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藝術家黃永玉98歲(虛歲)生日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他的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第三部《走讀》。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以作者的故鄉和其小時候經歷的人與事為原型創作,自2013年8月以來,已陸續出版了84萬字的《朱雀城》、130萬字的《八年》和48萬字的《走讀》。如今,系列小說再添新章,黃永玉續寫“走讀”生涯,燒錄70餘年前人間舊影。
黃永玉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1924年出生於湖南省鳳凰縣,曾做過瓷場工人、小學教員、報社美術編輯,寫過劇本,後在美術學院任教,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副主席。他在戰亂年代自學成才,以木刻起家,拓展至漫畫、油畫、國畫、雕塑、工藝設計等,在中國當代美術界具有重要地位。雖平生多舛,處世態度卻灑脫曠達。
據黃永玉回憶,他年少時離開家鄉去廈門集美學校求學,開始了一個人的漂泊。彼時,正值抗戰全面爆發,他“靠撿拾路邊殘剩度日”,在閩東南流浪,用腳走過“千里萬里”。他三次從日本人的炸彈下撿回性命,也曾為了生存和一船艙屍體同行,險些被抓“壯丁”。
“活得這麼老,常常為這些回憶所苦。”黃永玉的一生,跟時代和歷史緊緊纏繞。雖以木刻和繪畫贏得巨大聲譽,他卻將文學視為自己最傾心的“行當”。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中,他以洋洋數百萬言,從張序子兩歲開始寫起,寫他生活的大家族以及朱雀古城的四季時光、風俗民情、各色人物……當朱雀城漸漸衰敗,12歲的張序子也不得不沿著那條母親河,漂流到外面廣闊的世界。八年流浪歷險,正是民族抵禦外辱的生死時期,少年孤身遊走於閩東南一帶,艱難求生長大成人。評論家認為,這一段生命之河豈是“無愁”,恰是盛滿了家國、故園、骨肉的哀痛。
在這部“長河”式小說最新篇章中,《走讀》猶如一曲“流浪藝術家之歌”,將日常生活行止細細寫出,有捉襟見肘的困窘、難堪中的失望,卻沒有哀憐、沮喪,字裡行間充溢著詼諧和幽默的勇氣。藝術上的孜孜以求、朋友們的善行相助,令主人公張序子用心用力地見識生活這所大學堂。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由他們共同耕耘出來的莊重精緻的文化大地,構成了那段特殊年代的文學影像。
編輯:冷彥彥
圖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