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央軍委原定保留55軍,廣州軍區提出異議,42軍成了贏家
1985年6月,中央軍委宣佈百萬大裁軍之前,關於裁撤哪個軍保留哪個軍的艱難選擇,已經有了初步方案。在裁撤名單中,不乏功勳卓著的英模部隊。
對於廣州軍區而言,主要牽涉到所轄第41、42、55軍。在42、55軍去留問題上,中央軍委的最初方案,原定裁撤42軍保留55軍。
圖|百萬大裁軍
中央軍委想要保留55軍,主要是考慮到了55軍在對越反擊戰中的光輝戰績。
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第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奉命參戰。
短短24天作戰中,55軍爆了一個大冷門,斃敵10843人,俘敵108人,位列9個參戰軍榜首,兄弟部隊42軍殲敵6900餘人。
不僅如此,參戰部隊軍、師、團、營連的各級殲敵紀錄,都出自不起眼的55軍。
圖|對越作戰中的55軍163師
從新近戰績來看,中央軍委確實是有理由保留55軍,裁撤42軍。55軍、42軍都帶有四野血統,有的人可能不理解,55軍前身不是陳明仁的國民黨起義部隊嗎?
非也,且聽筆者細說端詳。
55軍確實是在陳明仁的國民黨起義部隊上成立的,可其骨幹成分卻來自四野第48軍、49軍各一部。
48、49、42三個軍,同屬東北野戰軍1948年最晚成立的3個縱隊,都是以地方獨立師為基礎組建。
圖|陳明仁上將(原55軍軍長)
尤為指出,48軍的“紅一團”是三個軍中資歷最老的部隊。所以,中央軍委可能還考慮到了55軍下屬部隊中有老資歷英雄部隊。
儘管55軍有如此多的優勢,可還是沒能熬過百萬大裁軍。關鍵時刻,廣州軍區提出了異議,與中央軍委意見相左。
1985年4月,總參謀部在京召開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工作座談會。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開國少將,恢復軍銜制後授上將),在會上建議:保留42軍,合併55軍。
人道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尤太忠也有充分的理由:鼎足防衛的戰略態勢。
圖|尤太忠
當年的55軍駐地,主要集中在粵東的潮安、普寧、惠來、揭陽一帶,位置相對於42軍比較偏。
相比之下,42軍的駐地在粵中惠州至廣州一線,能夠依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輻射全省,實現海陸兼防。
倘若保留42軍,將合併後的55軍部分保留部隊向粵西移駐,就形成了“一東一西”鼎足防衛態勢。
圖|廣東省地形圖
尤太忠是一位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老將,在出任廣州軍區司令員之前,先後擔任過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內蒙古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職務上歷練。
因而,中央軍委還是很尊重來自廣州軍區的異議,這就為55軍被裁撤埋下了伏筆。
除了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提出的異議之外,55軍也有自己的最大不足:軍史太年輕,以致於缺席了抗美援朝。
圖|42軍揚名黃草嶺
1950年10月19日,42軍作為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下轄124師370團2營4連先低槍佔黃草嶺,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
戰後,4連被授予“黃草嶺守備英雄連”。大家注意看,42軍揚名朝鮮的時候,55軍還沒有成軍,自然就不能參加抗美援朝。
最為關鍵的是,42軍在朝作戰兩年多,殲敵2.8萬餘人,從二流部隊中脫穎而出。眾所周知,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立下穿插奇功,獲封“萬歲軍”殊榮。
鮮為人知的是,42軍也打出了國威軍威,要不是指戰員臨陣猶豫,恐怕“萬歲軍”就是42軍了。
圖|百萬大裁軍的歷史瞬間
1952年11月,55軍剛剛成立沒多久,42軍已經載譽而歸了。此後,42軍一直鎮守華南,號稱“嶺南雄師”。到了1985年百萬大裁軍之際,無形之中決定55軍去留問題的是一個硬原則:裁新留舊。
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同時期的瀋陽軍區第68軍。68軍早在抗美援朝時期殲敵數量位列志願軍參戰部隊第二,並且留下了文登裡反坦克戰、奇襲白虎團等光輝戰績,可依舊被裁撤。
圖|68軍
55軍、68軍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所在軍區中軍史較為年輕的部隊。55軍不及廣州軍區第41、42軍軍史長,68軍亦不及瀋陽軍區第16、23、39、40、64軍軍史長,被裁撤也是情理之中了。
1985年6月4日,百萬大裁軍前夕,中央軍委採納了尤太忠的建議,決定保留42軍、撤銷55軍,並將55軍部分單位合併到42軍,籌建新的陸軍集團軍,即後來的第42集團軍。
圖|42集團軍某部演訓
1985年10月,廣州軍區奉中央軍委精簡整編命令,撤銷了55軍的番號和建制。55軍下屬3個師去向如下:
163師轉隸第42集團軍;164師轉隸第41集團軍,於1998年又轉隸海軍;165師撤銷。
163師正是55軍在對越反擊戰中殲敵數量最多的師,人數多達5000餘人,佔55軍殲敵總量的半壁江山。
42軍非但沒有被裁撤,反而成了贏家。
時至今日,以第42集團軍為基礎組建的第74集團軍,依然帶有55軍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