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於兩年前,發在豆瓣上,應該是我這些年來寫的最認真的一篇了(當然除了採訪稿和定製的市場宣傳稿) 】
最近,我喜歡上了林安,一個26歲的上海姑娘。
初次相識,源於她的微信公眾號土土土槽,Get 100種不上班的理想人生這個專題。題目很吸引人,很討巧。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不上班“的人(特指那些由職業者)或者有朝一日想成為一個”不上班“的人,又希望能有份收入、養活自己,能做成一些事情,有成就感,你願不願意多看看同路人的理想人生,從中找尋一份屬於自己的靈感呢?
林安很實在。在自己自由職業滿一年之際,專門發文,記錄並詳述了這一年的心路路程及從中汲取的經驗教訓。說實話,滿滿的乾貨,讓我很感動。
怎麼說呢?現在網路上的各式推文,看似有道理,但禁不起深度推敲,原因就在於點到為止的心態。什麼事都流於表面,講講道理,讓你覺得是那麼回事,但就是不知道放到自己身上該如何落地。於是,你便留戀於不斷地閱讀同類的文章,以期有朝一日自己能得道成仙。
我想,這就是雞湯說法的來源吧。
一個年僅26歲的姑娘是如何做到裸辭一年(更確切的說是在半年內)便找到自己的方向、實現收入穩定的目標的呢?身為一個同為自由職業者(僅僅是時間自由,甚至談不上什麼職業)的孩子媽來說,我不得不拋開所謂的年齡、閱歷、經驗的虛假面紗,虛心的向和我有著向下幾層代溝的年輕一代虛心學習。
① 辭職前的心理準備,自由職業vs自由
自由職業不等於自由,這一點,大部分人在思想上是認同的。但落實到行動上卻因人而異、千差萬別。
提前在心裡為自己規劃好,到底是想給自己一段自由的時光去做一些以前工作時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哪怕就是放鬆,去享受生活),還是給自己一個自由的環境+自律的工作時間?想明白這一步,才不會產生最基本的認同焦慮感。
二十幾歲的林安,單身一人,養活自己的需求保證是首要目標。她寫到,“因為收入驟減,一刻不停的在想接下來該做什麼,怎麼掙錢……那三個月,幾乎每天都在工作,不敢給自己放一天假”。
所以,她的選擇是自由的環境+自律的工作時間。
自由的誘惑是如此之大,我從未設想過,三個月不給自己放假!這是何等的堅持,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生存壓力?
反思一下自己,剛剛辭職時給自己定的第一個目標竟然是“補覺”!其實客觀的想想,本不該批評自己。身為一個曾經的全職工作者和兼職媽媽的合體,多年體力透支是很明顯的事實。掙錢養活自己的需求優先順序確實大大低於對身體的呵護的需求。
但是,如果拿批判性的思維來思考,補覺不會佔用一整天的時間,剩下的時間還是可以有效的加以利用的;補覺工程持續兩三個月大致便可收尾了,那麼體力恢復正常之後的時間我又是如何安排的呢?是否有效充分的利用了呢?
別說三個月一天不休息的工作,每天一小時的高效工作時間我都無法保證。藉口很多很多:
- 我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我每天無法逃避做飯、買菜、接孩子等日常瑣事;
- 每個晚上和週末都無法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是因為有一個隨時纏著你說話、想跟你玩耍的小不點在身邊;
- 全職工作了將近20年後,突然自由了、有了大把的時間,太想做一些無用但有趣的事了,比如種花、烘焙、寫字、跳舞。其實,我是徹頭徹尾的將自己的自由時間定位為一段享受生活的時光了。
這其中糾結的地方就在於,既想享受生活,心裡又還保有那麼一點點追求,不甘放棄尋找今後的個人發展方向。結果便淪落為,本該專心享受生活的時候,腦袋裡卻還在惦記未來的出路;本該專心思考未來的發展,腳踏實地的做些什麼的時候,心裡卻如長草一般,想著生活中的那點小確幸。
原來,我們不能太貪心,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捨得放手。
② 懂得取捨,學會專一
“Get 100種不上班的理想人生”這個主題對於一個以寫作和自媒體為生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吸睛的切入點。
每個初次踏上自由職業之路的人都會面臨一個選擇的課題。如果你很幸運,有著非常專一的愛好——比如,我有個超愛瑜伽的朋友——那麼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時間、精力的投入都是件開心事。就算經濟收入暫時達不到很滿意的程度,但至少可以被做事中獲得的滿足感所彌補。
記得我剛剛辭職時有一次和閨蜜聊天、聊我的方向,她們都說,這對你來說太容易了,你有這麼多愛好,哪個不是出路呀?
可當我反思自己這幾年走過的路時,我發現,這麼多的愛好似乎成了我的絆腳石。哪一項都覺得比別人擅長一些,可以再深入發展一下,可哪一項似乎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專長,達不到可以拿來做進一步發展方向的水平。
記得當初給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取名時,苦苦思索了許久,名字是個性、是主題的凸顯,可我的主題到底該是什麼呢?我不能今天寫美食,明天寫旅遊,後天寫育兒。這種大雜燴公號估計不太會吸引到公眾的眼球。
這種無從取捨的糾結帶來的另一個負面影響就是不自信。相比於長時間深耕於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來說,多面手在外人看來很光鮮、很熱鬧、很生活,但內心深處對自己的懷疑卻從未停止——為什麼我哪一樣都做不專?我在哪個方面都成為不了專家,我這麼不專業怎麼去跟別人分享我的經驗及成果?又有誰會願意去關注我?
我總是下不了決心,去放棄一些。
二十幾歲的姑娘都懂得,自由職業初期首先可以透過把愛好變工作來養活自己,但是當時間和精力無法支援你去同時做幾件事時,首先放棄的也可以是由當初的愛好生出的那份工作。不是因為不喜歡了,而是看到了自己未來在這件事上的侷限性,體會到了當愛好變成工作時內在的感受——你是否依然愛它如初?
前兩天聽到一個笑話,一個男生心裡同時暗戀著好幾個女生,總是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該去選哪一個作為約會物件。好笑的是,這些女生誰也不知道他在暗戀她。
突然覺得這個笑話有點像我的狀況,我的每一個小技能小愛好就像那些被暗戀的女生——永遠得不到約會機會的女生。
為什麼不專心去追一個姑娘,認真的向她去表白呢?
③ 水到渠成,但是需要先打好基礎
“先做事,再賺錢”這句話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 。辭職初期,不可避免地滿腦子想的都是我該如何去賺錢?我也不例外。
我曾經為了賺取一點點稿費去寫廣告宣傳文,寫的時候虐心,因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聲音,寫完了揪心,因為平臺瀏覽量低。這樣的文章為我帶不來任何槓桿效益,繼而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方式。
也曾經為了賺一點講課費而去講沒那麼喜歡的主題,面對不那麼主動的學員(不是自己花錢購買的課程)。雖然整理課件和備課的整個過程令自己很受益,但是對長遠的個人發展幫助並不大。
林安說,找準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標群體,持續不斷地創造符合目標群體的產品和內容。自由職業早期,也許你覺得做這些事既耗費時間精力,又起不到任何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當回頭看時,你會發現很多成果都是前期的積累鋪墊帶來的。
我想以寫作為生。平日裡文章也沒少寫,但是,仔細想想,這其中有兩個致命問題。
一,忽略了目標群體,總是天馬行空的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沒有太在意讀者感受(這也是我後來在一個寫作訓練營裡看到的自己的問題所在)。而且,因為本來愛好就多,更是不可避免地四處開花。
二、總是在寫投稿文章時才足夠認真、反覆推敲,但是發在自己的公號、部落格等媒介上的文章往往草草了事,想法來了就簡單的寫上幾段,然後post上去,ok,完工。這樣便總有一種“沒寫出最好的文章”的感覺,但是又懶得花額外的時間再去修改。
我不知道這樣草草寫成的文章算不算積累,或者說有多大的效力。反正,我承認,我沒有盡力。
所以,我寫的那些文章至今也沒有為我帶來太多的意外收穫。
④ 個人品牌宣傳,你低調結果就會低調
自由職業想要發展的長遠,一定要在目標圈內樹立口碑和品牌。這一點,我在身邊的幾個朋友身上看到過。
我有兩位做親子教育的獨立講師朋友,她們經常在自己的朋友圈曬自家的孩子——孩子的行為舉止、孩子的良好表現,作為講師兼家長,她們在日常生活中就事論事的一些看法。
我挺理解她們的,畢竟她們要樹立自己的專業權威形象。我也挺同情她們,為了事業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庭隱私。我曾經還慶幸自己沒有走上成為職業講師這條路。
喜歡寫作,想以寫作為生,我從未想過這件事和樹立個人品牌和口碑之間有什麼聯絡。低調不自信的我有時候甚至會特意隱藏自己的文字——從來沒有在朋友圈公開過的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我在各個平臺的名稱並不統一,讓人很難發現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指向同一個人;那些非投稿的文章我甚至都沒有給我的先生看過,因為他比我寫得好,我不自信,怕他笑話我。
我偷偷做的這些對我怎會有幫助?怎麼能讓周圍的人認識到我?
那個講師朋友曾經跟我說,她是一個特別不愛宣傳自己的人,那些購買課程的學員,都是透過老學員的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口口相傳看似是別人的功勞,別人在替她做宣傳,但是,她樹立自己的品牌及口碑靠的還是講課的功力。
歸根結底,宣傳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你低調、不自信,結果自然也就低調。
⑤ 別人的路vs自己的路
看了林安的自由職業一年總結,我的心情低落了好幾天。因為看到了成功的人、優秀的人,看到了清晰的思路,看到了年輕的老練,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為什麼我的身上沒有這些優秀品質?
以前,總覺得自己的年齡就是擺在那裡都能拿來說事的資本。但是,在這場年輕人vs中年人的pk中,我除了年齡高於對方,其他統統敗下陣來。年輕人的衝勁、幹勁我沒有;年輕一代在二十幾歲就有的成熟想法,在我們這一代中年人身上,既沒有被教、被告訴過,也沒有主動思考過。當我們總開玩笑說搞不懂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麼的時候,不是他們太奇葩,而是我們太老舊。
低落,不是因為自己不夠成功,而是因為嫌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自律、不得方法要領。如果這三點我都做到了,結果什麼樣,我想我不會太在乎。至少這樣的結果不會讓我低落。
《曉說2018》最後一期,高曉松說,“我最怕的事是有一天醒來發現自己才15歲,我不要再經歷那些掙扎和一葉障目的年紀。”
老公說,他現在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健康,為了家人。
我在當年決定辭職的時候就曾告訴自己,工作不是最重要的,陪伴孩子成長、關注他的教育才是我現在要花費精力去做的事。
我們可以羨慕他人的成功,但是無需以此貶低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就是會選擇做不同的事,關注不同事物。
社會一向傾向於成功者,尤其是事業成功者;現在的年輕人一個比一個拼命,看誰更努力、更自律。我也曾年輕過,我也曾很努力的工作過,可惜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還沒有網際網路,所以我不大可能在當初的大環境下為自己謀得一份自由的職業。也就是說,我不能錯時空和林安小妹妹去比什麼。
道理大致就是這樣。
不去隨意批判自己,但是要客觀的看待自己;不給自己的不成功找藉口,但可以從別人的成功經驗中為自己找尋一些啟發。
現在,我要做的是心平氣和的為自己的生活和自由職業重新規劃一下了。
ps.
重讀自己兩年前寫下的這篇文章,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晚夜聲人靜時,自己邊總結邊寫的畫面以及那時不平靜的心境。
時間能治癒一切。其實更應該說,時間給了我們慢慢思考、反省機會。
兩年來,我學著與自己的內心和解,少些自我批判,少些焦慮。一旦想明白,其實並非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想要追求所謂的事業,就能漸漸的放下對外在和來自他人的認可的一些偏執。
身兼妻子與母親雙重身份,需要我付出努力與心血的地方很多,只是現階段,不包括投身一份值得拼搏的事業。
這兩年,我很慶幸自己是個自由身。疫情期間可以踏踏實實的做好家庭後勤保障工作,然後裝修了房子,一個人忙完了女兒留學申請的所有工作,並且為即將到來的他鄉生活盡我所能做足了準備。
空餘時間,當我戒了朋友圈,取關了雜七雜八的公眾號,不再追劇,把所有的自律都用在讀書上時,我發現我變得特別的快樂、充實。
兩年讀完了100多本書,不僅讓自己信心和成就感滿滿,更能清楚的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淡定,越來也喜歡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問題。
當我看到兩年前讓我羨慕不已的林安小妹妹現在已經發展出一個自己的團隊時,我由衷的祝福她。
與之前不同的是,現在,我會覺得自己也挺厲害,除了暫時沒有一份事業,其他沒有什麼事情是我搞不定的。
寫於2021年8月,離開北京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