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後於1955年11月,越南戰爭爆發,這是一場在東南亞爆發的大規模區域性戰爭,同時也是越南兩大陣營北越與南越之間關於越南統一的戰爭。
而落目於國際影響方面,北越方面得到了中國、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援,南越的背後則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因而這也是一場事涉兩大陣營的國際戰爭。
回顧歷史,戰爭的結果以北越在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援下,擊潰了美國支援的南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並統一越南全國告終。
結果雖是如此,但在戰爭推進的過程當中,關於難以料定的未來與戰爭結果,越南人民亦充滿了迷茫與不確定。
正因如此方才發生瞭如此一幕,越南領導人問:越南戰爭怎樣才能取勝?
林彪:“面對強大的美國,你們的辦法就是熬,熬就是勝利。”
一、越南領導人尋求勝利之道
故事發生在60年代末,屆時越南總理范文同、國防部長武元甲等越南領導人訪華,其目的或問題的核心,自然是圍繞著越南戰爭的局勢開展的。
彼時越南戰爭經由長期發展,已然演變到了全新的階段,其間最根本的原因便在於美軍的直接參戰,並不斷擴大參與力度,令戰爭如洪水猛獸一發不可收拾,戰爭的結束與勝利愈發顯得遙遙無期。
自1965年3月2日,美國總統約翰遜批准“滾雷行動”展開美國空軍對於越南的大規模轟炸開始,美國直接參與到了越南的戰爭程序之中。
雖然時間輾轉至60年代末,美軍於1968年10月宣佈停戰,並於69年開始撤出越南,但是實質上,美國方面對越南局勢造成的威脅並未結束。
正因如此,影響越南戰爭勝利的關鍵障礙,依舊在於美方對於南越的支援,因而北越方面向中國尋求支援的活動始終在延續。
而這一場越南領導人對中國的訪問,究其本質依舊是為了爭取中國對於北越的支援。
對華訪問的過程當中,越南領導人向毛主席提出了希望能夠就越南戰爭現當下的發展狀況,徵求林彪的意見,尋找取勝的方法與經驗。
在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後,越南領導人將越南戰爭的局勢與狀況悉數告知,並詢問林彪可有制勝之道?
而對此林彪回應:“面對強大的美國,你們的辦法就是熬,熬就是勝利。”
林彪這一回應令翻譯人員為之感到為難,一字之差經由翻譯之後或有千里之別,如何清晰明瞭地道出其中精髓,無疑是非常有難度的。
或是因此,林彪復又對“熬”字做出了更進一步的解釋,即越南的情況與中國昔年間的抗日戰爭大致相似,只要能夠熬下去,就能夠取得最終勝利。
那麼這個“熬”字當中究竟有著怎樣一番深意?
答案就在毛主席的偉大著作《論持久戰》當中。
二、越南戰爭與《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乃是黨領導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綱領性檔案,亦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一大結晶,近代世界軍事思想的一大寶庫,且透過抗日戰爭的實踐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其間系統客觀的論述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必須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過程與規律,並批駁了“速勝論”以及“亡國論”。
林彪“熬”之一字的深層含義,指出了越南戰爭的性質同樣是一場持久戰。
那麼《論持久戰》對於越南戰爭的發展,又有著怎樣一番指導作用?
透過《論持久戰》當中的論述,以及抗日戰爭的發展程序,與越南戰爭的發展程序相聯絡,便可窺見。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與我國貧瘠落後的軍事實力之間的懸殊差距是客觀存在的,而越南戰爭同樣如此。
越南戰爭最開始是北越與美國扶持的南越之間的戰爭,從中可以窺見戰爭之初美國便已經干涉其中,亦包括後來美國方面直接參戰,本質上北越所面臨的真正敵人乃是美國。
正因如此,貧瘠落後的越南與彼時具有霸主地位的美國之間,差距懸殊是必然的,與中國抗日戰爭之時有著部分殊途同歸之處,也就是敵強我弱。
那麼面對敵強我弱的狀況,想要短時間內取得戰爭的完全勝利,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所謂“畢其功於一役”的克敵制勝方法亦是不存在的。
因此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持久戰是唯一的出路,那麼為什麼持久戰能夠取得勝利?
究其本質便在於持久戰過程當中優勢與劣勢的不斷轉化。
上述提及毛主席對於持久戰的三個階段劃分,即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
這三個階段從一定角度去窺視也可轉化為,劣勢、平衡、優勢三者的發展過程。
然而情況是繼續變化的。
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必能繼續改變著敵我強弱的原來程度,繼續變化著敵我的優劣形勢。
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
——《論持久戰》節選
透過毛主席一番話,可以直觀感悟到,所謂優勢與劣勢,並非直接意義上的雙方軍事實力,而是一切可以影響戰爭走向的因素。
將這一理念代入到越南戰爭之中,所謂“敵強我弱”乃是指軍事實力上美國對北越造成的壓倒性優勢。
然而隨著持久戰的不斷髮展,這一部分優勢會呈現出相對下降,而北越的劣勢也會相應得到彌補。
簡單來看以抗日戰爭為例,最開始我軍的軍事實力相較於日軍有著明顯的差距,然而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我方透過繳獲等各途徑擴充了武裝實力,透過實踐提高了軍隊整體實力。
正因如此,整個過程當中我軍的整體實力不斷提高,與日軍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也就意味著整體劣勢朝著優勢發展。
畢竟影響戰爭走向的因素並不僅僅只有軍事實力,更有著其他諸多因素,而日軍的主要優勢衰退,我軍的主要劣勢得到彌補,其它因素對戰爭走向的影響力度也就順其自然的提高。
如戰場在中國,我軍能夠取得的支援力度要遠遠高於日軍,又或者戰爭的性質決定了我軍能夠得到國際上的援助等等,諸多因素皆是我軍的優勢。
因而,從整體上的劣勢一步一步轉化為優勢,造就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那麼回到越南戰爭之中,北越與美方之間的最大劣勢依舊在於軍事實力上,然而隨著戰爭發展,無論我國或蘇聯對於北越的軍事援助,皆一定程度彌補了這一方面的劣勢。
當這一劣勢得到彌補之後,其它方面的優勢亦將會隨著戰事發展而凸顯出應有的影響地位,其間尤為關鍵的一方面優勢便在於後方力量。
越南戰爭對於北越方面而言,乃是一場國家統一戰爭,屬於國家內部的事情,而美國方面的武裝干涉,無疑屬於干涉他國內政且動用武裝,形同侵略。
由此,戰爭的性質決定了北越站在正義的一方面,能夠得到更多的國際援助,這是北越的一大顯著優勢,同時也是美方的劣勢。
因為其間的不光彩因素,註定美方的武裝干涉需要承擔諸多內外壓力,正因如此戰爭的持久對於美方是極其不利的,而越南戰爭的發展過程也驗證了這一真理。
1967年4月,紐約近30萬人參與到了反戰遊行之中,以至於全國上下陷入分裂與悲觀當中。
1969年8月,反戰活動愈演愈烈,反戰運動領導人宣佈此後每月舉行一次全國範圍大規模反戰運動。
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與美國方面的政治制度以及參與戰爭的性質有著直接的關聯,但是回到戰爭上,其間狀況所代表的便是美國方面後援出現了問題。
簡而言之,隨著持久戰的不斷髮展,北越方面繼續發動戰爭的能力依舊存在,但是美國方面繼續戰爭的壓力與代價卻在不斷擴大。
由此明顯可以窺見到,整體上的優勢開始逐漸傾斜於北越,且將隨著戰事發展而不斷擴大,正因如此繼續持久戰無疑是最好的路線,只要繼續拖下去美方的潰敗是歷史的必然。
總而言之越南戰爭當中,美方的軍事實力是其所具備的唯一優勢,亦是北越無可磨滅的劣勢,然而影響一場戰爭走勢的因素不止於此。
從整體上,當美方的軍事優勢逐漸縮小,而北越的其它方面優勢隨著持久戰而不斷擴大,由此美軍的潰敗是註定的。
而林彪所謂的“熬”,就是堅持積極作戰中,等待北越的優勢隨著戰事發展一步步擴大,當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便可以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三、結語
從《論持久戰》對於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指導作用,到對越南戰爭的對映作用,我們能夠明顯窺見出毛主席《論持久戰》這一偉大傑作的正確性與影響力。
而與此同時,我們亦更能夠體悟出毛主席軍事思想以及毛主席思想整體上,對於事物發展的指導作用,更能窺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確與魅力所在。
而與此同時,透過抗日戰爭以及越南戰爭,面臨軍事實力的完全壓制,不得不作出持久戰的決定,也深深提醒著我們國防力量建設的重要性。
如果軍事實力足夠強大,那麼便不會有抗日戰爭的恥辱發生,而越南方面亦不會在那場越南戰爭之中備受摧殘。
《論持久戰》是立足於客觀實際指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寶庫,但更為重要的是加強國防建設,令我中華人民永不必再有持久戰之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