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第一次國內戰爭,還是抗日戰爭,或是解放戰爭時期,眾多電視劇給觀眾呈現的,是國民黨將領穿大衣,不是在真穿,而是當成了披風在真“披”。為何有這種流行的大眾口味?這如同自然人的穿戴,都會源於形式上的從眾跟風,形成一個時代的社會潮流!軍人也是自然人切換為統一著裝變來的,大眾口味自然不會放棄,穿戴形式的上行下效也就必然!
一、形式表現讓當時的政治強人,有了明星效應
形式表現,這裡提出來,就是指明瞭人的生活行為,相對社會表現出來的自身存在的附著物,即隨身配戴裝飾物,隨人居所的裝飾物,或者說是迎合人心悅的表面裝。放大點來說,就是人自身行為或結果參入社會比較中,有所“自我提示”的外在表現。形式表現最直接的點,就是透過穿戴彰顯自我存在感的形象氣質!
社會焦點人物,如頻頻亮相的節目主持人、播音員、各種名人明星, 包括政壇政治強人,都成了被關注的社會焦點,部分人則成了社會普通人崇拜和追捧的物件,其著裝服飾和形為表現都會成為了被模仿的參照樣本。人們的視角總是仰視的,人的現實社會地位不均衡,決定了普通人總是拿自己仰視的人來攀比,來模仿,眾人聚焦到一個點,就會有了跟風,社會焦點人物的形式影響也就成了必然。這也是明星效應。
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蔣介石帶領的國民黨統治著中國,他就是當時中國頭號的政治強人,他的著裝穿戴風格不言而喻,自然會有了示範效應,他喜歡“披大衣”之風格,自然會在軍界流行起來!
二、新文化運動後的時尚產物
大家知道,1911年的辛亥革命只是讓中國男人剪掉了長辮,放棄了長袍,女人去掉了裹腳帶,地方風俗並沒有置換移除,怎麼穿戴並沒有完全定位;固守傳統的保守勢力,仍在傳承老的一套,讓很多國人摸不清頭腦…正因辛亥革命殘存著大量的世俗陋習,才讓中國的知識分子看到了社會弊端,才有了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這個運動並不限於文化層面,不識字的多數國人聚焦的只能是社會“形式”,國人的穿戴如何定位,這個也成了社會的聚焦點。
不可否認,一個時代的民族裝也會受受到外來裝的衝擊影響,讓本民族裝有了移化或置換的趨勢!新文化運動,讓部分覺悟的國人,從陳舊的男人袍的否定中,看到了移除的必要,孫中山站在革命的前沿發明了中山裝,讓當時中國,有了中山裝的流行之勢!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西式嫁接,接受外來流行裝的影響也就必然。孫中山只是推動了中山裝的流行!
服裝的大眾口味在一個地方或民族凝固穩定下來,也就成了地方裝或民族服裝。過去相當長的歷史是因為地域封閉,才有了數代人不斷的傳承。由此可見,政治強人的推陳出新,有了上行下效,也會形成一種大眾口味,形成一個時代的潮流!
國民黨的“披大衣”就是如此,“披大衣”顯得很時尚,當時的國家領袖蔣介石,走到哪裡示範到哪裡,崇拜他的鐵桿粉絲不在少數,跟風崇拜,自然帶來了“披大衣”在軍中的流行之勢!
思鄉人於20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