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瞭解到,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文化專員,為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工程頒發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創新獎。
在此之前,該工程還獲得過2019年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保護專案類金獎、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第十三屆中國鋼結構工程獎金獎、中國鋼結構協會空間結構分會空間結構獎設計銀獎……
這次,獲的是個什麼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設立於2000年,旨在表彰個人及公私部門在保護或恢復區域具有遺產價值的建築、場所和不動產方面取得的成就,以鼓勵個人參與及公私合作,保護本地區的文化遺產,造福於今世後代。
為什麼要建設這個工程?
作為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出土地,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猿人洞)面臨以風雨侵蝕為主的一系列自然損毀,如風化、剝落和失穩等。2012年的一場暴雨過後,洞底及西剖面發現有雨水迅速積聚後又消失的現象。後經實地勘察證明洞底存在大的溶蝕裂隙及破碎帶,嚴重危害遺址整體穩定性。
隨即,有關部門便開始推進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方案的落地。2015年5月,該專案開始動工。2018年8月底,該專案透過竣工驗收,並於2018年9月底正式對公眾開放。保護建築猶如猿人洞的“鋼盔”,既可隔絕雨、雪、冰雹、陽光對遺址本身的直接作用,又減緩了風及溫差的作用,降低自然風化。
這個工程有哪些亮點?
1、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保護建築遵循最小干預和可逆性原則,採用大跨度空間單層網殼結構,以“保護棚”的形式橫跨猿人洞遺址。設計團隊以現存山體等高線為線索,推匯出猿人洞未坍塌前的山體形態,以此為基礎得到保護建築的整體造型,使保護建築從形態上與周圍山體環境融為一體。保護建築的外表皮為綠植屋面,使其隱沒在綠樹叢中。
2、825塊葉片“對號入座”
保護棚並不是光滑的一整塊,而是825個葉片,彼此錯落排列,保護棚外部,透過全自動灌溉技術保證植被健康生長。
內屋頂則採用巖壁花紋設計,向觀眾傳遞遺址內部環境資訊。觀眾走入遺址區,彷彿置身於真實的山洞之中,並不會感覺到保護棚的存在。
3、遺址內洞壁成為“螢幕”
如今,猿人洞內多了很多高科技裝置。洞壁成為數字展示平臺,採用多媒體技術,重點在西側壁展示發掘資訊,同時在北側壁介紹猿人泂發掘歷史背景和總體成果,使公眾在遺址環境中身臨其境瞭解遺址價值,達到最佳的闡釋效果。
4、工程資料全程監測
施工過程中,設計團隊透過數字風洞技術,以猿人洞小環境氣象監測資料為基礎,在設計全過程對保護建築的形體高低、開縫大小、溫度溼度、採光通風等諸多因素進行模擬,為設計提供調整依據,確保保護建築設計方案的科學合理。
小檔案:
名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第一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工程
地點:北京房山
型別:保護工程
用地面積:2878平方米
建築面積:3487平方米
專案年份:2018年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陳強
編輯 王海萍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