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有一份私人書單,書單中他推薦了50本自己最喜歡的圖畫書。其中他認為最適合初次接觸親子閱讀的家長嘗試閱讀的書,就是這本曾獲凱迪克金獎、流傳了五十多年的經典圖畫書《小房子》。
松居直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反覆閱讀過好幾次這本書,每次都被其內容的豐富、作者思考的深度以及用精美細膩的圖畫講述故事的能力所驚歎。越是深入地研讀,越能瞭解這本圖畫書包裹的秘密,松居直把這本書稱為“能看見時間的圖畫書”。
一天、一週、一個月、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一年,乃至人類社會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生活和幸福的感受都統統都在這本圖畫書中。把這種肉眼看不見的“時間”,轉化成孩子們眼中的可視的世界,並讓孩子們能充分理解到這一點。這就是《小房子》這本圖畫書創造的一個奇蹟。
也許之前你之前已經看過很多人對於《小房子》的解析,但松居直的對這本書的理解絕對值得一看再看。
繪本簡介
《小房子》
(美)維吉尼亞·李·伯頓 著
很久很久以前,在城外很遠的鄉下,有一座小房子,她被雛菊和蘋果樹環繞,看日月星辰四季流轉。可是,一年一年過去,城市逐漸靠近,終於把她吞沒,鄉村風景也被公路、高樓、汽車、地鐵、行色匆匆的人們取代......小房子能否重新回到鄉下呢?
維吉尼亞·李·伯頓的《小房子》,於1942年也就是二戰最激烈的時期在美國出版。這是一本被傳閱了半個多世紀的傑作。這本圖畫書是這樣開始的:“很久以前,在鄉間一個安靜的地有一座小房子。”很久以前實際上就是19世紀,在美國一片廣闊的開拓地,有一處孤零零的農家小房子,它便是故事的主人公。
第一幅畫面,一所建得堅固的小房子被雛菊和蘋果樹環繞著。作者用樸素溫和的圖畫來說明小房子建在山崗上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建這所小房子的主人也在故事中被真實地描繪出來。
第二幅畫面,只要稍微拉開距離,就會明白房屋周邊的情景。雛菊——據說是伯頓非常喜歡的花,一片爛漫。故事展現的是從早晨到黃昏的時光。
第三幅畫面是夜景,小房子隱在陰影中,周邊悄然安靜。時間的流逝用月的盈虧來表示,一週、一個月的時間悄悄流走了。在遙遠的夜空,能看見以北斗七星為主的星座,東西南北清晰可辨。清澈的夜空映亮遠方的街道,勾起人們對家的嚮往。
第四幅畫面到第七幅畫面,用幾幅充滿季節感的圖畫表現春夏秋冬的變化,畫面通俗易懂,均以小房子為中心而設計構圖。作者只讓小房子周圍的景色和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這樣四季的鮮明變化便一目瞭然。用太陽的朝升夕落表示一天,用星星的變化表示一週,用月亮的盈虧表示一個月,用四季的變化表示一年,透過固定場所的變化來表示孩子看不到的時間,隨著畫面發生變化,肉眼看不見的時間逐一被形象化地呈現。這種巧妙運用圖畫書的獨特表現手法講故事的方式,正是伯頓在其他作品中屢試不爽的特有技法。
故事發展到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即農家房子是間隔一段距離而建的。不僅在日本,在亞洲和歐洲,村落都是由農家屋舍組成,農民走出屋舍到田裡幹活,然後再回到屋舍。但這本圖畫書中的農家屋舍沒有形成村落,彼此是孤立存在的。這種孤立性是美國農村的特色。根據1862年的《宅地法》,只有居住在自己土地上的人才享有所有權。
美國作家勞拉·英格斯·懷爾德的兒童文學作品“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也是這樣。由此可以看出,圖畫書《小房子》的確真實地反映了美國人民的生活史。作者維吉尼亞·李·伯頓也許並沒有這樣的意圖,但是,從源於生活的故事和插圖中,我們感受到了依據事實建構作品的嚴謹性。
有時,我看著一幅四季畫卷般的畫面,便會想象住在房子裡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很想知道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心境度過每一天、每一週 乃至每一年的。好,第一幕結束了,接著轉入令人感到意外的第二幕。正如某位文學史家所說,美國古典文學作品有過這樣的描述: “突然出現的機械讓人大吃一驚”“機械會不打招呼地闖入‘幸福的山谷’”,第八幅畫面正是如此。以小房子為中心的勻稱而美麗的風 ,被機械的力量無情地分割開來,田園正中央開闢了一條汽車道。在美國,汽車產業自1900年初逐漸發展起來,到了1918年,汽車數量亙超馬和騾子相加的總和,因此鋪設汽車專用道的工程就成了當時的重點工程。
畫面九,在鋪好的道路上取代馬車奔跑的是汽車。道路和汽車的發展推動了都市不斷向鄉村拓展,於是樹木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接一個地建起來的道路標誌和加油站,田園風光就這樣消失了。
畫面中首次出現的電線杆頗耐人尋味。人們用電燈取代了油燈。 截至1927年,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家庭用上了照明電器。1929年,五分之二的家庭有了收音機。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畫面整體變得有些不清爽。儘管如此,小房子的煙囪依然吐著煙氣。
畫面十,都市迅速發展。汽車奔跑的速度越來越快,車型也從敞篷車發展到轎車,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似乎無人理睬小房子,它看上 去很孤獨。真不容易,只有草坪周圍才能看到綠色。
畫面十一,夜晚。都市特有的噪音使夜晚的寧靜消失了。路燈整整亮了一夜。不過還好,我們尚能看見夜空中的星星。第二幕閉幕了。
第三幕,立體地描繪了大都市的變化。小房子周圍的草坪也枯萎了,人們徹底失去了大自然。高樓裡的人越來越少,房屋也任其荒廢。電車、高層樓房、高架鐵路、地鐵以及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匆忙,噪音也越來越嚴重。小房子就像大都市中孤獨和邊緣人物的象徵。摩天大樓正在加緊建設,瞧,整個畫面徹底發黑了。
畫面十六,不眠的大都市之夜。由於夜晚明亮的燈光,人們看不見星光。第三幕似乎無法閉幕。
美國一位思想史家曾指出,“迅猛發展的都市化社會的價值與田園價值會發生衝突,大自然將被視為人們從都市裡‘奮鬥著的年輕人’ ‘吵吵嚷嚷的聚集’中得以逃離的一處聖地。”在美國,早就有這種觀點。從畫面十七至終結的第四幕中小房子的轉變,正闡釋了這點。小房子將大房子甩在後方,沿著鋪設的道路追求它的田園生活夢,終於落腳在一個有著蘋果樹的山崗上。這裡有晝夜之分和四季變化,人們按照自建國以來美國人稱之為“田園夢”的理想方式生活著。現在被稱為“人種沙拉盤”的美國,雖然人們每天為追求新的夢想而苦惱,但似乎並沒有摒棄田園主義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講,《小房子》是一部體現美國精神的作品。
下面是些雜談。在這本圖畫書的環襯上,交通工具的變化是用圖案來描繪的,其中只有一輛汽車因輪胎破裂而拋錨,孩子們很快會發現這一點。它顯示出汽車構造的發展變化。輪胎破裂意味著為了坐得舒服,人們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進,發明了有內胎的輪胎,並逐漸應用且加以推廣。伯頓就是如此細緻地刻畫著每一個細節,而越是從細節處讀出作者的意圖,圖畫書的趣味性就越強。
寫在最後
關於小房子的創作,還有一些不是很廣為人知的趣談,是關於作者的。
維吉尼亞·李·伯頓曾經有段特別的經歷,就是把自己居住的房子移到別處。那時她和丈夫買下了一幢木板瓦屋頂的二層樓小房子,為了避開噪聲,他們把房子移到了五百多米外的一片長著老蘋果樹的山岡上,她還在房子的四周種滿了雛菊。正是這次變遷,給了她創作《小房子》的靈感。
至於為什麼她會那麼神奇地在圖畫書裡展現“時間”,是因為創作之時,她就想給兩個兒子講述時間的概念,從一天到一個月,從四季到全年再到年代。正是因為懷抱著一顆母親的心,她才能在這本書裡將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清晰。
李·伯頓也是一位很不簡單的媽媽,她有很強烈的現實關懷。瞭解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後,或許就能從書中讀出她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對城市化程序的憂慮。有心的讀者甚至發現她在封面圖畫中藏著一個微妙的文字遊戲:小房子門前寫著“HER-STORY”,很可能是對“HISTORY”(歷史)的解構—— 誰規定歷史是男性的,而不能是女性的?
李·伯頓在 1952 年創作的《纜車梅波兒》,是對當時在舊金山如火如荼的保護纜車運動的強烈聲援,而她在 1962 年出版的《生命的故事》則是一部跨越億萬年、氣勢恢宏的自然史故事。具備宏大的視野,同時擁有強大的駕馭能力,兼具與兒童零距離溝通的魅力,她絕對配得上“圖畫書大師”之名。
你曾看過《小房子》嗎?
挖掘到哪些寶藏呢?
歡迎給我們留言分享哦~
繪本名家視角 重讀童年經典
閱讀深1℃
我們下期再見
文章摘自《我的圖畫書論》,作者:松居直
部分內容節選自
讀客:絕不會把童書看作哄孩子的小玩意兒,作者: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