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之一楊炯,他的存世詩作並不多,據記載只有30多首。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從軍行》,從軍行是樂府舊題,很多詩人都寫過,透過這個題目,大多描寫邊塞征戰的故事和感想。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寫這首詩,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非常大的關係,據資料檢視,他本人並沒有去過邊關,而這首詩描寫一個讀書仕子從軍,到邊塞參加戰鬥的過程,是詩人的一種聯想。
那他經歷了什麼,才有這種聯想呢?
楊炯本是一位神童,聰明好學,十來歲就應試及第,因為年齡小,就待制準備為官,這是相當了不起。可是,萬萬沒想到,這一等就是16年,快到三十歲時,朝廷才給他封了個小小的九品官員。古時奉行的是“學而優則仕”的理念,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楊炯不再是兒童時那種自豪感,心中自然是抑鬱不平,特別是一個心中有才華、有抱負的人。
初唐時期,邊關也是戰事不斷,對於朝廷,估計在那個階段有點重武輕文,也就是從武之人更容易重任,武官得寵。詩人心中有所不平,因此寫詩表達心情: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意待在一個書齋中,做一個小書生。
作品是人的思想反映,這首詩也是邊塞詩歌的典型代表,但作者的心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捕捉到詩詞背後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