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對堯舜禹帝位記載是互相爭奪。《郭店楚墓竹簡》對堯舜禹帝位記載是禪讓。兩種帝位接替方式,顯然有巨大的政治差異與事實差異。
《竹書紀年》西晉時期發現,西晉往後,才知道堯舜禹之間,血淋淋接位,而不是司馬遷記載的和平禪讓。但1993年,荊門市博物館對郭店一號墓清理挖掘。出土春秋戰國時代竹簡。其中,儒家典籍十二篇,分別為《緇衣》、《魯穆公問子思》、《五行》、《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這一批竹簡出土,是楚國重要的官方文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中堯舜禹禪讓記載,就出自《唐虞之道》。
一,文字記載與口頭傳說
懷疑思考《竹書紀年》和《郭店楚墓竹簡》不同描述記載,當前僅停留在記載的現象層面,竹簡來源問題都未作深刻推理分析。堯舜禹傳位的記載,到底源於傳說還是有事實依據?歷史文獻記載,到底出自西周還是西晉?
從西周時代算起,至少距離堯舜禹將近1000年。這麼長的時間,沒有文字作為權威記載的證據。顯然口頭傳說,民間與官方有各種說法,都會交織一起。
真正用文字記載最早的記錄,到西周甚至春秋時代。到底什麼時代開始使用文字?考古歷史發現,堯舜禹時代絕對有文字,但問題在那個時代,尚不屬於一個自覺使用文字的時代。所以,那段歷史,文字記錄下來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儘管文字存在,但處於小範圍使用。包括甲骨文也不屬於大範圍使用文字。主要用於卜卦。
二, 文字盛行於百家爭鳴的時代
周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中央王朝有很高的權威,到了西周後期,王朝的權威不斷衰落。產生了春秋五霸,經過三家分晉,又產生兩個新的大國,魏和趙,戰國七雄的局面初步形成。將近250年的戰國時代,秦國是強大的七國之一,最終秦始皇完成七國統一。
甲骨文沒有堯舜禹的記載。什麼時候用文字記載歷史?這個問題不清楚,很多問題就會糊塗到底。《郭店楚墓竹簡》的著作時間要比《竹書紀年》早,但所依據的歷史事實都不充分。差異來源,堯舜禹時代,是後世用文字對口頭傳承一種記載與轉換。這些記載,有不同的傳說來源,民間和官方,當然會有不同的觀點 ,甚至不同的“事實”描述。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議論紛紛。最早“禪讓”記載文獻《尚書》。其中《堯典》“堯舜禪讓”,《大禹謨》“舜禹禪讓”。但是《尚書》遭受古代學者懷疑,認為系晉代學者偽造,或者一部分內容偽造。《墨子》也記載堯舜禹禪讓。《論語》和《孟子》提到“堯舜禪讓”。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又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在《孟子-萬章》當中,孟子也不承認堯舜禹禪讓。莊子《讓王》中舉出堯讓許由,舜讓善卷。但他對禪讓持批判態度。《荀子·正論》“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認為禪讓是無稽之談。
思想家們認識不一,學說各異。都是從各自政治願望出發,議論政治交替,為我所用。
三,春秋戰國時代背景,容易形成各取所需的文字表述
不論《竹書紀年》還是《郭店楚墓竹簡》,這兩個文獻產生於戰國時代。只是一個被發現在西晉時代,一個被發現在1993年。《竹書紀年》是春秋戰國“三家分晉”韓趙魏的產物,系魏王的陪葬品。武力征伐掠奪,導致了晉國的分崩離析。而《郭店楚墓竹書》即《曾乙侯楚墓竹書》的時代背景。就拿當時趙國而言。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趙雍禪讓兒子趙惠文王趙何,自稱主父。主父欲封公子章為代王,大臣李兌與公子成反對,發動沙丘宮變,殺公子章,主父困於宮中,求食不得,活活餓死。由此可以推斷《郭店楚墓竹簡》的主人,是崇尚禪讓、和平交接政權的。極力反對暴力衝突、暴力奪取。陪葬的竹簡當然是自己心願意志的產物。
但是,春秋戰國的時代,思想上在百家爭鳴,政治上和平與暴力,王權與霸權、篡位與讓位,亂像橫生,轟鬧不休。出現暴力奪取與和平禪讓的方式,習以為常,也就無所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