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淺談一下山西省的運城市,運城的面積大,大概14182平方千米,差不過2個南京大小,可運城本身的經濟也不算很高,但是卻做到了省內前三強的地位,GDP才1643.6億元,僅次於太原市,與外省其它城市相比較之下還是差了很多,可以說運城是大農村小城市,運城如此的經濟狀況映射出了山西的整體問題,當然,運城在人口方面也不敵太原,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運城常住人口為477.45萬人,可是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5134794人相比,過去十年運城常住人口減少了360286人,人口下降了7%,出現了嚴重的負增長。
故此,我們需要清楚運城市區縣與人口之間的關係,那麼運城市為何有13個區縣?這就涉及到運城本身的歷史程序,我們都知道運城市有十個縣,以及1個市轄區,其中鹽湖區就是運城的中心城區,我們先透過這個轄區瞭解運城變遷。首先,鹽湖區古為鹽販之澤,現如今當地還有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題寫的“鹽池”碑一通,可見鹽湖區的歷史有待考究。鹽湖區面積大概1230 km²,下轄了8個街道、7個鎮、6個鄉,其中東城街道人口大概10萬人。而鹽湖區最早可以追溯到解縣時期。
這個解縣這個時期在《戰國策》均有記載:“秦敗魏師於解”。其說明了秦國的軍隊在解(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東南十八里城西村、城東村之間)擊敗魏國軍隊,當時稱之為“解”,至今還有遺址尚存,僅此而已。而在漢朝的時候置解縣,屬河東郡。時間到了北魏時期,約為487年改名北解縣,另分一個南解縣。於是隨著歷史的長河,宋、金、元俱稱解縣,不過這裡有個小插曲,即:明朝時叫做解州,後來清朝滅亡,民國時期又更改解州為解縣。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隨著內戰爆發,各地休養生息的計劃又被打亂,直到穩定下來,1950年,各地方專區管轄制度較為規範,那時候運城專區治運城,安邑、解縣等17個縣。在1954年同解縣合併(虞鄉)為解虞縣,1958年併入運城縣,即今山西運城鹽湖區解州鎮,此時合併入運城縣的還有安邑、永濟、臨猗,不過後來臨猗、永濟縣,原解縣、安邑被分別析出,直到1983年全國很多地方的撤縣設市(縣級),故此運城縣為縣級運城市。
到了2000年,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被取消,成立了地級運城市,故此這個時候新的鹽湖區誕生了,歸屬運城市管轄,故此,這段時間內,運城先後下轄了1個鹽湖區,以及絳縣、夏縣、新絳縣、稷山縣、芮城縣、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垣曲縣、平陸縣共計10個縣,以及代管2個縣級市,河津市(2000年10月歸屬於運城市代管)、永濟市(2000年由地級運城市代管),如此以來,運城市共計下轄了13個區縣。眾多區縣給運城提供了充沛的人口資源,讓其達到了如今的477.45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運城市13個區縣中,2個代管縣級市的發展還算不錯,比如:永濟市與河津市的最新七普常住人口均為39萬,其中河津市的人口較永濟市在第六次普查後減少的最少,還不到1萬人。永濟市第六次普查人口為44.47萬,少了差不多5萬人。不過,雖然永濟市人口減少的太厲害,但是它的面積為1208km² ,是河津市的2倍!故此,在人口密度方面,永濟市為323人/km²,河津市約為658人/km²,兩者的差距也是2倍。
在經濟方面,河津2020年GDP為259.9億元,永濟2019年GDP為126.9億元,差不多還是2倍,那麼這種情況說明了運城本身也在緩慢發展,13個下轄的區縣並沒有什麼一枝獨秀的存在,可見運城的經濟與人口形式比較單一,發展勢頭略顯疲態。好了,我們未來再慢慢聊運城市的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