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黨百年·春綠隴原”隴劇惠民演出周15日啟幕
隴劇大戲《大禹治水》《官鵝情歌》 金秋時節“花開金城”
被譽為隴上“藝術奇葩”的隴劇,是我省的獨有劇種,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場隴劇藝術盛宴將在金秋十月“花開金城”。10月8日,記者從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主辦的“建黨百年·春綠隴原”隴劇惠民演出周新聞釋出會上獲悉,10月15日,大型原創隴劇《大禹治水》將首度登上金城舞臺演亮相,在甘肅黃河劇院連演三場;隨後入選文旅部“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劇目復排計劃的大型歷史隴劇《官鵝情歌》,將以復排後的“青春版”接棒演出兩場,原汁原味的兩臺隴劇大戲,將讓金城戲迷大快朵頤。
兩部劇目同時搬上舞臺意義重大
“此次隴劇惠民演出周,將一臺新創劇目和一部復排精品劇目同時搬上舞臺,在大力倡導黃河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團結的大背景下意義重大。”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建仁在新聞釋出會上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下講到要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大禹治水》作為講好黃河文化的深入實踐,從策劃、創作到研討環環相扣,僅劇本先後16次易稿,這在隴劇歷史上也不多見,是我省遵循藝術創作規律的一次成功實踐。
楊建仁還表示,隴劇是我省獨有劇種,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連續三屆榮獲“五個一工程獎”,這對於一個地方劇種來說實屬不易,不僅為甘肅舞臺藝術事業創出輝煌,也為中國舞臺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個劇種要歷久彌新,必須要創新發展。《官鵝情歌》走過了15年的歷程,這次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復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他說,隴劇人的堅守和付出,讓隴劇事業大放異彩,這次在劇目創作過程中,他們克服急於求成的心態、上下一條心打造精品的成功做法,在當下值得提倡。
省戲劇家協會主席石小軍也表示,《大禹治水》是一部梳理華夏文明、聚焦甘肅文化、反映黃河文化的戲劇作品,把大禹這個中華民族遠古傳說中的人物首次落地到甘肅,不僅拓展了甘肅戲劇創作題材,而用隴劇這一甘肅獨有劇種來呈現,對於隴劇藝術來說也是一次嘗試和豐富。
“以老帶新”讓隴劇藝術薪火相傳
大型原創隴劇《大禹治水》由甘肅省文旅廳全程指導,是我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講好甘肅故事的具體實踐,目前該劇已成功入選“全省重點文藝精品創作”計劃。此次劇中的“大禹”由甘肅隴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邵炳德擔綱,雷通霞、佟紅梅、竇鳳霞三朵隴劇“梅花”甘當綠葉聯合主演,該劇的音樂由省隴劇院隴東道情(隴劇前身)敬家班第六代傳人敬懷寶親自操刀,原汁原味地展現了隴劇的音樂特色。
甘肅省隴劇院院長王存介紹了兩臺劇目的籌備和演出情況。“隴劇《大禹治水》全體人員在排練過程中,始終發揚大禹治水的精神,克服困難,精益求精、認真創作,尤其進入帶樂排練階段後,多次邀請省內專家與主創人員把脈問診,整理問題清單,逐一對症解決,進行再度創作,目前已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我們有信心將其打造成隴劇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講好甘肅故事的代表劇目。”他說,“大禹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我們希望透過這部劇目,讓更多人瞭解大禹治水始於積石的故事,深入體會大禹在治水過程中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和敬畏自然、科學治水的經驗,這不僅對當前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有借鑑意義,同時對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和傳承發揚黃河文化,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大型歷史隴劇《官鵝情歌》是隴劇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從劇本到演出完全“本土化”的首臺隴劇大戲,2006年首演後引起轟動,隔年便榮獲了第十屆“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並進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重點資助劇目,時隔15年,該劇入選文旅部“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劇目復排計劃。“此次復排的青春版《官鵝情歌》,大膽啟用了趙丹、譚強等一批青年優秀演員,旨在透過‘以老帶新’,培養和鍛鍊新人,讓隴劇藝術薪火相傳,散發出新的時代光輝。”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平麗豔 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