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自有光明月 須有恩威化梗頑(下)——記王陽明從“天泉證道”到“廣西成道”
吳孝斌
五. 大興教化覺良知
在王陽明看來,廣西的叛亂橫生,始於“民風不善”,而“民風不善”則緣於“教化未明”;“因念御外之策,必以治內為先”,要導民向善,良知教化是關鍵。
南寧敷文書院舊址(廣西儲備局宿舍)
1. 興建書院、批建講堂。
王陽明高度重視教育事業,親自在梧州(蒼梧)、田州、思恩、南寧、賓陽等地興建書院,批建講堂,延師授業。他在《案行廣西提學道興舉思田學校》中指出:“照得田州新服,用夏變夷,宜有學校。”在《敷文書院記》中記述了創辦該書院的緣由:“守仁曷往視師,勿以兵殲,其以德綏,乃班師撤旅,散其黨翼,宣揚至仁,誕敷文德......。”
2. 弘揚先賢,樹立典範。
王陽明在《批南寧府表揚先哲申》中批准南寧府申請修復“三公祠”,“以系屬人心,以聳示諸夷。看得表揚先哲,以激勵有位,此正風教之首。......準支在庫無礙官銀,重建祠宇。”他批建忠孝祠,“以表揚忠孝,樹之風聲,以興起民俗”(詳見拙文《王陽明批修南寧“三公祠”略考》)。在《批立社學師耆老名呈》中,他要求為師者要真誠惻怛,要“實有視民如子之心,乃能涵育薰陶,委曲開導”。他還舉薦、表揚多位賢才能人,樹立榜樣,示化民風。
《批南寧府表揚先哲申》
3.延師設教,闡明義理。
王陽明要求各地官員聘請賢者名師來興學教化,“務在興起聖賢之學,一洗習染之陋”。
在《牌行委官季本設教南寧》《牌行南寧府延師設教》文中,他認為揭陽縣主簿季本(原任監察御史),“久抱溫故知新之學,素有成己成物之心",相應委以師資之任,要求“師生務要專心致志,考德問業,毋得玩易怠忽”。對於不赴試者,要求季本或朝夕質疑問難,或時出與經書題目作為課程。
在《牌行南寧府延師講禮》中他聘請福建莆田儒學生員陳大章前來南寧遊學,給當地諸生尤其是有志之士教以禮儀之學,“自此諸生得於觀感興起,砥礪切磋,修之於其家,而被於里巷,達於鄉村。”
在《牌行靈山縣延師設教》《牌行委官陳逅設教靈山》中,他要求靈山縣官要禮請合浦縣丞陳逅(原任任監察御史)為師,“遍行開導訓告,務行立志敦本,求為身心之學,一洗舊習之陋”,“必須包蒙撫就、涵育薰陶,庶可望其改化。”
賓陽敷文書院(網路圖片)
4.告諭勸民,導民向善。
對於平民大眾,他堅持勸民向善,化夷為夏,使之成為“新民”。他曉諭各方百姓,對良善之人加以撫卹,使其安居復業,他要求各地官員要親自挨村逐戶前去慰問,“給以告示,犒以魚鹽,待以誠信,敷以德恩”懲惡勸善,撫民化民,“將各向化良善村寨,加意撫卹懷柔,以收其散亡之勢,而堅其向善之心,庶使遠近知勸,而惡黨自孤。”
他還特別勸諭八寨、斷藤峽餘賊,“其間平日縱有罪犯,從今但能中心改過,官府決不追論舊惡,毋自疑沮,或為彼所扇惑,自取滅亡,後悔無及。就使已剿餘黨,果能悔罪自新,官府亦待以良善,一體撫卹。”“若各賊果能改惡遷善,實心向化,今日來投,今日即待以良善,即開其自新之路,決不追既往之惡。”他在《破斷藤峽》《平八寨》亦有“嗟爾有司懲既往,好將恩信撫遺黎”、“窮搜極討非長計,須有恩威化梗頑”之詩句。
《破斷藤峽》《平八寨》詩
明代文人區昌因之而作撫瑤歌,足以看出王陽明致良知安撫政策對廣西地方產生的積極影響:“何年政令苟且煩,我民棄業投深山,弓刀雜居瑤與蠻。欲悔無路何由還。天子仁明照八垓.有如妍媸臨鏡臺,不以刑威奪恩愛。故遣縣令勤招來。勤招來意甚長,捐爾刀與槍,飾爾巾與裳,挈爾妻兒復故鄉。爾田爾莊爾稼爾桑,我益爾差除爾糧,爾不悛兮自戈,爾尚歸來來莫遲。我有賞犒恤爾私,私爾尚歸來莫疑,我心誠信天所知。攜扶老幼臨縣門,享我紅酒及牛豚,爾老有子子有孫.同歸壽域荷天恩。”
六. 知行合一謀全域性
王陽明圓滿完成了平定思田亂局的詔命,還以極小的代價即解決了八寨斷藤峽這個百年痼疾。但他並不滿足於此,出於對國家邊疆的穩固及廣西發展與長治久安的考慮,他拖著病體多方實地考察,他運籌帷幄、統籌兼顧、殫精竭慮地謀劃廣西穩定發展大局,出臺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1.推行土流並治,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王陽明認為之前思田之亂的主要原因是土流問題及民族問題的處置不當,特別是其與交趾(越南)為鄰界,出於邊疆的穩固的考慮,因此決不能輕言“改土歸流”,他在奏言中說“田州切鄰交趾,其間深山絶谷,皆猺獞之所盤據,動以千百。必須仍存土官,則可藉其兵力,以為中土遮蔽。若盡殺其人,改土為流,則邊鄙之患,自我當之,自撤藩籬,非久安之計,後必有悔。”
他提出在秉持勸善教化理念的前提下,仍立土官知州以順土夷之情,繼續按舊制設定土司制度。“岑氏世有田州,其繫戀之私恩久結於人心”,對於土官知州的人選,王陽明認為需立岑氏一族之人。同時又特設流官知府以制土官之勢,實施制御之道,規定其土官襲授調發,必皆經由於流官知府授予,“使承岑氏之祀,而隸之流官知府”;並分設土官巡檢以散各夷之黨,使土目雖在知州之下,卻隸屬知府,以分散各土目之勢力,避免其“勢併力眾之隱患,”防止叛亂之事再次發生。
事實證明,土流並治制度的實施,鞏固了邊疆安寧,穩定了地方秩序,緩和了民族矛盾,對廣西地方的經濟發展、中華主流文化的弘揚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廣西土司組織的地方民族武裝(廣西狼兵)也成為阻止外敵勢力入侵的重要力量,《明史》有載:“朝廷邊關戰事告急,經常徵調廣西土司狼兵用之”,田州土司岑猛的妻子瓦氏夫人平倭有功,獲封為二品夫人,迄今仍傳為佳話。
瓦氏夫人(劇照)
2.改立衛所、開設縣治。
王陽明認為,要實現廣西的長治久安,必須在八寨、斷藤峽之地尋得要害之處,“各有宜改立衛所,開設縣治,以斷其脈絡而扼其咽喉者”,將建立縣治與建設軍事要塞工程相結合,重建行政區劃,進一步促進民族融合與社會秩序的穩定。他決定重建風化縣並改其縣治於上林之三里,移築南丹衛城於八寨之周安屯,使“南丹在石門之內,鳳化當石門之外,內外聲勢連合”,並在風門、佛子諸巢穴中之五屯修建守鎮城堡。他還提出並實施了“改築思恩府城於荒田”“添設流官縣治于思龍”(後朝廷批准增設為隆安縣)等措施。
3.推行“十家牌法”促自治。
“十家牌法”是將十家編為一牌,登記家庭的詳細資訊,牌內十家互相監督,輪流負責收集資訊,隨後通知各家相互知曉,有可疑情況立即上報,一旦出現隱瞞不報的情況,事發後連同治罪。他在《行廉州府清查十家牌法》中要求各地官員“務將牌諭講究明白,必使胸中洞徹,沛然若出己意,然後施行,庶幾事有條理,而功可責成。”
4.整頓吏治正官風。
王陽明非常注重官場的作風的建設,努力推進良知學說在廣西的推廣。
一是裁革文移,對公文進行精簡。推行公文登記制度以及公文標準化,提高官府工作效率,“通行裁革,務從簡實,以省勞費。凡我有官皆要誠心實意,一洗從前靡文粉飾之弊,各竭為德為民之心,共圖正大光明之治”;
二是置立文簿,實行官員出入登記制度。“各該衙門首領官今後俱要置立文簿,凡遇掌印佐貳及帶俸等官公事出入,俱要開記月日;因某事到某處送迎,或承何衙門到某處差委,某年月日回任,歲終繳報本院,以憑查究”,用以肅清官員不經心幹事、不恪盡職守之弊病。
三是恩威並施,以警遠近。對遷江八所土官與八寨武裝“交通結契”,他將土官“綁赴軍門,議欲斬首示眾,以警遠近;而各官哀求免死,願得殺賊立功自贖。”
四是落實責任,刻刻盡心。他要求官員要實地調查,務實為民,“人有畫一之守”,務必落實責任,做到知行合一。他在《行潯州府撫卹新民牌》中,他要求各官“視下民如己子,處民事如家事”。在《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事宜呈》中,給各官安排具體任務後,要求“各官視官事須如家事,刻刻盡心”。
五是因地需人,舉賢薦能。他根據地方治理的需要而識人用人,舉薦林寬等賢能之人到廣西地方為官,妥善處理地方各種事宜。
平果“陽明洞天”石刻拓片
5.休養生息促發展。
多年的戰亂,生靈塗炭,百姓拋棄田業,飢寒切身,許多人“自棄為盜”。平亂之後,百廢待舉,為快速穩定地方秩序,王陽明多措並舉,積極恢復生產,促推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安撫民眾,量行賑給,滿足百姓們的基本衣食需求。他在《賑給思田二府》文中明確了相應賑給的數量,“即將十名以上七十一家,各給米二石,鹹魚二十斤;五名以上三百五十六家,各給米一石三鬥,鹹魚十三斤;五名以下四百五十四家,各給米一石,鹹魚十斤;就在該府軍餉米魚內支給開報。”在《行潯州府撫卹新民牌》明確了對斷藤峽等附近的良善民眾要善加撫卹,“魚鹽量行分給,務使向善之心愈加堅定,勿為殘賊所扇誘”。
二是清查土地,鼓勵耕種,恢復生產。他堅決遏制盜匪豪紳兼併侵吞土地現象,“清查侵佔田土,以絕後爭”,“所有賊田,合行清查,免致紛爭",還挑選賢明官員親到地裡丈量被侵佔之土地,酌量將其還於農民和原主,並明立田界;對於那些賊匪的開墾之地,官府招收農民進行耕種,並免一年稅糧;對能改惡遷善的賊匪也分配其土地,分派房屋、鹽米,鼓勵他們進行耕種生產;對官兵也要求“將軍門原調各處官軍機兵打手,及土官目兵盡數撤散,放回休息,及時農種,防守城池。”
三是恢復商業,促進商貨流通。平定思田之亂後,王陽明即著手透過休養生息、減輕稅賦等措施來促進商業的發展。他在《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中有“田州舊有商課,仍許設於河下薄取其稅,以資祭祀賓旅柴薪馬伕之給”;《處置八寨斷藤峽以圖永安疏》中又有“俟休養生息一二年後,流移盡歸,商旅湊集,民居己覺既庶,財力漸有可為。”
南寧青秀山明代“陽明先生過化之地”石刻
七. 鞠躬盡瘁光明月
王陽明是拖著病體到廣西出任的,南疆炎熱潮溼的氣候使他的病情愈加嚴重。但從良知與責任出發,為了平定叛亂及廣西的長治久安,他必須實地考察,只有親自考察以後他才心裡踏實,才能更好謀劃並向朝廷提出最切實的建議。他於是帶病強撐著考察田州、思恩,帶病走訪八寨和斷藤峽各地。在《八寨斷藤峽捷音疏》的最後,他說:“自誓此生鞠躬盡死以報深恩。”在《獎勵賞齎謝恩疏》中,他說:“惟誓此生鞠躬盡瘁,竭犬馬之勞,以圖報稱而已。”
忙完治理廣西的諸項舉措,他已是精疲力竭,並且已是他病入膏肓之時。劇烈的咳嗽使他非常難受,只能勉強喝幾口粥,多了則會嘔吐出來。
嘉靖七年(1528)的農曆八月十五,王陽明在廣西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一箇中秋節。憶起之前其所寫的中秋詩句,真是令人感嘆良多!其《中秋》詩為: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南寧市人民公園王陽明石刻像
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十,他在南寧上奏《乞恩暫容回籍就醫養病疏》中說:“臣自往年承乏南贛,為炎毒所乍,遂患咳嗽之疾,歲益滋甚。其後退伏林野,雖得稍就清涼,親近醫藥,而病亦終不能止,但遇暑熱,輒復大作。去歲奉命入廣,與舊醫偕行,未及中途,醫者先以水土不服,辭疾歸去。是後,既不敢輕用醫藥,而風氣益南,炎毒益甚。今又加以遍身腫毒,喘嗽晝夜不息,心惡飲食,每日強吞稀粥數匙,稍多輒又嘔吐。當思恩、田州之役,其時既已力疾從事,近者八寨既平,議於其中移衛設所,以控制諸蠻,必須身親相度,方敢具奏;則又冒暑輿疾,上下巖谷,出入茅葦之中,竣事而出,遂爾不復能興。今已輿至南寧,移臥舟次,將遂自梧道廣,.......容臣得暫回原籍就醫調治,倖存餘息,鞠躬盡瘁,以報陛下。”
橫縣烏蠻灘伏波廟
由於病情日益加重,王陽明等不及朝廷的批覆,即從南寧啟程北歸,途中經過橫縣烏蠻灘伏波廟,他前往拜謁,並留下《謁伏波廟》詩二首,即為:
(一)
四十年前夢裡詩,此行天定豈人為!
徂徵敢倚風雲陣,所過須同時雨師。
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慚無術救瘡痍。
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兵戈定四夷。
(二)
樓船金鼓宿烏蠻,魚麗群舟夜上灘。
月繞旌旗千嶂靜,風傳鈴木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聲服,神武由來不殺難。
想見虞廷新氣象,兩階幹羽五雲端。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陽明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最後遺言,病逝於江西南安的歸途舟中,享年57歲。
八.結語
王陽明從“天泉證道”之後到廣西僅是短短一年的時間,但他身體力行良知學說,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將“心學”思想撒播於廣西大地。他平定了叛亂,並將良知轉化為具體的日常行為,完善民族地區自治政策,覺民向善,化夷為夏,有力維護了邊疆的穩固及廣西經濟的恢復發展。廣西實乃其“心學”精要踐行的成道之地!
1938年11月1日,著名教育家竺可楨在浙江大學因抗戰而西遷廣西宜山(今宜州)開學典禮時的《王陽明先生與大學生的典範》演講中特別提到“(陽明先生)其一生事業在江西、廣西兩省為最大,......今日廣西省的境域,多是先生遺惠所在之邦。今浙大以時局影響三遷而入廣西,正是躡著先生的遺蹤而來;這並不是偶然的事,我們正不應隨便放過,而宜景慕前賢,接受他那艱危中立身報國的偉大精神。”
往事悠悠過,良知心中留。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廣西人,更應該記住王陽明,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弘揚“心學”精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奮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
主要參考資料:
1.《王陽明全集》(王守仁撰,吳光、錢明等校)
2.《王陽明廣西之行展現的良知思想及實踐探究》(作者:何大雪)
3.《陽明四句教與儒佛關係研究》(作者:彭嘯)
(成稿於2021年10月6日晚)
特別提示:未經本人同意,媒體、網路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