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沒有?”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用的問候語。雖然用“吃了沒有”問候別人已經顯得很“土”了,但這句話並不簡單,其中的文化內涵,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的生存狀況、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
語言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反映和產物,只有經常飢腸轆轆的人,才會把“吃了沒有”作為口頭禪。“吃了沒有”,反映了中國人長期處於飢餓之中的生存狀態。任何一個善良的人,只要仔細體會一下“吃了沒有”隱含的背景狀況,都應該有一種心酸的感覺。
因為太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了人與人相互關心的溫暖。“吃了沒有”,不是隨口一問,而是對對方生命能否延續這一根本問題的關注,是中國人之間最深沉的人文關懷。在漫長的古代,雖然風調雨順的年景很多,但饑荒也是經常發生的。鄰居、朋友、熟人知道彼此家裡存糧有限,有的時候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見面問候“吃了沒有”,就會顯得十分貼心。一句“吃了沒有”,蘊含了中國人之間相互幫助、共同克服生存危機的精神資源;是“吃了沒有”的問候,陪伴中國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饑荒歲月,支撐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而成為世界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程序的偉大民族。
因為太餓,中國人形成了重視農業的優良傳統。每一個朝代有作為的統治者都知道,為政之要就是鼓勵農桑,把農業作為安天下的產業。毫無疑問,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的中華文明,根本在於中國農業的發達。自從華夏先祖在全人類中最早馴化水稻、蜀黍、雞、豬、水牛,創造了偉大的農業文明以來,農業讓中國人從自然界擺脫出來、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從而創造了人類社會,包括人類社會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當然,雖然自古以來的重農政策,讓中國人繁衍生息並有能力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但中國人一直是靠天吃飯,對自然氣候無可奈何,特別是人為的土地制度也常常阻礙農業生產力發展。因此,一句“吃了沒有”,在彰顯中國農業社會特質的同時,也可以提醒中國政治家不忘“民以食為天”、把解決溫飽問題作為治國之本;也應該能夠激勵熱血青年立志為鄉村振興有所作為。
因為太餓,中國人創造了舉世無雙的燦爛的飲食文化,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中國人以什麼都敢吃著稱於世界,實際上都是飢餓逼出來的。電視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中國各個地方的人民,如何就地取材,把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打造成為千奇百怪的可口美食,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善於享受生活的能力,更體現了克服糧食短缺的生存智慧。當然,只有超越溫飽階段,我們才知道更好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好自然生態,才能建設好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因為太餓,中國社會一直徘徊在低層次發展階段。一句“吃了沒有”,表明中國人被溫飽問題絆住了前進的腳步。餓急了的人是不會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正是飢餓才使一些人良心喪於困境,才使許多人“有奶便是娘”。正因為處於最低物質需求層次,才使我們的思維方式更加感性化,我們的價值追求才比較實用化。長期低下農業生產力,使政府處於財政困難的弱政府狀態,基本公共服務無法滿足民眾需要,導致民眾國家認同度低、組織程度低。“倉廩實而知禮儀”,只有超越溫飽階段,中國社會才能實現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
因為太餓,直到今天,請客吃飯還是中國人基本的社交方式。求人幫忙要請客吃飯,感謝別人要請客吃飯,政府公務接待以吃喝為主。很久以來,在許多人看來,所謂“禮儀之邦”,就是讓客人大吃大喝、吃飽喝足。因為太餓,相當數量的中國人都沒有一個好的吃相,或者“吧唧吧唧”地品咂,或者“咕咚咕咚”地牛飲,許多人暴飲暴食,稀里嘩啦、譁裡嘩啦地胡吃海塞。“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本來是躲在深山老林裡飢餓土匪的一種狼狽狀態,卻被美化為豪邁灑脫的英雄氣概和平等互助的理想人生。只有超越溫飽階段,我們才能形成更好的社會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
因為太餓,相當數量的中國人沒有形成好的飲食習慣,反而由此導致肥胖成為公害。在結束溫飽、進入小康的時代,中國人似乎要把幾千年一直不能滿足的食慾徹底釋放出來,許多人吃得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粘“四高”併發仍然不肯罷休。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突出營養問題之一。按照我國標準,成年人(≥18歲)中超重和肥胖比率分別為34.3%和16.4%,超重/肥胖成年人已過半。超重和肥胖與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一部分腫瘤)之間聯絡緊密,是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危險因素,因此,解決肥胖問題可以為中國人的群體健康,減少相關疾病負擔。有專家認為,“肥胖是萬惡之源”,將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並大量消耗公共醫療資源。只有在生活方式上徹底超越溫飽階段,才能形成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方式。
與英語國家的“how are you”相比,雖然它也是關懷別人的生存狀況的問候語,但他們的問候太抽象,而我們的問候,則是具體實在的。有一句俗話:“皇帝不差餓兵”,吃飽了才能幹活。吃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過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首要條件。被稱為馬克思最重要的兩大發現之一的唯物史觀認為:人首先要吃穿住行,然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原來,這一偉大理論,一直掛在中國人的嘴邊上!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互相宣講這一偉大思想!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因為馬克思主義在重視吃的問題上滿足了我們的需要!
在中國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我們已經從追求“吃飽”到追求“吃好”而轉入“吃出健康”。在創造更高層次的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們將拋棄不良的飲食文化,也會繼承“吃了沒有”的人文傳統。常言道,“飽漢不知餓漢飢”,在今天溫柔富貴中出生的中國人,不應該忘記飽受飢餓折磨的祖先。我們不妨每天都互相提醒一下,用這句土得掉渣的語言來觸碰一下彼此的神經:
“親愛的,吃了沒有?”(配圖來自網路,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