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到了前些日子的幾件事情。
鏡頭一:小區鄰居,六年級的豆豆,前段時間考試成績稍一不理想,就用手捶頭。
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豆豆媽媽和爸爸,說孩子已有抑鬱傾向,建議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豆豆媽媽一聽就急了,週末別上課了,在家好好休息!話一出口,竟然遭到了豆豆的強烈反對:“
“ 不上課,我怎麼考number one?考不了number one,我怎麼當班長?”
鏡頭二:表姐家的兒子鄭楠今年順利考入我們當地的一中,要知道,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那叫一個高,能踏進去,大學基本上就坐穩了。
代價就是,中考前兩個月,和老師同吃同住,查缺補漏,有針對性地補課,砸進去十幾萬。
接到一中招生辦老師的錄取電話時,鄭楠媽媽一時竟然百感交集:
此時的鄭楠正在她們的陪同下,在醫院裡做各項檢查:頸椎、腰椎、顱腦、....長時間
的學習和伏案作業,讓本來就瘦弱的他難以承受,中考結束了,他也病倒了。
鏡頭三:前段時間,我們陪著女兒一起去參加一所12年一貫制的私立學校——青島中學的入學考試。
車剛行駛到該校附近,不知內情的還以為,今年的車展遷到這來了:目力所及之處,是你能想象到和想象不到的所有豪車大聚會。
下午女兒出來以後,沮喪地說:
“ 語數外每門都考了兩份卷子:一份基礎題,另一份是附加題。我數學的附加題好多都不會,
看來這次我是沒希望了!考不上怎麼辦?考不上我還得回去上學,可我不想,我們學校比這裡
差遠了,我不想再回去上了! ”
因為教育內卷日益嚴重,所以雙減政策應運而生,家長卻再次陷入焦慮:教輔機構撤了,孩子學習失去了“後盾”;託管班沒了,孩子的作業完成由誰來監督?面對晚上空出來的大把時間,孩子應該怎樣提升?
今天,曜晗就和大家詳細聊聊關於雙減落地之後的那些事兒,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寶爸寶媽走出育兒困境。
今天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雙減之後孩子應該建立的三種能力:
1. 自控力
2. 自驅力
3. 思維力
自控力
1)關於自控力的解讀
斯坦福大學的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這本書指出,《自控力》就是用你的意志力去告訴自己做那些應該做的事兒。
讓孩子達到有自控力的狀態,能讓他自我管理去做很多事情,也是很多父母都希望達到的。
那接下來的問題又來了:
2)自控力是怎樣執行的呢?
- 自控力的發展首先要有自我意識。《自控力》書中強調,沒有自我,何來控制呢?
自控是大腦內部的操作,孩子需要自己的大腦說:我想學,我要學,我現在應該學。但如果他都沒有體驗過“自我”,他就永遠達不到“自控”的狀態。
- 自控力和壓力是死敵。人在壓力狀態下是難以自控的,壓力,只會激發一個人的應激反應,這時一個人是走身體而不走腦子的。
比如火馬上燒到你的手,你的本能動作是趕緊把手拿開,而不是去分析這個火為什麼能燒到你?而自控是要在一個身心平靜、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大腦進入一個良好的狀態,然後聚焦,完成那些需要自控完成的作業。
- 自控會有限度,需要放鬆和休息。孩子高度精神集中的精神狀態真的很疲憊,尤其是做那些自己不怎麼喜歡做的事情。
比如,在精神飽滿的狀態下他可能花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寫完作業;在精神疲憊狀態下他可能要花兩三個小時都寫不完,效果還很差。
3)那自控力對我們父母有什麼啟示?
我們父母之所以很多時候會脾氣失控,是因為我們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也是因為我們給自己非常緊繃的作息表,讓自己非常疲憊。
雙減落地,晚上我們有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希望父母花時間多思考自己的放鬆狀態,同時也要觀察孩子的放鬆的自我狀態,以及他在自己毫無壓力的狀態下去做的事情。
經過我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女兒晚上2/3的時間都在讀書,只要一讀書,她就好像粘在了椅子上一樣。
不僅如此,有時她會突然笑出聲來,有時讀完會一副悵然若失的樣子。
我也經常和她討論分享書中的內容,昨晚睡前,我趁機給她講了費曼輸出法,並且建議,每讀完一本書,如果她能用精煉的語言複述一遍,講給我聽,那就說明她是真的讀懂了。
我還建議她把讀過書做成知識卡片,這樣既能得到鞏固,又可以為寫作文積累大量豐富的素材,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嗎?
女兒表示很感興趣,只要是有關讀書的好建議,她都表示十二分的樂意接受。
自驅力
世界上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態,擁有自驅力的人就是有著強大內心動力的人,從而對工作有一種非做不可的使命感”!
美國作家凱普的經典代表之作《自驅力》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
1)什麼是自驅力?
自驅力又稱內驅力,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舉個我身邊的例子。
聽我媽媽回憶,她剛認識我表叔的時候,他才是個上初中的孩子,也不怎麼說話,就是在地上寫寫劃劃,也不知道寫的什麼;
幾年之後,再去表叔家,他已經是高中生,依然靦腆,見到我媽微微一笑,算是打過招呼,然後自己低頭看一本英文小說;
之後,表叔一路從大學讀到博士後,現在在一所985大學裡做研究員,是一名科學家。
表叔從小就對理科感興趣,大學選了化學,現在是國內化學應用領域的領頭軍。
每次看他的朋友圈,都會被他的生活狀態,和對學術的熱愛,所深深打動。
同樣,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只要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孩子總有一件事情,不用大人督促,就能很好地完成,這件事情可能是讀書,也可能是做手工,看科幻片....
這個很可能就是孩子的那個寶貴的自驅力。
2)怎樣培養內驅力呢?
每個父母內心都有過這樣的獨白:要是孩子有足夠的內驅力,我就可以解套了!
怎樣把自己的娃培養成自驅力十足的孩子呢?
- 有目標,存在現狀和目標之間的落差(需要)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和對學習和成長的巨大的熱情。如果把眼光放長遠,我們把注意力放到“終身學習 、終身成長”上,也許,焦慮就已經去了大半。
晚上有時間,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個小遊戲:拿出兩張白紙,和孩子分別寫出自己的人生夢想和目標,以及階段性的達成目標,然後大聲念出來,並且做出要盡全力實現的公開承諾。
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對於孩子的自發的、不可遏制的夢想和目標,只要儘量少破壞,呵護就好,無需刻意引導和培養。
- 如果我家娃沒有內驅力,怎麼辦?
很多家長會說,我怎麼覺得我家娃沒有什麼內驅力啊,就想著玩了!
這時候,我們就給孩子引導的時候就到了。
男孩子喜歡踢球,家長可以給他講足球明星的成長經歷;
孩子的好奇心、同伴效應,也都是可以充分利用,但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就事論事,不可過度。
- 引導孩子自己設立目標
有了需要和落差,驅動就會自然產生。如何轉化為內驅力呢?
“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 Timely”法則:
S 代表specific 目標具體化
比如,“這個學期我要多運動”,這是一個太寬泛的目標,可以修改為 “這個學期,每天晚上我要堅持做10個俯臥撐” “跳繩達到每分鐘150次”,這樣就會明確和具體很多。
M-measurable 完成度
很多孩子的計劃制定出來了,但過了兩天,就實行不下去了。怎樣拒絕“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具體方法是,把大目標拆解成具體可操作的階段性的小目標。
比如,為了達到這個學期的跳繩每分鐘150的新目標,前期跳60個就算達標,中期加到80,然後再挑戰100次,以此類推。
A-attainable 可以達到的績效指標
這個目標得是孩子踮踮腳就能夠得到,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
一個小學生,你讓他確立自己打算讀哪個大學,這顯然超出了他的現有能力範圍。
R-relevant 選擇有利於自己成長的那個目標
看電視、運動、玩樂高、讀書...我的目標太多了!
那就試著做一下排序,先選擇那個對你目前來說相對來說重要的專案。
比如,孩子本身體質不算好,那就把運動排在第一位,先保證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實現其他的目標。
T-timely 目標的時限
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有時間範圍,如果這個時間段過長,就失去了它的意義。這個時限,可以是一週,也可以是一個月,一個學期。
思維力
對於孩子來說,這三個字可能太模糊,也很遙遠;
但對於我們來說,擁有一個好的思維模式來說,有多麼重要!
縱觀那些高階人才和行業大佬,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各種思維模式的指導下,縱橫天下。
對於一個挫敗的經歷,固化思維會很自責、悲觀:"我真沒用,什麼都做不好,我再也不嘗試了,輸不起啊!”
而成長性思維模式這樣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下次我換種方法嘗試,總會成功的!”
在培養孩子內驅力的過程中, “為了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經過努力、試錯、再努力、不斷總結乃至達成目標”,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會建立,自控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遇到問題時,不再捶胸頓足,也不再自暴自棄,而是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找尋更好的方法”上,不斷探索,不輕言放棄和失敗,從而增加自信心,提升成就感,也獲得了在學習中的樂趣!
小結
教育內卷的時代,每個父母都很焦慮:成績好的娃父母焦慮著擠入名流大學;成績差點的娃父母焦慮如何提高成績。
而孩子焦慮著,為什麼每天都被催著學習,自己卻不知道在忙什麼,學什麼?
@曜晗認為,與其把時間和精力用來焦慮作業怎樣完成,成績如何提升,不如引導孩子培養和建立自控力,構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與其把專注點聚焦到將來考什麼樣的高中、大學,不如花點精力和時間,幫助孩子找到內驅力,點燃孩子內心渴望的夢想之光;
與其陷入教育內卷的洪流,擔憂未來,不如讓孩子學會用成長性思維模式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待人生,善待自我。
當孩子擁有了自控力,他就擁有了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健康以及管理自我的能力,提高學習成績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方面,隨之提升的,是關乎他未來生存的各種“底層能力”;
當孩子建立起內驅力,他的學習和生活就有了方向,他的人生不再迷茫,每一分鐘都是想著夢想邁進的過程,他不再需要大人的督促和管理,他的學習有了無限的動力和樂趣;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種種挫折和困難,而成長性思維告訴他,每一次錯誤和失敗,都是成長難得的養料,不斷地總結,就會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拒絕,只能停滯不前。
就這樣,日子還是東昇西落,四季依然交替運轉,當初那個魯莽淘氣、拖拉磨蹭的孩子,不知不覺長竟成了那個讓他欣喜和自信、閃閃發光、獨特的、我們曾經渴望卻無法企及的,“別人家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