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分享讀書感言。如果能幫助到你,產生共鳴,留言發表您的看法,請關注我,我們一起共同成長,見證自己的美好。
如何讓改變自然發生?記不記得,以前有過一個禁菸廣告,廣告上畫著兩片黑漆漆的肺,還被香菸燒出了大大的窟窿,這個廣告看著很噁心,也很嚇人,可很多抽菸的人看到後依舊抽菸,這是為什麼呢?大多數的人吸菸就是為了減壓,可這個廣告使吸菸的人們感到更加地焦慮、有壓力,反而更想抽根菸來壓壓驚了。
焦慮、恐懼、內疚的情緒並不會促使我們改變,只會讓我們焦慮煩躁地在原地打轉,而且內疚和自責還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懶惰、一事無成,進而破罐子破摔。如果你都已經把自己罵得士氣低落了,那你怎麼可能會有勇氣和力量去改變呢?
那我們應該怎樣讓改變自然發生呢?作者陳海賢曾遇到一個總是跟同期同事做比較的女孩,她總是覺得同事很聰明,而自己很差,經常很焦慮、內疚自己怎麼做不到更好,怎麼就不能更努力些。她很討厭這種狀態,可怎麼都改變不了這種狀態。在諮詢過程中,陳海賢逐漸瞭解到女孩是在機關大院長大的,同齡的還有另外兩個小女孩。三個孩子的媽媽經常會聚在一起討論孩子,而她的媽媽好勝心又很強。小時候她曾在鋼琴課上彈錯了幾個音,而鋼琴課三個孩子都學,三個媽媽也都在場。於是在回家的路上,媽媽就自己騎著腳踏車往前走,女孩記得那天天很冷,她一邊哭,一邊在後面追著媽媽。
從那以後,女孩特別害怕去學鋼琴,她越來越覺得,這三個媽媽就像三個將軍在那邊指揮坐鎮。她們像是三個小兵,在前面戰戰兢兢地奮力殺敵。雖然女孩並不想上戰場,可長大後,女孩又讓自己參加到與同期同事比較的戰爭中。
在諮詢過程中,女孩逐漸明白了,這麼多的焦慮、內疚她並不需要,這些只是她媽媽的需要,她終於理解了自己想要比較的根源。之後每次女孩想要跟同事比較的時候,她都會跟自己說:不要再參加這個愚蠢的戰爭了。或許,之前她也和自己這樣說過,但現在瞭解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後,再次說這句話的時候,她不再內疚、焦慮,而是充滿對自己的愛和期待,也終於慢慢地改變了。
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想要改變的時候,你對自己是厭惡和憎恨,還是懷著愛和期待呢?
開始改變後,如何區分有效與無效的改變?
作者陳海賢有一個朋友,在大學時期的某段時間,曾陷入了一種刨根問底的思想狀態,他想: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要工作賺錢?為什麼……過度的思考使得他做任何選擇都很猶豫,心情也很糟,因為他總是想在源頭上能把事情想清楚。
他想改變,於是他跟父母討論解決方法,他的媽媽建議他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選擇,他覺得很實用,可開始改變後,卻發現自己又開始思考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這個價值觀合理不合理呢?”
之後,他的爸爸跟他說,許多人根據常識來生活,可他會用理性去思考,不被常識矇蔽,這是審視世界的好習慣,雖然費點時間和精力,卻是很值得的,將來對他一定有用。
他很認同他爸爸的話,後來雖然他還會思考和糾結一些問題,但卻不再處處都嘗試改變了,結果他想的反而沒那麼多了,而且心情也好起來了。
改變是否有效,需要看你做出的改變,是否改善了你的狀況,或者有沒有讓你變得更糟。他媽媽的建議雖然促使他做出了改變,但他的狀況並沒有變化,這就是無效改變。而他爸爸把他想要改變的問題,變成了一種不需要改變的資源,讓他放下了自己的焦慮,促使他改變了 “他想要改變”這個想法,讓他從無效的改變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有效改變。沒有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都有著關係。
關係如何塑造自我?我們總說自己內向、自卑、自信、外向、努力、懶惰,可你也一定發現了內向的人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也很活潑,外向的人有時候也很沉默,自信的人也有沒把握的時候。在不同的關係中,每個人的行為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行為塑造了不一樣的你。我們所認為的性格,其實只是一段長期關係中的表現而已,這段長期關係塑造了這種性格的你。
美國有一位傳奇的教師,叫馬爾瓦·科林斯,她在犯罪和毒品橫行的芝加哥貧民區附近,創立了西側預備學校。這個學校專門招收被公立學校退學,被認為有問題的學生,在她的教育下,這些有問題的學生,很多都考進了大學,成了律師、醫生、法官、教師。是不是很不可思議?馬爾瓦·科林斯究竟做了什麼,竟可以完全改變這些學生的人生軌跡?
馬爾瓦·科林斯在西側預備學校教育學生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很真誠地相信這些孩子是聰明的、獨一無二的,不斷激勵他們,告訴他們:“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她的這種行為為她和學生們塑造了一種新關係,這些孩子,從以前接受老師的批評,轉變為受到老師的鼓勵、讚美,從而使得這些孩子開始改變,努力學習,結果真的越做越好。
總結本書,如何讓改變自然發生。只有認識自己的思考方式,滿懷愛和期待,才會讓改變自然發生。其次如何區分有效與無效改變。改變是否有效,需要看你做出的改變,是否改善了你的狀況。最後關係如何塑造自我。同一件事,不同的關係會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