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被群毆?除爭霸外,被忽視的是體系之爭
為何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被群毆?看英法美國家屬性,就懂關鍵所在
自從德國統一後,除了俾斯麥主政那幾年,德國都是以一個世界格局的攪局者形象出現。
跟幾乎同時崛起的美國不同,長久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在大發展時代並沒有過多地參與歐陸霸權。這當然和德國的地理位置有關,身處歐陸四戰之地的德國,弱小的時候難免危機四伏,強大了之後就難免不安。
原因無他,它所有的對手,都有獨有的稟賦,而德國沒有。
俄國,有廣袤的領土,英法有無盡的殖民地,就連義大利只要他們願意也可以渡過地中海找尋新天地。於是,才有了俾斯麥的名言: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僅有鐵和血才能解決。
深諳這一點的俾斯麥,選擇了韜光養晦,目的是等待變局的出現。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德國不得不強硬?答案則和體系之爭有關。
一:大航海時代前的世界體系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歐亞大陸兩端作對比。
歐洲文明跟遠在東方的中國文明,還有中東的阿拉伯文明比,無疑是土鱉一樣的存在。
農耕為主的時代,歐洲大地並不是富庶之地,反而是東方的中國和印度最為富裕。
產出貧瘠的歐洲,為了更好地生活,只能進行貿易!
跟誰貿易?當然是物產豐富的東方。
但是中間有個阿拉伯文明啊,要貿易就必定會讓阿拉伯文明賺錢。那個時候的歐亞大陸上,東方產出物資,阿拉伯人當中間商,歐洲人是消費者。
這個貿易環流中,最吃虧的無疑是歐洲人。
從這個邏輯出發,就能明白歐洲人對於財富的渴求根源,答案是:窮的。
明百這,就能明白,《馬可波羅遊記》為何能在歐洲引發如此大的波瀾,遍地黃金的東方,成了無數歐洲人的嚮往之地。
大陸貿易體系下的東富西窮,就是當時世界陸權體系時代的投影。
二:大航海時代後的世界體系。
財富渴求讓歐洲人對於中東阿拉伯人佔據貿易中轉地位,深感無奈的同時,也不斷想辦法。
蒙古人的入侵,引發了黑死病,黑死病的流行,讓宗教黑幕漸漸鬆動!
歐洲人發現,萬能的上帝也拯救不了疾病中的人們,於是他們開始反思宗教。
隨後一場源自義大利城邦的文藝復興,讓宗教黑幕褪去,歐洲的科技漸漸覺醒,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也凸顯了個人的力量。
本就深具二逼精神的歐洲人,開始了大航海時代。
財富是一切的動力,貿易是一切的因由,金銀財寶是心中所想,掠奪殺戮不過手段而已。
左手聖經右手火槍的歐洲人,面對土著美洲人、非洲人、東南亞人無往而不利。
他們構築了最早的全球貿易網路,也讓時代進入了海權時代。
隨著全球貿易網路的擴大和健全,早期殖民國家變富裕了,有更多的資本發展了,貿易訴求也更多了,商品需要也更多了。
然後,工業革命開始了。
工業革命到來,讓世界生產力實現躍進,躍進後,產出多了,商品增加了,賣不出去咋辦?
對資本家而言,追逐利潤才是動力訴求的根源,於是,開拓市場成了跟隨工業革命而來的新命題。在這場新命題中,無數歐陸大國成了先鋒。
三:英法的殖民帝國和世界市場
擁有殖民地,讓歐洲有了工業革命的先決條件。
資源不夠多,殖民地有,人口不夠多,黑奴管飽,這一切讓原本制約歐洲發展的束縛消失。
但消失了之後,歐洲的內部競爭依舊很大。
為了進一步擴寬生存空間,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最大的國家,藉助於實力優勢,還有海港優勢,在擴充套件了殖民地之後,引領了一場屬於歐洲的全球化。
在這場全球化中,最關鍵的無疑是海軍。
海洋貿易是獲得市場的關鍵,強大的海軍則是市場的保障。
擁有無數市場的英法,配合強力的海軍,成了殖民帝國時代最耀眼的兩個國度。
英國是貫徹海權的國家,法國雖然依舊重視陸權,但對海權的嚮往讓他們海陸並重。
那個時候的德國在哪裡?
四:德國四戰之地的悲慼。
身處歐洲核心的德國,佔據了歐洲的最核心區域,哪裡有數不盡的煤鐵,足夠工業的發展。
但是身處歐陸中心的地理位置,還有因此而來的政治拉扯,讓德意志從來都是一個地理概念而非國家組成。
神聖羅馬帝國,那鬆散的政治現狀,讓這群分裂的國度,在歐陸話語權並不多,即便有普魯士和奧地利這樣的強邦,依舊比不過早已完成國家集權的英法兩國。
漫長的封建歷程,讓德國統一的太晚。
當工業革命,在德國各個小邦中蓬勃發展的時候,德意志才有了聯合的內驅力。
在這股內驅力指引下,奧地利和普魯士分別設計了統一德國的計劃,大小德意志計劃。
一個主張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小德意志計劃,一個主張以奧地利為核心的大德意志計劃。
最後,贏得勝利的是向心力更強的軍事國度普魯士。
一輪輪王朝戰爭,還有戰後的政治妥協,德意志帝國誕生了,然後開始了大躍進式的發展。
從1871年誕生那一刻開始,到1881年統一10年後。
這十年德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總產值的倍增讓德國人的胃口也變得越來越大。
壓制不住衝動訴求的德國,轉而開始了對於世界市場的窺伺。
可那個時候的世界,早已是英法的時代。
舉目四望沒有歸處的德國人,喊出了屬於自己的口號: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的陸權國家,在強大之後,對世界發出的吶喊。
我們來了。
五:吃飯睡覺打德國。
要尋求陽光下的地盤,最關鍵在什麼?答案是海軍。
於是,德國開始了海軍擴張,還有世界市場擴充套件,德國的舉動,讓英國生出警惕感。
英德兩國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海軍競賽,你造十艘鐵甲艦,我就造十五艘,你三十艘,我就35艘。
憑藉強悍的國力,德國和英國爭鋒相對,弄的英國苦不堪言,進而放棄了曾經的高傲。
放棄了高傲的英國,找到了自己的死敵法國說:要不我們談論下聯合抗德吧?
那個時候的法國,因為德國統一戰爭中的作死舉動,還有俾斯麥的刻意打壓,成了歐洲鐵孤兒,正愁自己孤立無援時,英國送上門來了,法國哪有不緩和關係的道理。
隨後不久,俾斯麥的故去,還有威廉二世的激進政策,又讓英國看到了拉攏俄國的計劃。
法國這個高利貸帝國主義國家,又因為借貸關係,和俄國的關係越來越好。
1890年德國放棄重新簽署《俄德再保險條約》,也讓英國看到了機會。
英法俄三國,在共同的敵人面前,組成了聯盟。
德國在俾斯麥時代,透過斡旋獲得的良好國際環境煙消雲散,不得不跟兄弟國家奧匈帝國越走越近。
歐洲兩大陸權國家,因為表親關係結成了血盟,共同對抗海權為主的英法,還有俄國。
可陸權國家真甘心與失去創造財富的源頭海洋嗎?當然不是。
隨即,一場基於廣袤殖民地重新劃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一場世界爭霸背後,是海權強國和陸權強國的爭霸,為的就是分割世界地盤。
雙方打了幾年之後,置身事外的另一個海權國家出來攪局了,這個國家就是《海權論》作者馬漢所在的美國。
三個海權強國合起夥來打壓了陸權強國的挑戰。
德國的第一次嘗試失敗。
隨後的二戰, 是一戰的延續,第一次挑戰不成,讓德國人憋屈多年,依舊不改雄心壯志。
而美國這個新生的海權強國,對於英法兩國擁有的大量殖民地也窺伺許久,因為那是他窺伺的世界市場。
美國要的是海權延伸後的自由世界市場,英法要的是殖民地世界市場,理念之爭讓他們互相有了間隙,也讓美國生起了暗算之心。
於是,在美國的幫助下!
蘇聯在大蕭條後不斷擴張工業能力,成了歐洲最大的強國。
德國在美國資本扶持下,重新回到了軍事強國行列。
隨後就是希特勒的橫空出世,鐵拳出擊。
德軍兵鋒所指,波蘭滅了,法國跪了,英國頑強抵抗,蘇聯爭鋒相對,一場摧枯拉朽的世界大戰背後,是一個新生海權強國,改造國際訴求後的全球大博弈。
經過這場博弈,美英法為首的海權戰勝了陸權,美國為首的世界貿易海權戰勝了英法為首的殖民帝國海權。
《海權論》的發源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也收穫了自己想要的世界。
尾聲:世界島重歸中心。
一戰二戰為何都是吃飯睡覺打德國?就是這海陸兩大體系的爭奪。
那麼為何會有海陸體系之爭,實質和世界島的偏移有關。
大航海時代之前的世界,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才是文明的中心和世界的中心。
但是,大航海時代,還有工業革命的興起,讓曾經佔據世界中心的歐亞大陸,雖然依舊重要,卻比不上大西洋兩岸區域。
大西洋兩側的美洲大陸,歐洲大陸,一個引領時代,一個後發先至,成就了世界中心轉移。
原本領先的亞洲、中東,漸漸落後於時代,也讓海權超越了陸權成了歷史程序中的主角。
可這也僅僅是一頁而已,人類歷史歷數百萬年長河,始終佔據主角的文明都來自歐亞大陸。
廣袤的面積,無數的人口,孕育出的輝煌文明終究會有復興的那一天。
今日的世界,或許就是海陸權利又一次反轉的世界。
經濟中心重返亞太,伴隨而至的就是政治中心的重返亞太。
當歐亞大陸實現遠東復興後,一個兼具陸權,不忘海權的國度,將恢復過往的自信,進而進入新時代。
這一次,屬於德國的悲劇,必定不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