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女,爸爸為她取名檸檬,寓意希望她像檸檬一樣清新而酸澀,不完美但完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檸檬一歲時,我因乳腺炎高燒,有了給她斷奶的想法。買好奶粉,第二天就沒堅持下來,第一次離乳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是:我的潛意識有一份不捨,不願意進行母女心理意義上的分離,在母乳期不管你承不承認,都會覺得孩子和你是一體不可分的。
檸檬一歲8個月時,身體有種被掏空的感覺,內心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可以斷奶了。有了這個想法,我便經常和檸檬說,寶寶現在是個大寶寶了,可以不用喝媽媽neinei了,吃飯飯、喝奶粉就可以了。與此同時,她慢慢適應奶粉。從一天一次到一天兩次…
三週時間過去,正式開始斷奶。當她想要吃奶時,我和她說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寶寶喝奶粉、吃飯飯就可以了。如果你需要媽媽抱抱,媽媽可以抱抱。此時,我會給她全身心的擁抱,安靜地、深深地抱抱她。
因為是全職媽媽,檸檬我一人帶大。在離乳的過程中,沒有和她做任何的分離。她哭我就抱,允許她哭出來,就安靜地抱著,什麼也不說,從上而下輕輕撫摸她的脊柱,讓她內在積壓的情緒流動出來。撫摸同時有時會對她輕輕說:“是的,對,哭出來,我在,媽媽在”。語氣慢而溫柔。
她的哭聲不會很久,前兩天都是用這種方式。不哭的時候我會問她,你可以喝奶粉哦,要喝奶粉嗎?她用她稚嫩的語氣告訴我“要”。第三天,不哭不鬧,自然而然地完成離乳過程。
為什麼要分享出來?因為身邊存在太多暴力離乳的現象。所說的暴力離乳,是指心理上的暴力。孩子被突然送走去姥姥家、媽媽藏起來不見寶寶……
皮亞傑兒童發展心理學中這樣描述分離焦慮:是嬰兒在熟悉的照料者離開時表現出來的痛苦。分離焦慮通常在七八個月時出現,14個月時達到頂峰,然後逐漸降低。離乳過程中,媽媽的突然消失,很容易使嬰兒陷入分離焦慮。而媽媽在離乳過程中,前期溝通鋪墊做好,完全可以規避。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還提出:在嬰兒期,社會性發展最重要的方面是依戀的形成。依戀是在兒童和特定個體之間形成的一種正性情緒聯結。當兒童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時,與依戀物件在一起時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要依戀物件出現,兒童就會感到安慰。而嬰兒期依戀的質量會影響我們餘生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
很多離乳的孩子來說只要母親在,他們就會很安心。安全依戀型的兒童把母親當做家庭基地。在陌生情境中,只要他們的母親在,這些兒童就很安心。他們獨立探索環境,偶爾回到母親身邊。儘管當母親離開時安全依戀型兒童也會變現得不安,但只要母親一回來,他們會馬上回到母親身邊尋求接觸。母親在身邊,而非突然消失幾天,對孩子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孩子出生是我們與他生理上分離,斷奶則稱為真正意義上心理的第一次分離。我們本可以選擇一個更好、更平和的方式來進行。
可以斷奶,同時他需要你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