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老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思想的哲學家。《老子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聖人有老容,故號為老子。”公元前5世紀末,周王室發生內亂。老子看到朝廷日益衰敗,於是辭官,騎著毛驢,西出函谷,過隱居生活去了。他應關令尹喜之請,遺五千文,即《老子》,又名《道德經》。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首次把“仁”作為一種哲學範疇提出來。孔子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合稱“七十二賢人”。孔子晚年在魯國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春秋》、《周易》、《禮經》和《樂經》,除《樂經》失傳外,其餘的“五經”一直流傳至今。孔子73歲時病逝,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行由弟子記錄下來,編成《論語》。
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宋國人,中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子被稱為“布衣之士”,他著書立說,創立了墨家學派,成為當時唯一可以和儒學抗衡的顯學。墨子的主要思想和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倡導“兼愛”、“非攻”等主張,他的言行和思想被弟子記述於《墨子》一書中。
莊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世稱“南華真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的思想著作,完整地儲存在《莊子》一書中。它既是先秦時期最著名的哲學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亞聖”。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孟子與其弟子共著《孟子》,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國趙國人。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之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唯物主義集大成者,提出了“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與其弟子著有《荀子》一書,共10卷,32篇,其中以《勸學》、《天論》等最有代表性。
韓非子
韓非(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戰國末期的哲學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出生於韓國(主要區域在河南省)貴族家庭。韓非子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等政策,主張中央集權,因建議韓王變法未見用,於是發憤著書,寫成10萬餘言的《韓非子》一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五蠹》、《說難》、《顯學》、《孤憤》、《定法》等篇。韓非的思想著作傳到秦國後,秦王大為賞識。但他昔日的同學李斯等人對其進行陷害,韓非被迫自殺。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西漢著名哲學家,在當時享有“群儒之首”的聲譽。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併為此後兩千餘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董仲舒的思想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繼承了“二程”(程顥、程頤)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將其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朱熹的中心思想為“理氣論”,他認為“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朱熹死後,他的思想被奉為官方哲學,在封建社會末期產生了重大影響。朱熹一生著述甚豐,其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有《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易學啟蒙》、《通書解說》等。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世稱船山先生,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在哲學上有著突出貢獻,他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吸取當代新興“質測之學”的成果,求實創新,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把唯物主義發展到時代條件所允許的高度。王夫之特別批判了“存天理,滅人慾”的論點,認為只有人慾得到合理滿足,才合乎道理。王夫之一生著述頗多,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詩廣傳》、《老子傳》等。
諸子百家
先秦至漢初的諸子與百家,今人有明確區分,即“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學派”。《漢書·藝文志》列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10家。其實並不止這些。論起主要學派來,應當是儒、道、法三家,它們不僅有明確的傳授系統、豐富的著述和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對中國後代思想影響甚大;其次為墨家、名家,它們雖然對後世影響較小,但在當時社會的地位相當重要,並且也有自己的理論和著述;至於陰陽家,雖然在哲理體系上談不上完整和嚴密,但對於後世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三教·九流·十家
三教:漢儒宣揚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為三教(《白虎通·三教》)。兩漢之際佛教傳人我國後,稱儒、道、佛為三教。
九流:指先秦時九派學說。即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十家:九流(即九家)再加上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