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四野下轄4個兵團,兵團是什麼編制?又有多少人?
四野永遠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解放戰爭中戰功赫赫,走出了林、羅兩位開國元帥,肖勁光、黃克誠、譚政三位開國大將,鄧華、黃永勝、洪學智、劉亞樓等19位開國上將。另有,57位開國中將、440位開國少將。
圖|四野主要領導:林、羅、劉
談及四野的開國將帥的光輝戰績,總是繞不開一個特殊的編制:兵團。解放戰爭中,我軍最早出現兵團的稱謂,可以追溯到1 47年華野“七月分兵”,衍生出了外線兵團、內線兵團。兵團帶有臨時性質,並非我軍正規一級編制。
圖|遼瀋戰役前的東野戰鬥序列
1949年2月,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全軍有了空閒時間開始整編,落實1948年11月中央軍委下發的《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檔案精神。
圖|東北野戰軍
據此,第一、二、三、四野戰軍代替了原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華北軍區仍直屬於中央軍委。與此同時,縱隊改稱軍、旅改稱師,兵團正式成為我軍的一級編制。
同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實行兵團編制,先後組建第12、13、14、15兵團,各兵團編制、人數如下(人數僅供參考,不同時期兵力浮動較大):
圖|肖勁光大將
第12兵團(151967人)
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委、解方任參謀長、唐天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第40軍下轄第118、119、120、153師,合計58775人;
45軍下轄第133、134、135、158師,合計48082人);
46軍下轄第136、137、138、159師,合計45110人;
圖|程子華(未授銜)
第13兵團(164,671人)
程子華任司令員、肖華任政委、彭明治任參謀長、劉道生任政治部主任;
38軍下轄第112、113、114、151師,合計59528人;
47軍下轄第139、140、141、160師,合計54588人;
49軍下轄第145、146、147、162師,合計50555人;
圖|劉亞樓上將
第14兵團(156019人)
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委;
39軍下轄第115、116、117、152師,合計59378人;
41軍下轄第121、122、123、154師,合計49362人;
42軍下轄第124、125、126、155師,合計47279人;
圖|鄧華上將
第15兵團(151,865人)
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委、蕭向榮任政治部主任、 洪學智任參謀長(後曾國華);
43軍下轄第127、128、129、156師,合計63478人;
44軍下轄第130、131、132、157師,合計47675人;
48軍下轄第142、143、144、161師,合計40712人;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野戰軍早在1948年11月,已經執行整編任務,上述兵團所轄各軍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了整編任務。四大兵團並非四野全部兵力,還有不少直屬部隊,筆者不做過多贅述,專一談兵團編制。
圖|四野遼瀋戰役紀念章
由上可知,四野實行的是大兵團體制。兵團之下所轄軍,實行的是三三制,而軍一級實行的則是“四師制”。
如此一來,四野就會出現兵團人數不一的情況,人數最多的13兵團近16.5萬人,人數最少的也有15.1萬人。
圖|羅榮桓元帥
同時期的兄弟部隊,一野第1、2兵團,只有5到6萬人,差別還是很大的。四野為何如此特殊?原因只有一個:四野兵強馬壯。
四野前身東北野戰軍,常年在東北作戰,兵力始終是頭等大事,羅榮桓動員了不少預備力量,對四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