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小宇”:平時考試少,中高考就像拆盲盒
對於自律的學生,無論10次考試,還是1次考試,他們該怎麼學習就怎麼學習。而對於學習習慣比較差的學生,不考試就是災難。隔一段時間考試,考得好與不好,都能夠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也能給父母和老師教育提供契機。如果只有一次期末考試,成績差了也到了寒暑假,再教育也晚了。義務教育階段減少考試,是等著中高考“開盲盒”嗎?
網友“灰鴿”:就算不考試,學習也不是盲盒
考試只是一個階段性總結,去驗證“學習是否達到預期”,它從來不是判斷學習成果的唯一答案。它也壓根不是盲盒,盒子裡的東西平時都一樣一樣擺出來了,你看得到也摸得著,只不過每過半年打個禮盒罷了。沒考試,總有測驗吧?沒測驗,總有練習卷吧?沒練習卷,總有作業吧?上頭有批改吧?有訂正吧?“不考試,我就不知道他學得好不好”,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判斷上可能會有一點點麻煩,但肯定不能算“盲”。
“雙減”之下,義務教育學校將大幅壓減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義務教育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
平時考試次數減少,可中高考的升學壓力依然存在。針對這一問題,河南青年時報·東風新聞記者採訪家庭教育指導師、職業教育從業者、社會學專家等相關人士,一起來聽一聽他們的觀點。
普職融通 讓學生多元成才
鄭州時代科技中等專業學校團委書記 王雪婷
如今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部分家長的焦慮並非來源於教育機構,而是中考時的普職分流,認為這是難以接受的教育分層,這也反映了當前社會對於職業教育的偏見與不認可。
中職院校和普通高中,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型別,長期以來的割裂看待,加上失衡的分流比例,中間形成了誤會的壁壘。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深化改革,對職業教育的鼓勵扶持,出臺了“職普五五分流”“雙減”等具體政策,中職院校和普通高中,才逐漸打破各自為戰的孤立局面,在探索二者的合作、融合的方式上,如今已出現了一種“普職融通”的培養模式,雙方共同設計課程、互派師資,實行學分互認、學籍互轉的一種嶄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2020年1月9日,河南出臺《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普通高中按照國家和我省課程設定要求,合理安排三年各學科課程,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等課程。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促進普職融通。而這其中的綜合實踐課程,正是基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認知。
在我國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也提到,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普職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普職融通不僅是間接為學生提供了二次進入普高讀書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模式有利於培養既有紮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又達到一定專業技能標準的綜合型、實用型人才,給學生提供多元成才的通道。當然,這對中職學校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學校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招生,應該切實抓好教學管理,讓學生在這裡得到真正的鍛鍊,學到真正的知識。
學校提供共性一致化教學,家庭才能“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高階指導師、河南省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心理諮詢師 吳瓊
在目前教育體制下,家長焦慮大過孩子本身,再加上中國的職業教育還不夠完善和成熟,技能人才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和尊重,所以家長不願意孩子就讀職校。但“雙減”政策出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豐富人才構成,最佳化人才配比,促進就業均衡。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職業類院校學生也是可以參加高考的,只要自己肯學,照樣可以透過高考往上走。另一個客觀現實是,每年高考,河南本科錄取率百分之三十幾,大多數學生不還是讀大專。
站在大多數孩子角度上來講,降低考試壓力,減輕學習負擔,是利大於弊的,但肯定要經過一個過程。
要知道,學校是提供共性一致化教學的地方,家庭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所以,正處在轉型階段的家長,首先要思考,自己的孩子未來要走哪條路。新政大背景下,學習能力不是很強的群體,不必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文化課提優。不如提前規劃好職業方向,有意識培養學生個人興趣,提升動手實操能力,儘可能和以後的從業方向接軌。
對於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好校內教育資源,高效聽課、主動提問、專注作業。能在校內解決的學科問題,在校內解決;確有需要進行校外提升的,再尋求正規專業機構的幫助。要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把老師的專業性使用到極致,才能在有效時間內取得最大成果。“雙減”其實也是要篩選,篩選出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去接受優質教育資源,而不是用時間和金錢去幹擾這個選拔過程。
我比較贊成在小學階段,給孩子減少學習負擔,反而是要引導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興趣和方法。到了初中,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家庭氛圍,這一點遠比一個勁兒催著孩子去補課、去學習更重要。我鼓勵中學階段的學生家長,也包括老師,去學一些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知識,只有真正懂了孩子,才能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青春期。
中高考評價體系不改變,“雙減”政策難有效
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專家 董中昱
首先,“雙減”政策是國家人口政策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是降低生育成本,刺激生育意願,另一方面降低社會普遍的生育焦慮、教育焦慮和成長焦慮,給予個體更寬鬆和更高容忍度的成長環境,有利於個體的成長和創造力的培養。
與此同時,“雙減”政策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首先面臨的是如何構建適合“雙減”政策的教育評價體系,尤其是初中和高中,乃至高考在評價體系上的合理銜接,希望“雙減”政策能夠起到示範作用,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建立教育乃至社會的評價體系。如果中考、高考評價體系不改變,那麼“雙減”政策很難得到真正實施。
其次,如何真正落實教育公平。“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得學校承擔起極其重要的責任,但是教育資源上的不平等由來已久,不同學校在師資力量、教育資源上有較大差距,如何在堅持“雙減”政策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教育過程的平等是一個關鍵問題,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要透過職稱、晉升、薪酬等調節方式平衡教育資源,這樣才能真正落實“雙減”政策。
最後,“雙減”政策對學校和教培機構是一次挑戰。對於過去的學校和教培機構來說,分數和升學率是重要標準,“雙減”政策後,學校教育要打好基礎,教培機構要突出特色,這樣才能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記者 彎文奎 魏文傑 整理
編輯 楊陽
校對 王冰
稽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