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可以經常聽到不同說法:有的說法是雜亂不堪意味著一個人缺乏條理和邏輯,而有的說法則為雜亂無章辯護,並且借用愛因斯坦等前人的例子來說明那是有潛質的象徵,也是創造力的體現。還有書如《完美的混亂》從經濟學的角度認為混亂讓人更能取得高效率,原因之一是整潔有序有成本,我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會做許多無用的消耗。總之,無論你是怎樣堆放書的,都可以找到一個作為理由的說法。
當然,這兩種說法的說服力是不一樣的。與大多數動物不同,人確實對秩序有一種偏愛,在大多數情況下更能接受的依然是歸類有序的擺放。恰如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說的,秩序被視為受道德約束的、正確的行為模式,而相反,混亂則與偏離標準的行為有關。當家長看到孩子亂堆亂放的書桌,難免批評或至少嘮叨幾句,希望孩子將來成長為愛收拾的、勤快的人。至於那些借名人例子為雜亂辯護的說法,在實際生活中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那被認為不過是少數天才人物的特點,我等平庸之輩,不過是在為懶得收拾找藉口。
對,只是在找藉口!
然而,雜亂無章的堆放其實也有它的用途。只不過,這未必是那些未經普遍驗證的、或有一兩例心理學研究表明的所謂“天才”“創新”潛力,也與聰明、效率無關。書評君影片欄目“羅東時間”在本期節目中探討的便是雜亂無章的一個意義。
在過去,一個人獲取知識、材料或靈感,用的是整體性的視角,既在聽各種各樣的故事,也在書堆裡一本一本地、一篇一篇地找尋,在這個過程中對什麼都多看一眼,顯然也有浪費時間精力的缺點。而如今,我們有了檢索技術,能精準地、快速地找到需要的材料,將書按類整齊地堆放也同樣使我們的這個過程加速了。在我們開始找尋某個知識或內容時,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依靠已有的知識積累判斷出該做怎樣的檢索,找哪本書,有時只是在重複自己罷了。我們需要從雜亂中撿點知識。
以下為本期影片內容。
“亂七八糟的書堆迫使一個人在找書時對其他書多看一眼,多了一個撿到知識的機會。當然,撿來的知識只是把書亂放的一個副產品,畢竟我們經常亂放書可能只是因為懶,沒有其他目的。”
——整理自本期影片
更多影片內容可在微博、B站搜尋@羅東時間
【本期時間軸】
00:00 你書架書桌亂嗎
00:40 按類整齊放書的用途
00:55 從雜亂中撿到知識
01:23 兩種知識: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
02:28 學科門類的好處和侷限
04:54 我們丟失的“找尋”動作
【本期書目】
作者:王人博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2018年7月
作者:[美] 安德魯·阿伯特
譯者:餘慧明
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
作者:[美] 埃裡克·亞伯拉罕森
譯者:韓晶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08年5月
“閱讀迷霧”系列
親眼所見、書上所說,到底誰更靠譜?
理想的讀者,比作者更聰明、更自由
比碎片化閱讀更糟糕的,是“不可證偽”的閱讀
“畢業論文”系列
對不起老師,我的論文用了“文獻研究法”
畢業論文沒有“致謝”,能畢業嗎?
“是不一樣的文化評論”系列
“阿里員工被性侵”:不允許拒絕的科層制
性侵犯罪報道中的“被動句”問題,是需要一次反思了
禁止員工帶飯上班,是“社會分工”可以辯護的嗎?
書單“通貨膨脹”了?別擔心,這還不是壞事
從“情人坡”到“保研路”:大學地名中的愛與反叛
“據研究”“有研究表明”充斥書本,傲慢到沒有出處
高校圖書借閱排行榜上為什麼總是有《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 | 羅東
影片後期 | 劉小可、歐陽皎
影片字幕校對 | 李世輝
編輯 | 西西
本文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