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航空母艦是美國的戰略核心,每艘航母搭載70架飛機,能在30分鐘內全部起飛,一天內能夠精確打擊數百公里外的1000多個目標,作戰能力在世界海軍中無出其右,成為美國影響全球政治的中堅力量,龐大的航母戰鬥群是一個移動的海上堡壘,要消滅航母,就必須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位置飄忽不定的航母並持續跟蹤,再穿透多層防禦系統才可以摧毀,找到並打擊航母是當今最具有挑戰性的作戰任務之一,
一:美國海軍航母威脅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未來20年主要任務就是強行進入亞洲,要阻止航母第一步就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它,儘管航空母艦有3個足球場那麼長,找到它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戰時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會在海岸線以外200海里就開始使用各種偵察裝置蒐集威脅資訊,如果發現對航母構成直接威脅感測器和武器,就利用作戰半徑達600海里的艦載攻擊機和巡航導彈消除這些威脅,加上強烈的電子干擾並不停運動避開潛在威脅區域,核動力航母可以連續幾周以最大航速在非常廣闊的區域上運動,30分鐘的時間內能在出現700平方英里面積的環形區域任何一處,如果高速直線航行,一天能行進700海里,大多數國家發現它的機會並不多,衛星是海洋搜尋的最有效方法,但大多數國家沒有專門的海洋搜尋衛星,商業衛星需要數天才能傳輸偵察到的資訊,這對不斷運動的航母有用處,因必須在攻擊武器飛抵航母前提供位置座標,這一點連美國也難做到,更不用說別國。
跟蹤航母通常有直線探測的雷達、獲取目標噪音的聲響、獲取可見光或紅外影象的光電和電子偵察四類感測器,每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天基雷達在各種氣候條件下跟蹤移動目標有較高的精確度,但連美國也沒有,預警機之類的空基雷達探測範圍有限,也很容易被攔截,大型陸基雷達解析度不夠,很難區別航母與油輪,戰時又易受攻擊,聲響感測器分辨力與密度相關,要部署在廣袤的太平洋的海底中費用沒有國家承受得起,電子偵察主要蒐集航母艦載系統產生的大量電子訊號,易受干擾和欺騙,使用可見光或紅外影象的光電衛星雖然有效,但費用極高,如果要在南海持續跟蹤航母,就要3個波段的138顆衛星在傾斜極地軌道執行,連美國都不可能部署這麼多衛星,只能部署少量覆蓋一部分海域,無人機的光電感測器也能監控航母,但偵察範圍有限,
蘇聯時代,反艦作戰是蘇聯海軍的重點,為了跟蹤航母必須綜合陸、海、天和基的感測器不斷追蹤,作戰體系是戰略預警衛星用於直接指示行動目標,艦群和預警機的雷達用於移動目標定位,一但航空母艦進入打擊範圍,航空兵作戰行動就馬上展開,通常攻擊前2至5分鐘:高空偵察機會在敵方艦隊在200至500千米以外進行補充偵察,偵察機戰鬥機則多方向、多批次、多高度作戰術突防偵察,尋找不明確具體位置的敵方艦隊,在沒找到敵方艦隊前,空襲機群通常在機場待命,以免昂貴的反艦彈藥因找不到敵人而不得不丟棄,蘇聯戰鬥機的機載雷達對海搜尋距離在300千米以上,因此任何戰鬥機接近航母都可能是大規模導彈齊射的前兆,這種戰術突防偵察航母是很難防範的,美國航母艦載航空兵通常在航母距離200千米至300千米處部署戰鬥機巡邏線就是為了防止對方戰鬥機突入,
對航母戰鬥群來說,保護航母非常容易,因為航母四周是平坦的海洋,最外層有E-2C“鷹眼”預警機,中層有護航艦隻裝備的“宙斯盾”雷達,更近處還有各種感測器,這些防空感測器綜合到絡中心,系統迅速綜合來自空中和水面感測器蒐集的資訊,合成周圍空域的影象,並與整支艦隊共享,即使隱形、掠海飛行的目標也一目瞭然,系統的幫助下最外層的艦載戰機和裡一層“宙斯盾”驅逐艦一道執行防禦任務。在最裡一層中還有各艦自身的近防導彈和密集陣武器系統、誘餌和電子干擾裝置,普通導彈不太可能穿透這種多重防禦系統。
二: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
1996年,駛近臺海的美軍航母艦隊深深刺痛了解放軍,讓解放軍深刻意識到實力差距,當時只有飛航式反艦導彈,射程在120千米以內,美國航母戰鬥群距離中國300至500千米,處於中國火力打擊範圍以外,第二炮兵曾經設想組織用現役的東風-11和東風-15系列彈道導彈進行齊射覆蓋部分海域,東風-11和東風-15系列彈道導彈飛行600千米要5分鐘,協同時間視窗內就要在5分鐘左右以內,美國航母戰鬥群在33節航速下5分鐘可移動2.8海里,必須覆蓋3海里才能保障80%命中率,若保持跟蹤,就能夠將誤差壓縮到500至1000米,“東風15A”導彈圓機率偏差為30-45米,數枚採用集束戰鬥部的東風-15彈道導彈就可以覆蓋美國航母戰鬥群,一個導彈旅每輪齊射5至50枚導彈,誤差控制在2000至4000米就會有毀滅性的效果,
但是中國缺乏對600千米範圍內的偵察與監視的技術,解決這問題的辦法是運用本國船隻構成預警網,再根據回傳的情報展開火力急襲,這種作戰模式效能極其有限,隨著不斷列裝各種新式裝備,東南沿海建設了資訊戰系統,實現指揮和通訊的自動化,但是偵察系統直到1999年也沒有完全覆蓋西太平洋海域,彈道導彈也有了新動向,東風-11A彈道導彈有了雷達掃描影象匹配末導系統,用於獲取目標雷達特徵匹配,雖然不足以區分艦艇輪廓,但齊射數枚總有導彈捕捉到目標,這種戰法的問題是美國航母戰鬥群退出東風-15系列導彈的600千米射程以外就可以了,另外彈道導彈反艦想要真正走向實用還要解決獲取目標精確的位置資訊,識別目標是不是商船或誘餌,飛行過程中不斷接收目標移動資訊,飛行末端有效制導幾個問題,
首先解決這一問題的是“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彈道導彈北約代號CSS-5,標準射程1800千米,彈頭重600千克,“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射程可達2400千米,“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很少公開露面,只參加了兩次閱兵儀式,“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是“東風”-21C程彈道導彈的反艦型,區別主要是在導引頭、戰鬥部、控制系統,其他方面大同小異。而“東風”-21C彈道導彈又是在“東風”-21彈道導彈基本型改進而來,其中大部分技術和裝置已經過時落後,也可以說“東風”-21D導彈受母型的限制不再先進。但在內陸省份也可以覆蓋1500千米,超出了美軍艦載戰鬥機的作戰半徑,改變了整個西太平洋的戰略格局,特別是“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速度高達每秒3400米,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系統很難進行攔截。
更新式的DF-26型多用途彈道導彈作戰任務和DF-21類似,但是射程高達4000千米,可以有效覆蓋整個南海和關島,整體先進性大大超過了“東風”-21D導彈,2020年8月26日,火箭軍分別從青海省和浙江省向南海發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和“東風”-26遠端彈道導彈,美國出動了RC-1358大型偵察機對此次發射進行了嚴密監控,彈道導彈飛行時間長達十分鐘,靶船以35節最大航速逃逸,當導彈抵達1000千米的目標區上空時,靶船已經偏離原來位置,導彈必須根據目標航速和航向計算10分鐘後目標可能得“前置點”,
再用末導雷達掃描“前置點,單枚導彈在2至3萬米的高空搜尋視角為30度,形成6-9海里半徑的搜尋視野,捕獲半徑為25~40千米,完全覆蓋靶船逃逸範圍,即便靶船以最高航速也只駛出20千米,兩枚導彈覆蓋了整個可能逃逸區域,精確命中靶船,而且戰時並非僅僅覆蓋一輪,而是多批次齊射反覆覆蓋轟擊,直到確認目標損毀殆盡。以導彈命中率為60%計算,只需6發齊射即可,即使美軍反導系統把命中率降低到20%,那也只需要齊射21枚,
三:如何找到航母
彈道導彈打擊航母是一個大型綜合計劃,彈道導彈僅僅是一個環節,體系中還包括從陸地、艦艇和潛艇以及飛機上發射的各種遠端飛航式反艦導彈,同時還包括遠端無人偵察機、海洋偵察衛星、無線電監聽衛星、地面遠端雷達計劃,35顆“北斗”系列衛星還進一步提高打擊精度,為了支撐4000千米射程的反航母作戰體系,必須具備5000千米的情報保障體系,為作戰提供預警、目標跟蹤、中繼、指揮協同保障,首先是岸基超視距雷達,中國已經在華北、華東、華南建立了10個岸基超視距雷達雷達,可以覆蓋從菲律賓到日本九州的巨大扇形區,最大探測距離3330千米,可以探測到飛機而追蹤到航母的蹤跡,不過這種雷達解析度較差,無法分辨密集目標,探測誤差可達36-178千米,最大誤差可達數十千米,只能夠用於概略預警,為反航母提供粗略的目標指示,
彌補這種誤差的手段通常是衛星,中國的海洋觀察衛星名義上用於海洋資源調查。但完全具備監視對海上動目標的能力,。中國也有多種電子偵察衛星,NOSS衛星有3顆在軌,可提供3500平方公里的監視範圍,每天可掃描目標地區18次,。影象偵察衛星有2顆在軌,多光譜光電影象掃描寬度30千米,解析度為3米,但在中國近海需要35.1天才能重新觀測特定位置,對實時引導導彈沒用,雷達偵察衛星有4顆在軌,掃描寬度40~100千米,需要13.8天重返觀測特定位置,中國在低軌道影象、高軌道影象、雷達衛星各3-4顆,在沒有提示下搜尋大型艦船的重返時間為2.9天,有提示可減少到2.6小時。25%陰雲時,延長到3.5天和2.9小時,50%陰雲時延長到4.2天和3.3小時。中國將繼續發射70顆遙感衛星。重返時間可以減少到1小時以下,顯著提高對航母的探測和定位能力,這些衛星對海上移動目標的定位精度能達到10米以內,並能在1分鐘內將定位資料傳送給使用者。
航空母艦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都要探測周邊海空區域,各艦雷達必須保持開機工作,也要保持對空對艦通訊保持編隊航行協同,這些雷達和通訊系統功率非常大,預警機雷達功率高達1兆瓦,航空母艦上的空情雷達功率高達22兆瓦,UHF頻帶的通訊同樣功率巨大,這些訊號源宛如燈泡,現代電子偵察系統在1000千米距離上對其進行定位,90年代初中國缺乏電子偵察機,改裝的轟電-5電子偵察機、轟-6型轟炸機的飛行高度為1000米時,可探測到200千米的雷達訊號,但航空母艦防禦半徑約500千米,如此大型的偵察機很難抵近到距離航空母艦群300千米,無線電偵察衛星解決這個問題,探測距離可達2000千米,不便之處是每天只有兩次飛越同一地區,缺乏連續性,跟蹤誤差可能會達到600千米。
於是中國研製的運-8的高新系列大型電子偵察機,這些飛機在衛星和超視距雷達預警後接班對目標海區實施連續偵察,4架高新偵察機在近海沿線往復飛行就能完全監視中國全部海岸線,並掃視西太平洋方向上千公里正面、縱深300至800公里的電子情報,能夠在1000千米外截獲E-2C雷達訊號,而E-2C一般距離航空母艦200千米內活動,進一步縮小了目標區範圍,潛艇偵察也是重要一項,現代潛艇聲吶系統探測距離近200千米,通常間隔200至400千米,偵察幅寬500千米、縱深達200千米,3個雙艇編隊就能完全監控全部西太平洋海區。由於大陸沿海受到第--島鏈的影響,潛艇警戒帶主要監控臺灣東北至日本,以及臺灣以南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最後一項是WZ-8超音速無人偵察機,在導彈大規模齊射前數分鐘以極快的速度運動到航母位置補充偵察,快速傳回資料。
四:結語
中國近年來已經建立了完整偵測系統,戰時一旦發現軍航母戰鬥群靠近的,隨時可以啟動東風-21/26反艦彈道導彈發動打擊,這一點即使是冷戰最高峰時期的蘇聯海軍也做不到,儘管美軍多次進出南海“航行自由”,但大多是“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和瀕海戰鬥艦,其航母始終避免進入南海或走菲律賓以東的海面,很明顯就看出日趨成熟的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對美軍的威懾力,美國航母戰鬥群再也不能像1996年那樣肆無忌憚地靠近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