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登高山的過程中,對登山運動員威脅最大的就是嚴重缺氧的高山自然環境。
為了戰勝高山缺氧,一般採取使用氧氣裝備和進行適應性鍛鍊這兩種方法。
由於用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缺氧的客觀條件不足,而由於運輸困難,在高山上氧氣裝備的供氧量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平原地區的水平,因此,登山隊員戰勝高山缺氧,主要應透過實踐鍛鍊取得適應。
適應能力的取得,則依靠高山適應性鍛鍊。
依靠適應性鍛鍊是指登山隊員透過高山 實地活動來調節生理機能,逐步取得對缺氧環境的適應能力。
在探險登山中,登山隊員如何戰勝高山缺氧環境是登山戰術的核心問題。
許多在正常條件下不難克服的困難,在缺氧情況下,其嚴重程度成倍增長。
因各種高山病 而釀成的傷亡事故,常常發生。
因此,透過積極鍛鍊取得 較高的適應能力,不僅具有生理上的意義,而且是使其他 戰術真正發揮作用的可靠保證。
適應性鍛鍊的方法可概括為如下3種:
1、波浪式鍛鍊:
波浪式鍛鍊是指從基地營出發,登到一定高度,做一 定時間地停留和居住,然後返回基地營,即完成了一次適 應性鍛鍊。
在基地營休整數日後再出發,越過前次到達的 高度,到一新的高度,做一定時間地停留和居住,再返回 基地營。
每次到達的新高度與前一次到達高度之間的相對高差約1000米。
往返適應性鍛鍊的次數則應依攀登山峰的高度、全隊原有適應性水平、物資運輸和體力消耗情況而定。
波浪式鍛鍊方法的優點是把適應性的過程拉長,更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而且還可以結合選定高山營址、偵察路線、物資上運等項工作進行;缺點是所用時間較長,不利於充分保證突擊頂峰的有利時機。
此外,體力消 耗也較大。
2、間歇式鍛鍊(臺階式鍛鍊):
間歇式鍛鍊又稱臺階式鍛鍊,是指從基地營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返回,就地適應一定時間;然後再上升到另一高度,適應一定時間,這樣循序漸進從而使適應的高度不斷向頂峰靠近。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結合突擊頂峰同時進行適應性鍛鍊。
在一次次的適應性鍛鍊中,根據時機登上頂峰。與波浪式鍛鍊方法相比,這種方法在時間上大大縮短,並且較前者節省體力。
但規模較大、適應性水平較低的隊伍採用 這種方法要慎重,因為它的適應性效果不如前者,另外在高 山露營、物資上運等方面也會出現一定困難。
3、波浪式與間歇式鍛鍊相結合:
在攀登高峰的過程中,通常用波浪式鍛鍊與間歇式鍛鍊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適應高山環境的目的。
波浪式鍛鍊可安排在剛進山前,如結合建營、偵察、運輸等多項任務, 在營地及其以上附近地區進行持續數天的適應性鍛鍊。
適應一段時間後,再採用間歇式鍛鍊。
如多建高山營地,多進行適應性鍛鍊,循序漸進,以有利於取得高山 適應性。但鍛鍊次數過多,卻又會嚴重影響登山隊員的體力。
要做到既取得一定的高山適應性,又保持相當的體力,就必須適當掌握適應性鍛鍊的次數和每次攀登升高的高度。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在合理地解決高山適應性和體力這一對矛盾上,我國登山運動員根據自己的特點摸索出了一些經驗。
由於一次登山活動所提高的高山適應能力可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兩次登山的間隔時間一般在一、二年為宜,不能太短或太長。
時間太短,則不利於體力的恢復;時間太長,則下次登山的適應能力又有可能下降。
兩次攀登的時間間隔要適當。
曾有一些國外登山家認為,如果兩次攀登之間間隔時間太長,對已取得的某一高度的適應性便會減退。
一般兩次攀登之間的間隔為2-4天。
但經過我國登山運動員在攀登珠峰時,由於天氣 的變化,每次攀登間隔時間最短是8天,最長達12天,從適應性來看, 井沒受到什麼影響,反而得到了足夠的休息,恢復了體力,顯然,兩次攀登的間隔時間適當長一些也是有好處的。
另外,在強調積極適應性鍛鍊的同時,也要注意隨時 監測運動員的生理反應。
由於海拔愈高,日照愈強烈,愈加缺氧,會很容易導致高山病,若運動員出現異常反應則 不宜再繼續,否則,一旦在高山上出現高山病嚴重的患者,不僅搶救難以及時,而且勢必投入許多護送力量,造成隊伍的大量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