳國的復國戰爭中,立下大功。被拜為楚國令尹。楚昭王臨死又想讓位給他,他堅決推辭,遂立昭王之子為楚惠王。子西當政時,當他得知太子建的兒子熊勝流亡在吳國,想派人召回,勝在吳國期間,一直在秘密謀劃復國報仇之事,楚國王室已經有所警覺。此舉無異於引狼入室,因此遭到葉公子高等王室貴族的反對,也引起有識之士的擔憂。孔子與楚國葉公子高、令尹子西等人有所交往,他聽說子西打算召白公勝回國,覺得這樣做風險太大,很有可能引發內亂,因此想及時勸阻子西,於是便把弟子們召集起來問道:“你們有誰能代表我去勸阻令尹子西不要幹沽名釣譽的傻事呀?”
子貢自告奮勇地說:“我能。”
子貢隨後匆匆趕往楚國勸說子西。在子貢的勸導下,子西不再猶豫了,明確表示不召勝回國。子貢返回向孔子報告,孔子並沒有消除憂慮,仍然憂心忡忡,他覺得地人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經過勸導,子西雖然改變了最初的想法,但是他沽名釣譽的本性並沒有改變,而且他的胸懷也不夠寬廣。不出孔子所料,令尹子西后來果然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召勝回國,並封於白邑,號為白公勝。白公勝回到楚國後,向子西請兵伐鄭,想替父報仇,子西不同意,後來子西還替鄭國成功抵抗晉國入侵,引起白公勝的怨恨。此後不久,白公勝發動叛亂,子西和惠王慘遭殺害,還是之前勸諫的葉公率兵消滅了白公勝,成功平叛,史稱這一事件為白公之難。可以看出,子西是一位愛惜名節的剛直之士,只是他也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太過愛惜自己的羽毛,卻連眼前的危險都判斷不出來,孟子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韓非評論說:“直於行者曲於欲”。
從中你有什麼啟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