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善改過語出《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時魏國王弼注:“遷善改過,益莫大焉。”
宋代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
懺是懺悔過去,悔是悔改未來。每個人難免都會有過失,有了過失就會障礙自己,所以要立即悔過,如實懺悔,心才能清淨安樂。儒家也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道慚愧、懺悔,改過遷善,是很重要的。
如何理解遷善改過
遷善改過所展示的吉凶,是指人們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必然要遇到的、輕重不同的、並帶有普遍性的幾種可能形式,即吝、厲、悔、咎、兇、利、吉。
透過對它們的反思,人們便可以自警自勉,既提高辨別是非的認知能力,又提升遷善改過的修養功夫,並在一種合目的活動中享受生命的樂趣。
《大學》所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時刻刻檢討反省,使這念心安住在善法、慈悲心、恭敬心、精進心上。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於過去的錯誤,要能改正並且看破、放下,從今以後絕不再犯同樣的過失。
過去的已經過去,以前是在迷惑當中,那個我已經死了,從現在開始是一個嶄新的生命。知慚、知愧這念心才是真正的我,這個我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就是今日生。
真正發自內心的懺悔,就能夠滅罪,得清淨安樂,達到懺悔的目的。所以懺悔在佛法當中是很重要的法門。
怎樣做到遷善改過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利於別人,儘管方法欠缺都是善。
如果是為了自己,敬人禮人,為了自己升官發財這也是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一個善人,就會大公無私。孔子教導我們,應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好,我們應該想向他學習,向他看齊,那麼做得不好不是去指責他,嘲笑他瞧不起他,而是馬上反過頭來反省自己:是不是犯了和他同樣的過失。
古人教導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別人的成功,《論語》上告訴我們:“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就是說:不擔心自己沒有一個好的位子,發揮自己的才能,應該擔心什麼呢?
應該擔心是給了一個好位置,怎麼樣把自己的責任盡到。用什麼樣的德行,什麼樣的能力來立功立德,立言於世,不怕別人都不知道自己,不擔心自己的名聲不夠顯揚,應該追求的是使名聲可以顯揚的德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