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了六國,建立起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史稱“始皇帝”。
帝國建立伊始,版圖西從巴蜀,北至長城,東臨黃海、渤海,南到江南一帶。
北面雖有兵強馬壯彪悍的匈奴,但萬里長城防線足於作長期軍事防禦,阻擋入侵;江南以南地區千里沃土良田,令秦大帝垂涎。
當時,盤踞在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北部的部族,《呂氏春秋》統稱這些部族為"百越",也有人稱之為“古越族”。
南越王趙佗雕像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主帥屠睢、副帥趙佗率軍50萬,分五路南下討伐百越,也就是嶺南地區。主帥屠睢在押運軍糧的路上中毒箭病亡,秦始皇委立任囂與趙佗接替屠睢繼續平定嶺南。
秦末時局混亂,趙佗趁亂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趙佗實施懷柔的“和輯百越”政策,並引入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與文化,同時也將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進嶺南,使得嶺南地區迅速進入農耕文明時代。
南越國定都番禺,即今天的廣州。
現代影視片段的漢軍
當年的南越國疆土遼闊,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即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東面、南面瀕臨南海,坐擁 “東西萬餘里”的廣闊地域。
趙佗創立的南越國,歷經五代的國王,享國93年。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今天越南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於今越南河內。
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也有人稱"交州"。宋太祖冊封時稱為交趾郡王,正式列為藩王。
宋淳熙年間,南宋孝宗帝冊封李日燇為安南國王,遂將交趾改稱安南王國。
安南稱謂可以說自南宋一直稱到清朝。
南越王廟
1802年,阮福映滅了西山朝,統一越南全境,建立了阮氏王朝。阮福映依例上奏天朝皇帝予以御賜國號。
1803年,阮福映派出使者黎光定赴北京,請求朝廷敕封國號,欲取“南越”之名稱。
清嘉慶帝雖然不一定熟悉漢史,但總有才學淵博的漢人輔佐吧。於是將趙佗建立南越國這段歷史講給嘉慶帝聽,昔日的“南越國”全盛時期疆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南部、海南、澳門和越南北部及中部。
已開始風雨飄搖的嘉慶年,再遇上這麼一個“懷有復國野心”的阮福映。清仁宗帝當即一票否決了“南越”這個稱謂,為了不至於激怒藩王,將奏報的“南越”改成了“越南”,並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越南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的地位一直維繫到1885年。
越南國名一直沿用至今。
1883年至1885年,法國侵略者入侵中國而導致的中法戰爭。停戰後,清廷派出李鴻章為代表與法國公使巴德諾(Jules Patenotre)談判,並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訂條約十款》(越南條約),或稱《李巴條約》。
《條約》的簽訂,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在條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
自此,從“交趾”稱到“安南”再到“越南”這塊版圖離開了它的宗主國。