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百度入股飛騰資訊 國產CPU再獲加持
近日,據天眼查資料顯示,飛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百度關聯公司達孜縣百瑞翔創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同時,公司的註冊資本也從6.67億元增加至7.49億元。
飛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內領先的自主核心晶片提供商,由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和天津先進技術研究院於2014年聯合支援成立。
Simon點評:其實早在2020年初,阿里雲便與飛騰完成了產品的相容性互認證,顯示飛騰FT-1500A/16處理器的AnalyticDB在測試中執行穩定、效能優異,能夠為企業級應用提供可靠保證。這也標誌著阿里雲分析型資料庫可以完全支援國產的飛騰晶片,雙方共同構建更為可靠的國產軟硬體環境。
安全性正是飛騰CPU的一大賣點,針對安全解決方案,飛騰從計算核到I/O,再到上層軟體都進行了安全設計。同時做到了全生命週期的安全管控,從晶片設計到生產,再到整機和使用者使用。
此次阿里、百度入股飛騰,也將進一步加深公司之間的合作,飛騰作為底層的晶片供應商,為終端、伺服器、網路、儲存和安全等各類裝置提供核心算力支撐。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證明目前國產晶片已經得到了頭部廠商的認可,正在逐步導向供應鏈當中。
汽車晶片再遭打擊,地震致瑞薩工廠部分裝置自動停止運轉
據瑞薩官網公告顯示,當地時間10月7日晚22點41分,日本千葉縣西北部發生6.1級地震,震源深度80公里。瑞薩總部、(東京都)、武藏事業所(東京都)、那珂工廠(茨城縣)和高崎工廠(群馬縣)皆位於震源附近。雖然瑞薩公告說,廠房與生產裝置均未因地震而受損,但那珂工廠部分裝置感知到搖晃後自動停止了運轉。目前,瑞薩已經開始嘗試重啟裝置,並進行品質檢查,預計10月8日應該可以復工。
Kevin點評:今年的汽車電子可謂是多災多難,對瑞薩來說更甚,那珂工廠作為瑞薩車用晶片的主要生產工廠,主要生產車用MCU和自動駕駛用SoC等產品,在今年3月份時曾發生嚴重火災,導致廠房停工1個月之久,直到6月24日才恢復至火災前的生產水平。如今又遭到地震影響,目前還不知道後續是否會影響產能。
瑞薩作為汽車晶片的第三大供應商,對車載市場影響很大,特別是如今汽車晶片供應緊張的狀態還未扭轉過來之前,稍有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影響產業鏈的供應。
SK Innovation考慮開發磷酸鐵鋰電池
SK Innovation於10月初正式宣佈,將其鋰離子電動汽車電池業務剝離成立SK On全資子公司,與LG化學成立LG能源方案如出一轍。據路透社報道,SK Innovation的電池部門SK On正在考慮開發磷酸鐵鋰電池,其CEO稱汽車OEM對磷酸鐵鋰技術有一定的意向。而此前SK Innovation主要提供三元、四元鋰電池產品。
Leland點評:過去磷酸鐵鋰電池的名聲並不算好,這是由於與三元電池鋰電池相比,其較低的能量密度和更重的重量,限制了了汽車的續航里程。但自從特斯拉開始在低端車型上用到磷酸鐵鋰電池後,不少人也注意到了磷酸鐵鋰電池的優點,比如成本低,熱穩定性更強等。
尤其是在當前鎳、鈷等原材料大幅漲價的情況下,高鎳汽車鋰電池的供應和價格都受到了影響。據SK On的CEO透露,目前的電池供應遠未達到需求水平,而建廠又要30個月的週期,因此他預測汽車電池供應短缺至少持續至2025年。
各種因素的促使下,不少汽車OEM都開始考慮在低端車型上採用磷酸鐵鋰電池。比如已經和SK On合作擴產的福特,以及現代也計劃在中國之外的地區推出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車型。除了老牌汽車OEM外,據傳蘋果和Rivian等新勢力在考慮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可以看出,電池廠商在繼續開發三元電池的同時,也在抽出一部分精力開發磷酸鐵鋰電池,試圖先解決供應問題。
格芯正式提交IPO申請 虧損逐漸收窄
日前,格芯正式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F-1檔案,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計劃籌資約10億美元。格芯隸屬於阿布扎比(酋長國)政府的投資部門“穆巴達拉投資基金”,為5G、汽車和其他專業半導體公司生產射頻通訊晶片。穆巴達拉投資基金目前擁有該公司100% 的股份,並“在此次發行後繼續擁有實質性控制權”。
Carol點評:格芯從2009年成立以來,透過收購擴張、戰略合作不斷髮展,逐漸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廠之一。目前格芯在全球有五個晶片製造基地,其中3個工廠在美國,另外兩個在德國和新加坡。今年4月格芯將總部從美國加州聖克拉拉遷至紐約馬耳他,即格芯12-16nm FinFET製程工藝晶片代工廠所在地。
格芯在全球擁有200多家戰略合作伙伴,包括全球知名的晶片設計公司AMD、高通、博通、三星等,從2009年至2020年,格芯的製造能力增加了12倍,擁有10000項全球專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格芯的盈利水平並不高,2013年的虧損額達到了9億美元,2016年虧損值超過了13.5億美元,到2018年為了減少損失,格芯一度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裁員,曾計劃在成都建廠,也在2018年宣佈停止,2019年格芯還將位於美國紐約東菲什基爾的一個代工廠賣給安森美。
不過從招股書資料來看,格芯近幾年的虧損有所收窄,2018年到2020年,格芯淨虧損分別為26.26億美元、13.71億美元和13.51億美元,虧損也有所縮減,今年前六個月,格芯營收同比增長13%至30.38億美元,淨虧損縮小至3.01億美元,低於一年前的5.34億美元。
受益於今年全球晶片產能不足,格芯的營收增加,這也給格芯高層帶來了信心,格芯預計整個半導體行業的收入將在未來8到10年翻一番,此前格芯CEO考菲爾德也曾宣佈計劃在美國和新加坡蓋新廠房,上個月格芯還宣佈將進一步投資超過60億美元以擴大整體產能。
格芯今年早些時候就傳出準備IPO,不過一直沒有動靜,前幾個月更是傳出英特爾將要收購格芯的計劃,在過去盈利持續虧損的情況下,格芯能夠不理會英特爾的收購,並快速推進上市,這很大程度受益於這波晶片產能不足的行情,那麼格芯能否順利IPO,或者IPO之後將如何持續發展,還有待思考。
中國電科將半導體外延材料資產轉移至鳳凰光學
此前鳳凰光學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此次交易由重大資產出售、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及募集配套資金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購買資產部分,公司擬向電科材料等發行股份購買國盛電子100%股權;擬向電科材料等發行股份購買普興電子100%股權。如此次重組順利推進,鳳凰光學將戰略性退出光學器材行業,未來業務將定位於半導體外延材料,主要業務包括半導體外延材料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Sisyphus點評:近年來,中國電科促進內部資源整合,積極打造關鍵領域優勢企業上市。“產業發展主陣地、資產保值增值主力軍、對外融資主渠道、體制機制創新主平臺”是中國電科對下屬上市平臺的總體定位。本次交易將半導體外延材料業務重組注入上市公司,主要是為了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半導體材料企業。
其實鳳凰光電幾年來業績並不理想。2020年的營業收入為12.73億元、淨利潤為1431.89萬元。尤其是扣非淨利潤這一指標上,2019年-2020年的數值為-3302.44萬元、-524.92萬元。從2021年的半年報來看,鳳凰光學這一經營處境並未有顯著的改善,在營業收入達7.31億元的情況,公司的淨利潤僅為993.85萬元。從這次重組方案來看,中國電科原本就透過旗下子公司間接持股國盛電子及普興電子,可以說是以中國電科為紐帶的一次重大資產重組運作。另外,從國盛電子及普興電子淨利潤數值來看,2021年上半年的淨利潤分別達到了1.18億元、1.29億元。如果資產重組順利進行,鳳凰光學的盈利能力無疑將得到較大幅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