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每週六晚上8點,趙老師準時在舊京圖說讀者群開講老北京。
朝陽門專走糧車?
朝陽門也叫齊化門,在元明清時期,北京的糧食大部分是透過京杭大運河,用船運到北京,儲存到朝陽門裡面的糧倉裡,現在還有地名:南新倉、北新倉、海運倉、東門倉、當時是號稱“九倉”的皇家糧食倉庫,在明朝統稱“京倉”。這些地名都是曾經的糧倉遺留下來的痕跡。把船上的糧食運到這些倉庫,肯定是要進朝陽門的,這也是朝陽門走糧車的最充分的理由。可是糧食走朝陽門,那是因為朝陽門是距離運河比較近的一座城門,城門裡就是朝廷的糧食儲備倉庫,所以運輸糧食的車走朝陽門。
八國聯軍進攻京城時,被日俄軍隊轟毀的朝陽門箭樓東面。甕城外關廂,俄軍官兵在街道上橫行
1902年,朝陽門城樓西面(城裡),庚子之變後城樓已顯破敗,脊吻、小跑和木圍欄等構件已掉光,不久將獲得徹底修繕。
可是並不能因此就推斷說朝陽門是朝廷要求專門走糧車的城門,其它城門不能走糧車。比如:北京西邊玉泉山的水好喝,其實用玉泉山的水灌溉種植出來的稻米也非常好吃,在北京城西北部的六郎莊、黑龍潭、東馬坊、西馬坊一帶,種植水稻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特別是清朝的乾隆帝下江南,帶回來水稻良種紫金箍,每一粒稻米上,都有一個小紫圈,這個紫金箍在京西試種成功,稱之御田,就是皇家御用稻田;所產的稻米那是專供宮廷食用,稱之京西貢米。難道說把京西貢米運進北京城,不能走西直門,必須繞道走城東的朝陽門嗎?絕不可能。
再有,在北京城南的南苑飛放泊一帶,種水稻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為發展南苑稻做出過貢獻。南苑稻因為煮出米飯有一層米油,聞著、吃著都特別香,所以也一度成為了上交朝廷的貢米。把南苑的貢米運進北京城就會走北京城南側的三座城門,沒必要非繞到朝陽門進城。
1920年代,在玉泉山一帶,種植水稻的農民在插秧。 西德尼·甘博攝
朝陽門城門洞雕刻著一束穀穗?
有人說清朝的朝廷在朝陽門的城門洞上面雕刻了一束穀穗,號稱朝陽穀穗,還有人說不但雕刻了一束穀穗,還雕刻了一個米袋子。在很多書籍裡還說在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鑲著一塊漢白玉,是朝廷出資鑲的,上面雕刻著水波紋,號稱西直水紋,在阜成門城門洞上的城磚上雕刻著一朵梅花,是幾位煤棧的老闆湊錢刻的,老百姓都叫它阜成梅花。
現在這些城門都拆了已經無法核實了,那麼這些說法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孔慶普老先生(1928年生,北大土木系畢業)在其著作《城:我與北京的80年》(東方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中有記載。在1951年春季,孔慶普在北京建設局道路科工作,上級安排他主持北京城牆和城門的調查,他帶領幾個人對北京的城牆城門進行調查,特意仔細的察看了傳說中的幾個城門洞,孔慶普在書裡寫的,那時候這幾座城門洞都是完好無損的,可是什麼標誌物都沒有,連一點痕跡都沒有。所以不能輕信傳說。至於把京西稻和南苑稻確定為朝廷貢米,是有文字記載的,運糧食的車必須走朝陽門是無文字記載的,也是不可能的。
東直門走木材車和磚車?
據傳說,東直門在明朝初期建設北京時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門運送進北京城。還傳說,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當時木材的用途主要是蓋房,而蓋房是離不開磚瓦的,所以運輸磚瓦的車也是走東直門的。這些說法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明朝永樂年間建設北京紫禁城時所需的木材大多來自江南的四川、兩湖、兩廣等地,基本上是用船,透過運河運到通州,又經通惠河運到大通橋一帶的,也就是後來建北京外城的廣渠門、東便門附近,當然當時還沒建外城,還沒有廣渠門、東便門呢。當時如果是急需使用的木料卸下船就直接用馬車運輸,進入崇文門,當時叫文明門拉到紫禁城的施工現場了,不著急使用、富餘的木料就存放在崇文門外,而不是東直門外。
1921年,東直門城樓門洞東側,門額石匾上“東直門”三字清晰可見,券頂“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辯,凸凹不平的石路面,顯示著歲月滄桑。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龍仁 Osvald Siren
當時崇文門外,也就是文明門外有幾處存放木材的儲料場,所以當時崇文門外有一條大街叫做神木廠大街,是現在的東起白橋大街,西至羊市口的那條大街。一直到清朝,這裡盛產絹花、絨花了,就改為花市大街了。
在明朝儲存木料規模最大的儲料場在通惠河二閘的南面,當時也叫神木廠,現在叫黃木莊,裡面曾經存放著一根巨大的金絲楠木,明末清初孫承澤所撰寫的《春明夢餘錄》記載:"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這些木料儲存在這個地方是有文字記載的,我在駁斥北京城有五鎮的說法的時候,曾經提到過這裡。如果把這裡的木料運到紫禁城,能捨近求遠嗎?不走崇文門,而繞到北京城的東北角進東直門嗎,絕不可能!
至於東直門專門走磚車,仍然是經不起推敲。北京的城牆用磚是由山東、河南等地燒製的,也是用船,透過運河運到通州,又經通惠河運到大通橋下,卸船裝車,哪裡需要,就直接運到哪裡的,至於明清兩朝,皇家在城裡蓋房使用的普通磚瓦,在北京城外就有很多地方生產,都是距離哪個城門近,就走哪個城門進城,不存在一定要走東直門的規定,而且在明清時期,恰恰東直門外,燒磚的窯廠是非常少的,北京城外的東南一帶,燒磚的窯廠是比較多的,有些窯廠演變成了地名,一直流傳至今。
例如建國門外的大北窯,廣渠門外的潘家窯、窯窪湖,挖土燒磚,年頭太多了,挖成了好幾個大坑,下雨積水形成了湖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窯窪湖這兒還有好幾個大水坑呢。還有南三環的劉家窯和再往南的南窯,這些窯廠當初燒製的磚瓦進入北京城,一定是走崇文門,絕不可能走東直門的,至於傳說的東直門城門洞裡雕刻著一摞磚、一堆木料,純屬子虛烏有。所以說東直門走木材車和磚車是非常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