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人家不理解自己,我也不惱怒,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嗎。可見要讓人瞭解自己不容易,而要找到一位知音是多麼的困難!所以古人說“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又說“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又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孔子把“寬恕”“體諒”作為為人修養的標準來教育他的學生,其實他自己也做的並不好。他遊學到了衛國,大肆宣揚“仁政”,衛王口稱善,卻很多天不見行動,孔子苦悶至極,在住所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聽了一會又說“聲音硜硜的,真可鄙呀,沒有人瞭解自己,就只為自己就是了。”孔子聽到了感嘆說:“說的真乾脆,沒有什麼可以責問他了。”在統治者那裡,孔聖人尋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音,誰又能否認說那個背扛草筐的人不是他的知音呢?可老夫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這樣的知音不是他所要的,他要的是“仁政”“善政”,他要的是“天下太平”!“人不知而不慍”,他追求的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胸懷!從心眼裡,他對“背扛草筐的人”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
周遊列國,車馬勞頓,忍飢挨餓,費盡口舌,處處碰壁,灰頭土臉,老夫子有時也忍不住長嘆:“莫我知也夫!”他的學生子路聽到了就問:“何為其莫知子也?”他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老先生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認為自己下學禮樂上達天命,所以對天長嘆“瞭解我的只有天吧”!
其實,老先生到處遊說,是在為自己找一個平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願。可惜的是,先生生不逢時,苦逢亂世,弱肉強食,誰也不願意放下刀槍,等鄰國大軍來宰割。
其實在老先生之前。還有一個人也在尋找一個平臺,施展自己的抱負,他就是封神的姜子牙。
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此即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來源。
姜子牙得遇知音,有了個施展抱負的平臺,興師伐紂,建立周朝,即是文王幸事,建立了八百年王朝,也是姜子牙幸事,成就了一位百家之祖。
很多時候,我們把姬昌這樣的人稱為人生道路上的貴人,得遇他們,才有了姜子牙人生路上實現了鹹魚翻身,從此人生風生水起……可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伯牙子期的“善鼓”和“善聽”這種默然於心的知音,亦或是王褒的“樂而悲之”直指心源的“知音”。
民國時期的護國將領蔡鍔,年輕時候英俊瀟灑,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讚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軍旅倥傯十幾年,鞍馬勞頓,打打殺殺,內心希望有一知音暢談滿腔心事,撫平一顆憂傷憤懣之心。袁世凱繼任大總統之後,復辟的狼子野心愈見明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蟄伏等待時機,經常出入青樓,結識了小鳳仙,傳到袁世凱那裡,袁世凱大大鬆懈了對蔡鍔的戒心。隨著袁世凱復闢帝制在野心越來越大,蔡鍔也在苦思脫身之計。他想到了小鳳仙,他對小鳳仙說:“決計不顧生死,非要逃脫羈繫不可。”小鳳仙決定與蔡鍔生死同行。蔡鍔說:“同行多有不便,將來成功之日,必不相忘!”
最後蔡鍔趁和小鳳仙遊玩時逃離北京,於1915年11月回到雲南,誓師通電討袁。1916年6月,復辟帝制失敗的袁世凱在北京死去,不幸的是,同年11月8日蔡鍔因喉癌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次年四月,北洋政府為蔡鍔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蔡鍔病死的訊息傳到北京後,一直等待愛人回來的小鳳仙身披黑紗,前往中央公園祭奠,深受打擊的她從此後過上了隱居生活。
曾經有一部電影《知音》,說的就是他們二人的傾世之戀。多年過去了,有一個鏡頭在我的大腦裡記憶猶新:小鳳仙坐在蔡鍔離去的江畔,正撫琴傾訴相思之苦,小鳳仙聽到蔡鍔病逝的訊息,內心一震,手中一用力,錚的一聲,琴絃崩斷,那聲音撕心裂肺,在耳中鳴響不絕……我想岳飛的幾句詩一定會強烈地撞擊著每一位觀眾的心: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生何等快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